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评论正文

深度|中国垃圾分类存四大病灶 模式亟待再造

2017-03-09 11:15来源:瞭望作者:张农科关键词: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垃圾分类模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六是要构建与中国特色垃圾分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

要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垃圾分类模式再造,统一垃圾概念,把所有城市固废物的管理交由一个部门,改变目前“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格局。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落实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理顺与市场关系,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全国经验,为建立普遍垃圾分类制度奠定管理基础。

国际垃圾分类经验启示

国际上典型的垃圾分类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简单分类模式。

美国的垃圾分类是与其以填埋为主的处理方式相适应的,只简单地分为2至3类。美国政府认为,废塑料等垃圾目前还不具备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但留给后人却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从国家资源储备的战略高度出发,美国垃圾填埋量已经占到垃圾产生总量的50%以上。

二是以德国、瑞典等欧盟国家为代表的有限分类模式。

欧盟则是从绿色化发展的需要出发,以资源化利用为结果导向对垃圾进行有限分类。居民大体上将垃圾分成5至6类,把有机垃圾分出,然后通过工业化分选装置进一步精细分选,再直接回收利用;对可生化组分和可燃组分进行生化和焚烧处理,进一步资源化。

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无限分类模式。

日本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填埋受限制,且各类矿产资源短缺,决定了他们采取的模式是无限分类与焚烧处理。他们最早提出向垃圾要矿山,不断推进精细化分类。日本将垃圾分成100多类,首先是资源化处理,实在不能再细分的,进行焚烧处理。


加拿大温哥华市民将垃圾分类之后等待回收 梁森/摄

每个国家的垃圾分类模式,根本上都是由国情决定的,包括垃圾组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等等;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城市运营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资源再利用。

国际典型垃圾分类经验,主要体现为四方面启示:

其一,垃圾分类本质上是对整个城市固废的分类。

为何欧盟、日本可以对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因为它们所指的垃圾是整个城市固废,由单一部门进行管理,由单一市场进行资源化配置,由大型环境综合服务商进行综合实施;而我们在既有概念体系下搞垃圾有效分类是不现实的,因为有价值的废旧物资早已被分离出去了。政府推行垃圾分类的重点是生活垃圾,把生活垃圾之外的其他垃圾都完全交由市场来调节,且多部门分割管理,制度交易成本高,市场处于失序状态,“垃圾围城”、“二次污染”等现象很难避免。

因此,彻底解决垃圾分类市场失灵,首先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依法界定垃圾的概念,像国际通行的概念一样,垃圾就是指所有城市固体废弃物。基于此,建立统一的垃圾分类市场,由政府单一部门监管,由专业化的大型环境综合服务商来一体化组织实施将势在必行。

其二,要基于国情构建适合的垃圾分类模式。

美国和欧盟的垃圾组分很接近,但因为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条件不同,美国与欧盟的垃圾分类模式是不同的。日本与我国的垃圾组分相似,但因为日本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紧张,再加上其认为焚烧炉渣是很好的填海原料,因此日本是在垃圾无限分类基础上再全量焚烧。这种差异都是国情决定的,我们决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经验。

我国的垃圾含水量大,有机质多,直接填埋会污染水土,直接焚烧容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邻避效应”问题凸显。因此,一直以来,我国垃圾分类的总体思路都是“干湿分开”,我们的末端处理设施都是按照干湿分类的处理模式建设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前端的垃圾分类只要把干的垃圾和湿的垃圾分开即可。其中,干的垃圾进行工业化再分选,有价值的东西再利用,剩余部分焚烧处理;湿的垃圾主要是生化处理,转化为沼气等可再生能源。

其三,要进一步明确垃圾分类的真正目的。

只有真正了解垃圾分类的目的,才能建立与垃圾末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分类模式。纵观国际社会开展垃圾分类的不同模式,可见垃圾分类的真正目的只有四个方面。

一是为了社会资源的再利用。通过分类,把可以作为工业生产原料的,返回到工业生产链条上,避免浪费;二是为了有效防止污染。根据垃圾组分的不同进行分类,用不同的工艺技术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可以减少和防止污染;三是为了防止处理设施的无限膨胀。生活垃圾的末端处理设施投入巨大。前端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分类,会导致大量不该进入末端处理设施的垃圾进入末端处理,加大末端处理设施的作业压力;四是垃圾分类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教化。国际上,普遍认同开展垃圾分类是国民素质的体现,是现代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垃圾分类应该成为现代公共生活方式之一。

其四,要坚持以末端处理方式决定前端的分类模式。

国际经验表明,垃圾分类方式要和末端处理方式相匹配,如果以前端分类模式决定末端处理方式,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就得跟上。但我们的国情决定了我们既不能盲目照搬照抄日本经验,搞无限分类,大规模上焚烧设施,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也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美国经验,大规模建设垃圾填埋场。我们的末端处理方式与国情是相适应的,那么前端垃圾分类模式也要与国情相适应,以末端处理方式统一前端垃圾分类模式。(作者为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延伸阅读:

全面分析|举手之劳的垃圾分类 到底难在哪里?

原标题:中国垃圾分类存四大病灶,模式亟待再造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生活垃圾查看更多>垃圾分类模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