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余热余压政策正文

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十三五”规划 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2016-12-09 09:0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节能改造节能环保湖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水资源。

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严守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等红线。确定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红线。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节约。坚持“整体、循环、合理、效率”的原则,加强城乡水资源统一调配,实现流域水资源的集中管理。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的新增取水,加强计划用水和取水许可监管。完善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制度,推进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征收水资源费制度的落实。建设完善省级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和水资源管理系统,增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完善节水技术标准体系,加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设备和器具。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15年降低30%。

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水权改革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受益地区对水源保护地的补偿机制,探索省域内跨界河流、跨区域湖泊生态补偿试点。加强水功能区管理,严格落实主要江河、湖泊生态用水标准,保证合理的生态流量和水位。加强水环境监测与水生态保护,完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以全省170个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为重点,采取隔离防护、污染源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保护、备用水源等工程措施,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监测预警与安全应急机制,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地下水涵养与保护。到2020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加大水资源综合利用力度。积极发展非常规水源利用,把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根据降水规律,发展生物技术,更有效地直接利用大气降水和土壤水。加强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改善生态状况,使更多的降水转化为土壤水、地下水和江河基流。发展抑制地表、土壤和水体无效蒸发的保墒保水技术。完善污水处理回用制度,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回用设施建设,推广使用污水处理技术,加强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力争到2020年,设市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20%。

健全防洪抗旱体系。加快江河干支流控制性枢纽建设,加强重要江河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调整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科学设置并合理运用蓄滞洪区,严禁盲目围垦、设障侵占河滩及行洪通道,加强洪水风险管理。提高平原湖区排涝除涝标准,增强外排能力。建立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增强山洪综合治理能力。健全各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完善应急机制,加强灾害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加强河湖管理,推进河湖连通工程,严格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审查制度。力争到2020年,全省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以下。

加快水资源利用设施建设。加强小型水库、引调提水、抗旱应急备用井等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抗旱重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大力推进规模化集中供水和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推进城镇新水源、供水设施建设和管网改造。实施三峡后续工作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及岸坡影响处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等工程。开展神农溪引江补汉引水工程前期工作。

(三)农业和其他产业。

种植业。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积极改造坡耕地控制水土流失,推广旱作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广生育期较长的中晚熟水稻品种,培育和选用高光效、耐高温、耐旱作、耐低温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实施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工程,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植物病虫防疫防治,做好外来动植物病虫害和有害生物监测防控设施建设,保护农业生态安全。运用农艺技术措施,确保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健全农业灾害预警和防治体系,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应急减灾、防灾减灾、灾后恢复等适应能力。2020年末,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4,耕地、园地基础地力提升05个等级以上。

养殖业。合理调整水产养殖品种、密度、饲养周期,在重要水域建立水生生物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力开展渔业资源养护。加强水环境保护、鱼病防控和泛塘预警。调整畜牧业生产布局和畜禽品种类型,推广育种技术,增强畜禽抗高温、耐严寒的适应性,加大疫病防治力度,加强畜禽粪便的管理和利用。

林业。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经营,科学规划林种布局、林分结构、造林时间和密度。提高森林抚育经营技术。对人工纯林进行改造,提高造林成活率,改造低产低效林。加强木本油料林、特色经济林、速生丰产林的病虫害防治,科学应对有害生物的危害。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疾病、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实施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提高重点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和建设管理水平。

非农产业。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条件下的劳动保护,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强化旅游、采矿、建筑、交通等产业的安全事故防控,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机制,提升服务设施的抗风险能力。综合评估气候、水文、土地、生物等自然禀赋状况开发旅游资源,调整旅游设施建设与项目设计,利用和整合伴随气候变化而新出现的气象景观、植物景观、地貌景观等,开发新的旅游资源。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防止气候条件变化造成旅游资源进一步恶化,加强对受气候变化威胁的风景名胜资源以及濒危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加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安全管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救援机制。

(四)森林、湿地和生态脆弱地区。

森林。根据气候变化趋势,采取自然修复和工程措施,扩大森林面积,全面恢复森林植被,积极修复在极端气候中受损的森林资源。根据气温、降水变化合理调整与配置造林树种和林种,优化林分结构,选择优良乡土树种,构建适应性强的人工林系统。全面开展森林抚育经营,提升森林整体质量,构建健康稳定、抗逆性强的森林生态系统。加强气象监测和火情监测预警,落实森林防火预案,建立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火情监测、预警、通信应急体系,加强专业消防队建设,实施森林航空消防工程建设,增强森林火灾防控和应急救援能力。加大重点物种保护力度,拯救金丝猴、红豆杉等极度濒危的珍稀动植物物种。加强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神农架林区等重点区域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和测报点建设,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有害生物防控项目建设,加大森林有害生物监测防控力度,防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到2020年,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4‰以下。

湿地。按照湿地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的要求,将全省1445万公顷的湿地红线划定落地,实行总量管控。在长江沿线、汉江流域、神农架林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武陵山区、四湖流域等重点区域规划建立一批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到2020年,全省国际国家重要湿地达到10个,国家、省级湿地公园达到132个。通过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湿、植被恢复、栖息地保护、水污染防治以及江河湖泊连通等六大工程,加大湖泊群湿地生态修复、河流岸带—洲滩生态保护、饮用水安全保障和水源地保护力度,确保湿地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生态脆弱地区。结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综合开发,着力加强生态极度脆弱和重度脆弱地区的生态工程建设。科学开展生态移民,合理实施搬迁避让。以长江、汉江、清江及其重要支流沿岸为建设重点,大力推进沙化土地和沙滩造林,开展封山育林和石漠化治理,促进沙化、石漠化等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恢复。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和矿区植被恢复工程。采取林地改良、造林封育等措施,恢复与重建受到破坏的矿区生态系统。在清江灃水源区、丹江口库区水源地、大别山区、武陵山区、幕阜山区等重点区域,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采取坡面整治、沟道防护、水土保持林草、疏溪固堤、治塘筑堰等措施,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实施有效保护,严格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十三五”期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800平方公里。

延伸阅读: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改造查看更多>节能环保查看更多>湖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