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政策正文

《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全文)

2016-12-23 17:13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大气污染挥发性有机物生态保护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五、海绵城市建设

(一)推进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

各地要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建城[2016]50号)的要求,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根据城市降雨、土壤、地形地貌等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因地制宜采取“ 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研究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并进行分解,确定海绵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各城市应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编制近期建设重点区域的建设方案、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任务。

(二)全面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全面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应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化利用。以海绵城市建设引领低影响开发模式,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城市建筑和小区、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渗蓄和缓释作用,逐步建立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雨水径流控制体系,全面推行节水集雨型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等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保障水安全、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的多重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目标是: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专栏5: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1.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建设体系。源头减排:从容易产流的源头入手,通过控制开发强度,建设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促进雨水下渗,将尽可能多的降雨留在本地。过程控制:通过对原有地形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加上科学的竖向设计,辅以雨水湿地、雨水调节池、渗沟、渗渠、渗井等设施建设,在雨水径流汇集和传输过程中,有效削峰、错峰,减缓排水设施的压力。末端治理:利用水系、道路、排水管网等构件城市排水空间与路径,保障城市排涝安全。

各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及有条件的城市建成区应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积极推进海绵城区建设。因地制宜采取雨水花园、节水集雨型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城市绿地系统的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协同城市管网合理蓄滞周边区域雨水。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修复。

对老城区应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推进区域环境整体治理。

推进海绵型社区、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海绵型社区,通过场地竖向设计和微地形塑造,实现雨水的汇流与转输;同时,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提高社区雨水自然汇聚、下渗等能力。

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集雨型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

大力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达标建设,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点;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岸线净化;加快建设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等要求,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

六、城市资源能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一)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促进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饮用水安全,持续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再生水、雨水和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提高工业用水效率,促进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居民生活节水。提升水资源监测能力,实施地下水监测工程,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采取增加下渗、限制超采、人工回灌等措施,逐步扩大地下水补给。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结合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和发展布局调整,开展污染地块的治理与修复和再利用,强化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推进园区循环利用改造,推动各类园区建设废物交换利用、能量分质梯级利用、水资源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园区内项目、企业、产业有效组合和循环链接。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查看更多>挥发性有机物查看更多>生态保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