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江西省发改委印发《江西省“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全文)

2017-01-11 10:5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气候变化低碳发展江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加强防护支撑体系建设。完善有害生物防治体系,进一步健全监测预报网络,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和隔离带2万千米。

(三)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适应能力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在新城选址、城区扩建、乡镇建设前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积极应对热岛效应和城市内涝,合理布局城市建筑、公共设施、道路、绿地、水体等功能区,禁止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保留并逐步修复城市河网水系。建设海绵城市,采取渗、蓄、净、用、排等措施,完善城市排放防涝与调蓄设施,支持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等建设,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加强供电、供水、排水、燃气、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提升建造、运行和维护技术等级,保障设施在极端天气气候条件下平稳安全运行。加快城镇供水设施建设,降低管网漏损率,新增城镇供水能力80万立方米/日,新建改造城镇供水管网2800公里。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开展长江干流(江西段)、五河、中小河流、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提高提升重要江河湖泊及支流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快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积极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实施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工程,提高水利设施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加剧背景下的调节能力;实施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管理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工程;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环境保护,推进水权改革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重点水源工程和大中型灌区新建和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推进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强化水资源供给保障,提升在极端气候条件和突发情况下的水资源保障能力。到2020年,新增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新增及恢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万亩。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加强交通运输设施维护保养,在气候风险高的公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管道、城市轨道建设应急处置机制,强化极端气候环境下的通行保障能力。新建交通基础设置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优化线路设计和选址方案。

加强能源设施建设。在推动核电工程选址和前期研究工作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进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面解决农村低压用电问题。提高电网抗风、抗压、抗冰冻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风电、水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四)提高人群健康适应能力

加强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完善卫生与气象、环保等相关部门合作机制,建立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监测网络,完善相关基础数据。突出气候变化相关疾病,特别是相关传染性和突发性疾病流行特点、规律及适应策略、技术研究,探索建立对气候变化敏感的疾病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公众信息发布机制;建立极端天气气候灾难灾后心理干预机制。

健全疾病防控体系。完善健康危害预警系统、应急预案和干预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医疗救治能力、防疫防病能力、心理应对能力。加强二甲医院标准化、职业病防治体系、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监督体系等重点工程的建设。

增强公众对疫病预防意识。普及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疫病的预防能力;广泛开展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生态文明村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人居环境。加强与气候变化相关卫生资源投入与健康教育,增强公众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人群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五)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加强气候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工程,健全灾情管理信息化和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网,加密新建天气雷达、局地天气雷达、移动天气雷达、区域地面观测站等观测站点,进行区域自动站标准化改造,在灾害性天气敏感区建设双偏振雷达和风廓线雷达。健全全省气象预报、预测、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升级、优化短时临近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制作、发布等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升级改造全省气象灾害信息网络系统和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建设省级气象灾害大数据中心和省级气象灾害计算资源池。建立气象装备运行监控系统、运行维修平台和计量检定标校系统。建设全省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场所防雷设施。加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完善省市县一体化的综合业务系统,建立区域内信息共享机制,统筹协调各地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发展。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飞机作业系统和机载探测系统建设,完善地面作业系统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重点作业区建设,以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3个增雨保障区、1个防雹保障区。建设东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统筹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开展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联合作业。建设赣州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基地、庐山高山云雾试验示范基地和新余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新装备研发中心,全面提升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

延伸阅读:

《江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气候变化查看更多>低碳发展查看更多>江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