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余热余压政策正文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2016-08-22 15:5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节能环保节能降耗北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一章科学把握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

一、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各项工作全面强化、建设成效显著的五年。过去五年,全市以年均1.5%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7.5%的经济增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累计下降25.08%和30%,是全国唯一连续10年超额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省级地区,201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30吨标准煤(现价),能源利用效率位居省级地区首位,节能减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低消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制定发布《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从源头禁止建设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累计淘汰退出1300余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工业能源消费量连续5年下降。金融、科技服务、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9.8%,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清洁化低碳化的能源结构体系基本确立

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基本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大幅减少煤炭用量,五环路内基本取消燃煤锅炉,全市煤炭消费总量由2010年的2530万吨削减到2015年的1165万吨,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降至15.7%。因地制宜发展光电、风电、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6.5%。

(三)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

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了规范、活跃的碳交易市场,累计交易量达到532万吨,交易金额2.38亿元,重点排放单位累计减少碳排放630多万吨,与河北省承德市率先开展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深入推进能源价格改革,稳步实施阶梯电价气价改革和供热计量收费,价格杠杆对能源节约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发挥。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支持政策,将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纳入市级财政资金奖励范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碳核查等工作,促进了节能低碳服务业发展。

(四)重点工程的支撑作用全面显现

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累计完成6259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市城镇节能民用建筑占比达到7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运行里程达到554公里,中心城公交出行比例达到50%。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建设节能超市26家,全市二级以上能效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85%,率先实现居民家庭及公共机构绿色照明全覆盖。完成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和森林碳汇提升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41.6%,森林碳汇储量比2010年增加约178万吨。

(五)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顺利完成节能低碳统计体系、标准体系、能源审计三年行动方案,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出台近百项节能低碳标准,能源审计实现所有重点用能单位全覆盖。将二氧化碳排放评价纳入节能评估与审查。每年开展“三级双控”节能目标考核考评。推进重点用能单位建设能源管理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开展能效领跑者试点。扩大市、区两级节能监察执法队伍,开展节能措施和碳交易履约等专项监察。推动能源计量器具智能化配置,建设一批能源管控中心,建成“1+4+N”节能监测服务平台(一期),初步实现能源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六)全民参与的氛围逐步形成

搭建节能低碳创新服务平台,发布年度节能低碳技术产品推荐目录和典型案例,采取政府采购、项目示范、专场推介会等方式,推广节能低碳新技术、新产品。广泛宣传节能低碳理念,成功举办3届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组织开展京津冀三地节能低碳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巡展活动。发布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举办“大篷车来啦”、节能低碳环保知识竞赛、节能低碳专家行等系列活动。组织百余场节能、低碳等专题培训,累计培训5万人次,培训能源管理师1404名。

“十二五”期间本市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的成绩,为“十三五”创新领先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与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人均碳排放量等指标与世界先进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突破性、可规模化推广的关键节能低碳技术还有所欠缺,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推行精细化管理有待加强;市场机制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企业主动节能减碳的意识仍需提升;浪费或过度使用能源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全社会各类主体共同参与节能低碳的责任感还有待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环保查看更多>节能降耗查看更多>北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