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评论正文

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 亟待破障前行

2017-08-18 09:39来源:新华网作者:董俊 朱程关键词:区域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大走廊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瞄准三大利害关系释放“三个红利”

凭借扬州一市之力,推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首先给这座城市内部资源的重组优化带来了挑战。调研发现,扬州瞄准三大突出利害关系,持续释放生态大走廊建设红利,提升发展能级。

其一,理顺大走廊建设与生态欠账的关系,释放生态红利。

扬州自古以绿色生态闻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扬州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持续更新,但也留下了老小区雨污混流、地下管网混搭、河道水体黑臭等历史遗留问题。在沿岸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倾泻下,生态大走廊沿线部分水体水质甚至曾一度跌为劣五类。

“扬州依水而兴,扬州的生态欠账集中在‘水’上。要弥补这些欠账,重点是做好一‘疏’一‘清’,即疏通河道,清理污染。这同生态大走廊建设极大重合。近年来,扬州大力加强河道整治和水体保护工作,为生态大走廊建设打下了环保基础。”扬州市水利局副局长徐海中说。

在扬州主城区,自2011年起,该市连续5年推进“清水活水”工程,并将打造“不淹不涝”城市写入“政府1号文件”,持续投入巨资,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清水活水”工程进一步细化为防洪除涝、水环境综合治理、重要生态环境保护与维护工程等十大工程。2014年,扬州发布了“城市‘清水活水’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用3年时间全面整治城区8条黑臭河道,并清淤疏浚6条河道,确保城区水系完全贯通、水质全面达标。

在江淮大走廊起点,扬州把输水沿线周边地区340平方公里范围划定为核心保护区,实施植树造林和生态湿地恢复。先后取缔或搬迁水源地保护区内沙石码头、造船厂等安全隐患81个。1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部实行最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每月开展66项常规监测,每年开展一次109项分析。

扬州还推行重点河道“河长制”管理。2013年市、县两级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强河道管理“河长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政府主导、水利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共同配合的“河长制”管护制度组织体系,“河长制”管理办公室设在市、县(市、区)两级水利部门,负责统筹、协调辖区内河道管理相关工作。目前扬州已实现“河长制”全覆盖,2200人当“河长”。

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扬州共投入300多亿元“治水”,投入规模接近该市2015年全年财政收入。持续的投入,让扬州市收获了明显的治理成效。2015年8月10日,扬州主城区降雨量达138毫米,是1965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降雨。得益于疏通后的河道和排水设施,暴雨中扬州市主城区一改过去的“看海”模式,出现短时积水的地方,不到一个半小时内即基本排尽。

扬州整体水质平稳提升。2015年,全市62个市控以上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74.2%,较2014年上升12.9个百分点,2016年1—9月,达标率达到84.4%。

据张爱军介绍,下一步,扬州将进一步启动“五个3工程”,围绕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在其3公里范围内实行“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每年环湖面积不少于3万亩。同时划定“禁养区”,杜绝水产养殖所造成的污染,进一步保护水环境、水资源。

其二,理顺大走廊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释放发展红利。

城市发展需产业带动。大走廊建设不仅将大量水资源外送,其所处的生态红线区域也达1112平方公里,占扬州总面积17%。如何平衡好大走廊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成为扬州亟需破解的难题。

“建设生态大走廊与发展产业并非零和博弈,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大走廊建设树立起的生态标杆将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大走廊建设将成为扬州市的重点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谢正义说。

延伸阅读:

湖南安仁县: “土地整治+生态修复”激活发展新动能

原标题: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亟待破障前行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区域生态保护查看更多>生态建设查看更多>生态大走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