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拯救“过劳”田地 专家学者开出药方

2017-07-18 09:34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杜 芳关键词:土壤环境保护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过度使用和地力透支是我国的土地环境现状。应制订土壤非刚性污染物的筛选值、指导值,还要采取长期跟踪监测的制度和风险评价制度,构建分类指导、科学合理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

对没有污染或轻微污染的土壤优先保护;对轻度、中度污染的土壤要安全利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艺措施排除风险;对重度污染的土壤,要依法依规改变土壤的用途,退耕还林还草、农林轮作或者经修复后作为建筑用地、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重新开发利用。

“土地也会‘过劳死’。人们不断从土地索取,然后注入各种‘营养’,还使用大量防治病虫害的农药,土地的功能被破坏。过度使用和地力透支是我国的土地环境现状。”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说。

孟伟的担忧并非危言耸听。中国工程院关于全国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战略咨询项目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土壤质量在不断下降,我国农业生产中土壤的贡献率大约在50%至60%,比40年前下降10%,比西方国家至少要低10至20个百分点。该如何拯救“过劳”的土地?日前,在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办的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程科技论坛上,专家学者“号脉”土地问题,开出了药方。

红线内的危机

小麦收获了,但是媒体近日曝光的一则新闻却让人忧心:河南新乡麦样麦粒总镉不达标,超标范围从1倍多到10多倍不等。对此,有关部门已经启动了粮食安全应急机制。

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去年在新乡发现的部分“镉麦”,最高比国家标准超标34.1倍。究其根源,是来自“久病”的耕地“母体”。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当地电池产业的粗放式发展导致了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近年来,我国保住了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粮食连续12年增产,食用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合格率达到95%以上。然而,时不时出现的镉大米、镉小麦等事件也让人忧心,土地的“生死疲病”正在成为红线内的危机。

我国的土地状况究竟怎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魏复盛表示,由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历史较短,土壤污染没有发达国家积累严重,全国土壤大部分的环境质量较好,90%以上农地适合耕种。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土壤局地局部污染严重,中度和重度污染土壤约占2.6%,轻微污染约占11%,耕地中度和重度污染占2.9%,而且污染速度在加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柏仇勇直言:耕地在减少,需求在增加;土地在减产,粮食要增产。

我国土地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触目惊心。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伟伦告诉记者,我国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6%,化肥用量占31%,每公顷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4倍,过量的化肥很快被水冲到地下,影响土壤的营养平衡。而我国每年180万吨的农药用量,有效利用率不足30%,多种农药造成了土壤污染,甚至使病虫害的免疫能力增强。不断加剧的农药使用,对于环境、农地粮食和食品残留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

长期的“带病生产”让土地出现了严重的“过劳”问题。“由于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有机肥减少,加重了土壤板结与污染,导致土壤质量有下降与退化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土壤有机质下降,对重金属的固定作用就大幅度减少,土壤的PH值降低了,增加了土壤重金属的危害性。”魏复盛说。

“农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没有超过自然界生态系统可以自我完善和恢复的生态阈值,但是现代农业的污染已经不小于工业污染,占全部污染的47%,需要高度重视。”林伟伦说。

延伸阅读:

突破土壤铬移除技术瓶颈 土壤修复有望迎来柳暗花明

土壤修复工程该怎么做?容我一一道来

原标题:我国土壤质量不断下降,农业生产中土壤的贡献率比40年前下降10%—— 拯救“过劳”的田地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环境保护查看更多>土壤重金属污染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