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广州市环境保护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附工程项目)

2016-12-20 09:0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脱硫脱硝超低排放大气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创新基础薄弱,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大

我市创新驱动逐步增强,但与北京、上海、深圳市比较,目前广州市仍以传统商贸业等消费型服务业为主导,金融、文创、信息等高端服务业明显滞后,制造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1.7%,远低于国内其他城市。科技贡献率仅为56%,尚未达到创新型城市70%的标准。汽车、电子和石化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偏重且集聚度不高,受制于深圳、香港金融中心发展制约,以及固有的发展路径依赖,预期完成知识化、绿色化转型的难度较大。

二、资源、能源、环境约束依然严峻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将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及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约束依然严峻。预计到2020年,我市常住人口将超过1500万;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7000万吨标煤左右,其中煤炭消费量将达到1400万吨标准煤;在用水方面,约50%的城市用水需要跨区域供给;此外,城市开发土地供给逼近上限;机动车保有量和外地籍车辆在穗使用量持续增长,大气污染排放压力依然较大,西航道、流溪河下游和东江北干流及河涌水体的水环境承载超负荷现象仍难以解决。

三、生态环境格局冲突仍然存在,环境质量提升任务艰巨

城市发展布局与资源环境格局冲突仍然存在,花都、从化、增城区是未来承接城区人口疏散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市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生态安全保障风险加大。环境污染区域性、格局性问题依然凸显,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需要周边区域同步推进。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等特征,污染治理遭遇“天花板”效应,治理边际成本不断增大,部分新型污染物治理尚缺乏有效手段,要在短期内实现环境质量全面改善难度巨大。另一方面,随着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陆续实施,生态环保治理投入需求剧增,环保投入面临“补旧帐还新帐”双重压力,在“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持续快速增加环保投入将对政府财政支出带来较大压力。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践行“两山论”,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为重点,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产业优化布局、资源节约利用为着重关注点,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严密防控环境风险,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为广州引领全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巩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参与全球城市竞争、实现绿色生态美丽广州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环境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先决条件,进一步强化空间、总量、准入对开发布局、建设规模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硬约束,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二)质量核心、系统治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实施三大战役为抓手,重点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雾霾、水体黑臭、土壤重金属污染、农村环境保护等突出环境问题,抓“好”“差”两头,“大”“小”并重,坚持城乡统筹环境治理,强化污染来源解析,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坚守红线、分区指引。积极推进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根据不同区域区位特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差异,加强环境空间管控,因地制宜,提出分区分类管控策略。

(四)深化改革、增强活力。以改革创新为手段,完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激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活力,逐步建立系统完善、促进生态文明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五)依法监管、社会共治。深入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依法对污染源、排放过程和环境介质实施统一监管,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第三节规划目标指标

至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资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占全年比例达到90%以上,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断面消除劣V类,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空间管控体系确立,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比例不小于14.25%,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得到提升,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环保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形成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环保监管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建设绿色生态美丽广州。

规划指标体系共32项指标,分为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两类。详见表3.3-1。

注:指标21“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比例”、指标22“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区面积比例”、指标23“大气环境空间管控区面积比例”、指标24“水环境空间管控区面积比例”的规划值以最终印发实施的《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为准。

延伸阅读:

中国环保产业政策一览及发展前景分析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脱硫脱硝查看更多>超低排放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