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政策正文

四川省“十三五”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2017-04-27 12:37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修复生态环境四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署,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美丽四川为奋斗目标,以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根本任务,以解决生态保护建设突出问题为着力方向,以大规模绿化全川为重要抓手,健全生态保护空间体系、生态保护制度体系、生态产品供给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全面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治理。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各个领域,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要地位,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能力;创新和推广先进技术,强化科技服务保障和措施配套,提高生态修复成效。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农田及城镇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城乡区域间协调发展、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

坚持分区施策,突出重点。充分考虑生态区域特点、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作用,因地制宜,因境施策,合理布设生态保护建设工程,采取针对性的保护与建设措施,推动在重点方向和重大生态问题治理上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优化各类要素配置,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增强发展动力,激发发展活力。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责任制度,落实生态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坚持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生态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促进绿色富民。创新生态产品服务方式,搭建成果共享平台,推动形成全民共建共享格局。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牢牢把握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公益属性,加强政策引导,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

第三节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森林质量得到提高、生态功能不断提升,草地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荒漠生态系统治理修复稳步推进,湿地与河湖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农田保护性耕作和水资源管理进一步增强,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提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显增强,全面构建起“四区八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美丽四川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二、具体目标

共设置8类20项具体指标,详见专栏一。

第三章总体布局

第一节区域划分

综合考虑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生态区位、资源禀赋及社会经济差异性,依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构建东部绿色盆地和西部生态高原的一级分区框架下,将全省分为成都平原区、盆周山地区、盆地丘陵区、川西北高原区、川西高山峡谷区和川西南山地区六大二级分区。

一、东部绿色盆地

东部绿色盆地区域范围包括成都平原区、盆周山地区和盆地丘陵区,总面积18.06万平方公里,该区域自然条件好、交通发达、人多地少,是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城市群集中分布区。打造东部绿色盆地,应着力构建以盆周山区绿色生态屏障、环成都平原绿色生态屏障为重点,以长江干流、岷江—大渡河下游、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六大流域生态带为骨架,以各类自然保护地(自然遗产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点(块)状分布的典型生态系统为重要组成的“两屏六带多点”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东部绿色盆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是:加强秦巴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天府新区绿化美化,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水污染防治、退化农田修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构建新型绿色城镇体系,建立起稳定协调、功能显现、效益兼顾的自然生态体系。

(一)成都平原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5个市、24个县(市、区)。该区域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地貌以平原为主,植被以慈竹等四旁散生植被为主。区域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城市化水平高,工业基础雄厚,是我省人口、产业、城镇高度集聚的核心区和西部发展水平最高区域。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自然生态资源贫乏,水生态修复任务重,生态产品供需矛盾突出。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是:围绕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建设,推进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加快城周绿化、村镇绿化以及县(区)间、乡镇间通道绿化美化,改造提升林盘绿化水平,建设纵横交错的平原防护林网,提升龙门山和龙泉山脉生态植被,加强水资源保护。

(二)盆周山地区。包括广元、绵阳、德阳、成都、眉山、乐山、雅安、宜宾、泸州、达州、巴中等11个市、49个县(市、区)。该区域是四川盆地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区。区域内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江河、湖库众多,地质资源复杂多样,森林资源丰富,是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白鲟、达氏鲟、红豆杉、珙桐等重要珍稀野生动植物主要分布区。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依存度较高,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危害严重,岩溶山地石漠化较重,生态保护能力不足。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是:加强大熊猫、金丝猴、白鲟、达氏鲟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岩溶山地石漠化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地震灾区生态修复成果巩固、重点水源地保护和水生生境改善,深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三)盆地丘陵区。包括南充、遂宁、资阳、内江、自贡和广安6个市的全域以及巴中、绵阳、德阳、成都、眉山、乐山、泸州和达州8个市的部分县(市、区),共计55个县(市、区)。该区域系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重要河流的中下游,地貌以丘陵、平原为主,植被以柏木人工林为主;该区是我省人口密集区和重要经济区。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征占大量生态用地,工业排污和农业面源污染较严重,工程项目分布广泛,地表扰动强烈,人为水土流失严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矛盾较为突出。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是:加强农田保护性耕作、退化与污染农田治理和修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稳定的农业耕作系统;加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城市及城郊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建设优质的森林生态系统;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人工湿地建设和江河生态修复,改善提升水生态系统整体质量。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修复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查看更多>四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