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政策正文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通知

2016-09-05 09:42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污水处理生态治理清洁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提供智能互动城市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公众服务渠道,加强与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对接,提升基础设施服务和管理水平。推进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鼓励引导社会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利用智能终端,推广“线上服务”,提高水、气、热等市政查询和缴费服务的便利性,完善公交、停车等动态交通信息发布系统,提升出行服务智能化水平。建立开放、互动的城市管理监督平台,畅通公众参与监督管理的渠道,不断提升市民的参与感。

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完善建设管理体系,分类推进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等新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结合轨道交通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立有偿使用、合理收费的管廊使用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

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按照“先入渗、后滞蓄、再排放”原则,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大幅减少城市硬铺装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城市海绵体”,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推进城市水系生态治理及雨洪滞蓄利用工程,恢复和拓展湿地水面规模,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城区70%雨水就地消纳面积达到20%。

完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以区域、流域为对象,探索下沉式、网络化、全覆盖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事权法律化、规范化,明确管理范围、权力清单和责任主体,理顺各部门责任分工。落实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管理服务责任,健全城市基层管理机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和属地化管理。

(十)共筑安全可靠城市

城市安全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的集中反映。树立安全底线思维,坚持安全第一,统筹常态与应急、地上与地下,加强病险设施消隐加固,完善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建设坚强可靠运行体系,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共同筑守城市安全。

加强设施消隐改造。加强市政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完善设施管养和维护机制,确保设施安全运行。加强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和运行风险评估制度,排查治理基础设施安全隐患,加强轨道

交通、桥梁隧洞、水库闸坝等老旧和病险设施消隐改造,消除安全隐患。实施电力、通信等架空线入地,加强供排水等市政管线改造加固,积极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保障地下管线安全运行。

强化生命线安全保障。完善水、电、油、气等战略资源应急储备和应急调度制度。制定战略储备水源控制红线和调度程序,增强供水设施能力储备。完善电力黑启动电源。建立规模适度的天然气和成品油应急储备。加强能源运行综合协调,强化高峰时段运行调度,做好冬夏用能高峰、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能源保障。

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完善灾害应对指挥调度和协调机制,全面提升风险防范、应急响应、有序处置能力。完善地质灾害、地震、气象、洪涝等预警预报系统,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精准度。坚持防灾演练,编制巨灾风险区划,细化应急预案,提升实操性和针对性。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结合公园绿地等设施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布局。加强消防设施和消防通道建设,严格人防空间管理。

引导全社会共守城市安全。建立全民应急教育与培训机制,提高全社会防灾避难意识和自救技能。健全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机制,完善特大暴雨、冰冻暴雪、大气污染等情况下学校、商城、公交等行业的应对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和动员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确保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完善志愿者机制,增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四、保障措施

未来五年,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面临困难挑战多、社会关注度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规划实施机制,提高统筹推进能力,确保完成各项规划任务,顺利实现规划目标。

(一)加强协调衔接

进一步加强区域间、行业间的统筹协调,促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提升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益。

区域统筹。发挥基础设施的引导带动作用,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统筹市内与市外,统筹中心城、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新城,统筹城市与乡村,统筹区域各功能组团,加强基础设施发展与区域发展的衔接,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基础设施功能体系,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行业衔接。以区域为单元,统筹地上与地下、上下游与左右岸,协调实施道路、市政、环境等各类工程,实现协同建设、同步使用,促进区域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各类设施高效衔接。

供需协调。推进交通需求管控、用水总量控制等需求侧管理,推动公共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环境、增强供给动力、提升供给效率,实现供给和需求两端共同发力,促进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水处理查看更多>生态治理查看更多>清洁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