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广州市环境保护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附工程项目)

2016-12-20 09:0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脱硫脱硝超低排放大气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建设与生态用地矛盾突出,生态空间格局面临威胁

城市生态用地被占用和破碎化趋势依然存在,生态空间规划控制力度不足。土地供需矛盾趋于尖锐,加大了生态空间破碎及林园地、耕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占用的威胁。局部新城区的开发建设侵占“云山珠水”环境资源。从化、增城开发建设向山区延伸,对城市生态涵养区造成影响。珠江口河海交汇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压力仍巨大。

二、经济快速增长、资源过度消耗加大了环境压力

我市持续快速的社会经济增长和城市扩张,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造成土地、水等资源能源被大量消耗,使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逼近或超过自身的承载能力,建设用地等土地资源紧张,水质性缺水、生态资源匮乏。同时,能源消费量大、对外依存度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不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污染物和工业固体废物量也大,环境承载超负荷严重。

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区与区之间的治理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外围城区的设施建设普遍落后于中心城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不能满足环境质量改善的需求。

已建成的城镇集中污水处理系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其他区域污水管网覆盖率及污水收集率仍然不足,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城中村区域。部分工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率不高,存在监管盲区。

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对现有的垃圾处理设施带来很大压力。持严控废物许可证的社会企业污泥处理处置能力无法与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规模相配套。

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处理处置上还存在不少盲点,危险废物、严控废物集中处置能力仍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特别是焚烧类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等处置能力严重不足,处置能力主要集中在有价值废物的综合利用上,部分危险废物如铅酸蓄电池、冷轧污泥、废荧光灯管等需要送外市处理处置。

四、环境质量离全面达标仍有差距

城市水、大气和土壤的环境质量仍未能全面达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差距。

我市地处珠江流域下游和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受区域性水资源条件、水动力特征、供排水格局以及自身空间发展布局的影响,格局性污染问题突出。“十二五”期间珠江广州河段西航道和后航道监测断面水质未能达标,白坭河下游和流溪河李溪坝以下段水质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呈现明显的耗氧型有机污染特征。部分江河(段)水质尚未达到功能区用水要求,由于支流和城市河涌的水资源量较小,且纳污集中,水质污染状况较干流严重。2015年纳入监测的重点整治河涌中,大部分处于劣Ⅴ类水平。河涌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等,呈耗氧性有机污染特征。

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呈现出复合型污染、二次污染和区域性污染的特征,主要原因仍是废气排放总量大,机动车保有量和外地籍车辆在穗使用量仍在持续增加,与周边城市的相互影响较明显。虽然细颗粒物年均值近年来持续下降,但是离国家和省要求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细颗粒物、二氧化氮、臭氧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2015年,细颗粒物年均值超标0.11倍,二氧化氮年均值超标0.18倍,臭氧超标率为6.8%。

我市部分老工业区、旧工业地块工业区周边土壤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存在超标现象;农田土壤和河流底质存在重金属和有机复合污染,造成的环境安全隐患短期内难以消除,高风险状态依然存在;局部地区环境风险仍较高,风险源多且类型复杂。

五、环境管理机制创新有待深化,监管能力亟待提升

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多头管理现象突出,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环境保护综合统筹协调能力的难度依然存在。同时,环境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环境治理模式单一,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度仍不足,相关机制仍有待完善。

受编制、财力等因素制约,基层环保部门监管力量严重不足,除番禺区、增城区外,在镇街一级均未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对于小型工业聚集区和零散排污单位均存在监管盲区;同时,环境综合管理技术离国家中心城市的现代化管理要求仍有差距,对“互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的先进技术手段创新融合应用才刚刚起步,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依法严管的要求。

第二章把握新机遇新挑战

第一节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

一、社会高度关注,生态文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党中央、国务院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治国理政方略的空前高度,绿色发展成为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被列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正在践行中,人民群众空前关注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形成环境保护的合力显著增强。

二、创新驱动增强,增长动力进入转换期

“十三五”期间,我市GDP增长进入新常态,增长动力正在切换中,经济发展将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第二产业发展的势头减缓,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随着创新驱动带动经济内涵式增长,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大幅提高,经济总量和结构都在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

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结构渐趋优化,能源消费增量减缓。煤炭从2010年占一次能源消费的33%下降到2014年的23%,预计煤炭消费将呈现负增长;燃料油消费增速趋缓,能源需求呈现趋向“低增长、低增速、低碳化”特征,高能耗行业增长缓慢,能源强度控制增强,经济总量与化石能源需求将逐步“脱钩”。

三、生态金融日趋活跃,助推绿色经济发展

环保投入是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期稳定可靠的盈利回报机制逐步健全也使环境保护领域吸引力增强。环保投融资机制不断创新,政府采购环境服务激活市场,环保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全社会的环保投入将逐步增加,绿色经济不断壮大。

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市加快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明确了转型发展的路径和制度保障,为环境保护带来政策红利和守法红利。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提速,将为环境保护工作带来重大制度保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全面实施,为环境监管执法提供了有力武器,使全社会的环境守法成为新常态。

延伸阅读:

中国环保产业政策一览及发展前景分析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脱硫脱硝查看更多>超低排放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