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文字实录|关于大气十条、中央环保督察等 环保部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这样回应

2017-12-29 08:18来源:环保部发布关键词:生态环境中央环保督察生态保护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新华社记者

区域督查机构改制重要的是实现了从单纯“查事”向“查事察人”转变

新华社:环境保护部6个区域督察局实现了转制,其职责跟中央环保督察制度是怎么对接的?对其工作有什么新的要求?

刘长根:近期环境保护部6个区域督察局都在陆续挂牌,区域督查机构由参公事业单位转变为行政机构,再次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对环保督察工作的高度重视。

应该讲,两年来6个区域督查机构干部职工“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以扎实的工作和顽强的作风,较好地承担了督察任务,成为中央环保督察的主体力量。此次转制其实是“双转”,一是由“中心”改为“局”,由事业单位转为行政单位;二是由“督查”转为“督察”,更好地承担中央环保督察任务。这次转制有两点重要意义:

一是进一步聚焦于“督政”职能。原区域督查机构职能中既有对企业环保行为的监督检查,也包含对地方政府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的监督检查。但都是以“查事”为主。这次改制后,不仅明确承担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的相关工作,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从单纯“查事”向“查事察人”转变,在督察中要做到“见事见人见责任”,这也是中央环保督察的内在要求。

二是有利于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环保督察队伍。今后督察工作挑战性会更大,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实践锻炼,要同时成为“查事”和“察人”的行家里手。这次机构转制并明确职能后,有利于这支队伍一心一意加强环保督察学习和锻炼,在督察实践中逐步成为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更好地承担环保督察任务。


路透社记者

清洁供暖,温暖过冬,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是“亲家”而不是“冤家”

路透社:进入采暖季后,陆续有媒体报道在京津冀区域的一些村庄和社区,出现了天然气气量不够、来气不稳等情况,环境保护部对此怎么看?

刘友宾:大家比较关心煤改气和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工作,环境保护部关于煤改气和清洁供暖工作的态度是一贯的,就是把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作为头等重要的民生大事。对于一些地区一度出现的因天然气短缺等问题影响群众取暖的情况,环境保护部高度重视。

12月4日,环境保护部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下发《关于请做好散煤综合治理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工作的函》特急文件,明确提出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进入供暖季,凡属“双替代”(煤改气、煤改电)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

12月15日~20日,为进一步掌握京津冀地区居民采暖的情况,了解并解决居民采暖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环境保护部抽调部机关各司局和在京直属单位2000多人组成800多个调研督查组,对京津冀区域冬季采暖情况进行大走访、大调研、大督查。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副部长翟青、赵英民均带队参加,深入基层一线,到老百姓家实际了解供暖情况。6天里,检查了385个县(市、区),2590个乡(镇、街道),25220个村庄(社区),500多万户。

现场检查发现,在已完成“双替代”改造任务的村(社区)中,确实有一些地区曾经出现过气源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大部分在我们下去督查前,各地已经通过协调增加气源、采

取燃煤或者电热器等临时性措施积极予以解决。对于督查中发现的仍未有效解决群众供暖的村庄(社区),督查组现场驻点督促落实,问题不解决不撤离。截至12月20日夜间,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地方的居民供暖全部得到保障。

在这次大走访、大调研、大督查中,不少老百姓反映说,煤改气(煤改电)后,再不用半夜起来加煤了,屋子暖和了,也干净了,感觉生活质量提高了。地方政府也认为,“双替代”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些专家、学者对于“双替代”工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原热能工程系主任姚强教授,中国工程院郝吉明院士,厦门大学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教授表示,发达国家治理大气重污染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使用清洁能源,这也符合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实际,煤改气的方向是对的,效果是明显的,让农民摆脱烧煤、烧柴是历史性的进步。能源专家分析了今年一些地方出现的气源供应紧张的原因后认为,煤改气并不是导致今年气源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北方地区清洁能源替代工作。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了“2+26”城市煤改气、煤改电任务。在相关部门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数据显示,11月,京津冀区域的PM2.5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1.2%,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了31.6%。

清洁供暖,温暖过冬,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是“亲家”而不是“冤家”。煤改气、煤改电既是为了改善空气质量采取的能源转化,也是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等十部委共同印发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规划提出,到2019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50%,其中“2+26”重点城市清洁取暖率达到90%以上,县城和城乡结合部达到70%以上,农村地区达到40%以上。这为今后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相信,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取暖替代工作,一定会好事办好,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金融时报记者

完善督察工作机制,逐步将环境保护督察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金融时报:第一个问题是,在环保督察中有多少企业因为不满足条件被停产或者停工,现在有多少企业已经完成整改?第二个问题是,2015年底我们就开始了河北省环保督察试点,为什么在今年,尤其是8月后感觉督察力度明显加强,后几批督察相较于2015年试点有哪些改进?最后一个问题是,在未来会不会有第二轮、第三轮,频率和密度是不是也像第一轮一样?

刘长根:刚才您讲到的企业停工停产情况,我们也做了分析,确实有少数停工停产的情况,实际上就是八九月舆论反映比较多的“一刀切”问题。关于“一刀切”的反映,主要有两种情形:

一是随着环保督察执法的深入推进,督察震慑、警示效果日益显现,在督察进驻前后,确实存在个别地方,尤其是个别基层党委、政府,由于担心督察问责,不分青红皂白,采取紧急停产、停业等简单粗暴方式应对督察,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这是对中央环保督察的“高级黑”。从实际情况看,发生这种情形是个别的、局部的、短时的,是典型的地方环保懒政行为。对此我们坚决反对,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并要求地方举一反三,严肃处理。

二是就像您讲的,随着中央环保督察工作的全面铺开,震慑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种利益诉求纷繁复杂,一些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不时夸大事实,进行不实炒作,混淆视听。对于这种问题,中央领导同志也很重视,专门做过批示,我们专门组织去调查,一个一个调查,要求地方查清情况、澄清事实,及时发布真相,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比如,在第三批督察中,有舆论反映浙江绍兴造纸企业停产导致纸制品价格大幅上涨,经过查实,3600家只有10家环保违法违规企业停产,没有影响纸制品价格。

针对少量关停的企业,我们做过分析,都是依法依规确确实实必须关停的,确确实实都是群众反映特别强烈且无法整改到位的。对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就采取紧急停产、停业等简单粗暴方式应对督察,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的,我们在督察中就已坚决纠正。

关于督察力度的问题,因为社会对中央环保督察的认知是一个过程,河北省督察试点是一个省,涉及的面比较窄,又是新生事物,到底督到什么程度,严到什么程度,大家还是在猜测,紧迫感、压力感不够。后几批督察大家感受到压力在不断加大,主要是因为后续问责工作全面启动,进一步传导了压力。实际上,从第一批到第四批,我们是一以贯之,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始终是奔着问题去,奔着责任去。

当然后续督察工作也在不断改进,包括宣传报道这方面,不断加大“一台一报一网”的公开力度。我们从督察实践感到,环保督察需要氛围,需要老百姓的参与,因此在制度设计、工作操作层面一直把信息公开和宣传报道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督察进驻期间,要求地方采取清单化和表格化的形式每天都要公开,电视台每天晚上也要拿出几分钟,对整改情况进行公开报道,营造督察氛围,倒逼各地加大整改力度,切实解决问题,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老百姓参与热情。正是有了这种氛围,社会上才会感觉督察力度在不断加大。

进驻结束后,我们专门要求各地在督察整改过程中,也要开展必要的信息公开和宣传报道,利用“一台一报一网”(省级电视台、省级党报、省政府网站)每周报道一次督察整改情况,包括领导督办调研、具体问题整改、老百姓获得感、问责案例等情况。目的就是要继续营造氛围,推动督察整改持续深入。我们感到,采取“一台一报一网”的形式,能够给地市和相关部门压力,这个地市报道了,另外一个地市没有报道,就会觉得有压力,就会想方设法把督察整改工作做好。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效果很好,很多地方同志特别是环保系统的同志反映,通过信息公开和宣传报道,实际上是强调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环保工作的地位,也是倒逼地方做好整改工作。

另外,从督察启动到督察进驻,从督察反馈到督察整改,从边督边改到督察问责等情况均及时对外公开。特别是督察报告主要内容、督察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实情况,统一通过中央主流媒体和地方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开,放在阳光下,接受社会公众评判,这无形中给地方附加了强大压力,一改过去只有“上级督下级”的被动局面。

关于下一步督察工作安排问题,我们正在与中央有关部门对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部署,尤其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4个方面,明确了具体任务和要求。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在下一步中央环保督察工作中,我们考虑将紧紧围绕这些要求,拟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对第一轮环保督察情况进行梳理,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完善督察机制,为后续督察做好准备。

二是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督察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督察工作机制,逐步将环境保护督察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三是初步考虑2018年对第一轮督察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紧盯问题,压实责任;同时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针对重点地区大气污染、重点城市黑臭水体污染,以及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组织开展机动式、点穴式专项督察,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强大助力。

四是积极指导地方建立省级环保督察体系,实现国家督省、省督市县的中央和省两级督察体制机制,发挥督察联动效应。

这是我们的初步考虑,上述工作安排在与中央有关部门沟通对接后,还要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请示。

延伸阅读:

图文实录 |环境保护部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查看更多>中央环保督察查看更多>生态保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