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全文|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18-06-01 07:54来源:生态环境部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生态环境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降水

201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41.3mm,比常年(629.8mm)偏多1.8%,比2016年(728.5mm)偏少12%。2月、5月、11月和12月降水偏少,其中12月偏少49%;3月、6月、8月和10月降水偏多;其余月份降水接近常年同期。

长江以南地区和重庆大部、贵州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等地降水量为1200~2000mm,江西西北部、广西南部的局地超过2000mm;东北大部、华北大部、西北东南部、黄淮、江淮大部、江汉大部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中北部、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等地降水量为400~1200mm;内蒙古大部、宁夏、甘肃中部、青海中部、西藏中西部、新疆北部等地降水量为100~400mm;新疆南部、甘肃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等地降水量不足100mm。广西东兴(3473.7mm)和防港城(3205.5mm)年降水量分别为全国最多和次多,新疆托克逊(3.2mm)和吐鲁番(7.4mm)为全国最少和次少。与常年相比,全国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其中山西中部、陕西北部、湖北北部和西部、重庆东北部、江西西北部、广西中西部、青海北部、甘肃中部、新疆西部、西藏西部等地偏多20%至1倍,内蒙古中东部、辽宁中南部、新疆东部部分地区偏少20%~50%。

温室气体

2016年*,全国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为404.4ppm,较常年(391.71ppm)偏高12.69ppm,比全球平均水平(403.3ppm)高1.1ppm。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907ppb和329.7ppb,比全球平均水平(1853ppb、328.9ppb)分别高54ppb和0.8ppb。

海平面

201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1993—2011年)高58mm,比2016年低24mm,为1980年以来的第四高位。中国沿海近六年海平面均处于30多年来的高位*。与常年相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别高42mm、23mm、66mm和100mm;与2016年相比,渤海、黄海和东海分别低32mm、43mm和49mm,南海沿海海平面高28mm。

气象灾害

暴雨洪涝2017年汛期,全国共出现36次暴雨过程,暴雨落区重叠度高、极端性强。年内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偏重。其中,6月22日至7月2日,南方大部连续遭受2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导致长江中下游发生区域性大洪水,西南、江南及华南多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造成湖南、江西、广西、四川等省发生严重洪涝及地质灾害。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东北、西北等地接连出现强降水过程,陕西北部暴雨过程累计雨量大、极端性强、范围广。林连续出现2次大暴雨过程,最大累计降水量超过250mm,黄河支流无定河发生超历史洪水,榆林境内一水库发生溃坝。全年有471条河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洪水,其中96条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20条发生超历史最高水位洪水。全国因洪涝灾害受灾人口5515万人,因灾死亡316人、失踪39人,倒塌房屋14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8122万亩、成灾面积4533万亩,洪涝灾害直接损失2143亿元。

干旱2017年,全国旱情比常年轻,但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出现春夏连旱,江淮、江汉等地发生伏旱。全国作物受旱面积2.73亿亩、受灾面积1.48亿亩、成灾面积6666万亩、绝收面积1129万亩,因旱造成粮食损失239亿斤、经济作物损失117亿元、直接经济总损失438亿元,共有478万人、514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与2000年以来多年平均值相比,2017年全国作物受旱面积、受灾面积、因旱粮食损失、饮水困难人口分别少36%、49%、43%和78%。

台风2017年,台风生成和登陆时间集中、登陆地点重叠度高,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7个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生成,较常年(25.5个)偏多1.5个,其中8个登陆中国,较常年(7.2个)略偏多。初台登陆时间较常年偏早13天,终台登陆时间偏晚10天。全年台风共造成35人死亡、9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46.2亿元。与2007—2016年平均值相比,2017年台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偏少,但台风“天鸽”强度强、致灾重,受“天鸽”影响,广东东部沿海和西南部、广西南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部等地出现强风暴雨。据统计,台风“鸽”共造成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湖南6省(区)245.9万人受灾,32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89.1亿元。另外,台风“天鸽”还造成澳门8人死亡。

强对流2017年,全国大风、冰雹、龙卷风、雷电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初步统计,全国有1601县(市)次出现冰雹或龙卷风天气,与2001—2016年平均值相比,2017年降雹次数略偏多,其中北方风雹灾害突出;强对流天气造成的受灾面积、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均偏少。

高温2017年夏季,全国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为10.7天,比常年同期偏多3.8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共出现5次区域性高温程。5月17—19日,东北、华北、黄淮等地出现首次高温过程,其中,东北、华北为1961年以来最早高温过程;68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当地5月历史极值,内蒙古高力板(43.6℃)、吉林洮南(42.7℃)等地超过42℃;7月中下旬,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浙江、江苏、安徽、重庆、陕西、湖北、湖南的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超过40℃,其中陕西旬阳(44.7℃)、重庆江津(42.5℃)等6县(区)超过42℃;7月21日上海徐家汇最高气温达40.9℃,打破了徐家汇1873年以来的历史纪录。

低温2017年,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共造成农业受灾面积787万亩,绝收12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7.8亿元。与2010—2016年平均值相比,经济损失明显偏少,属低温冷冻害及雪灾偏轻年份。1月,中东部地区遭遇三次低温降雪天气,大风和降雪天气对春运造成不利影响,多条高速公路封闭,机场航班延误,逾万名旅客出行受阻,渤海海峡部分省际航线停航。2月下旬,遭遇大范围寒潮过程,黑龙江大部、吉林东部、内蒙古东部、新疆北疆大部等地极端最低气温降至-20℃以下,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给交通及农业基础设施带来不利影响。

沙尘暴2017年春季,北方地区共出现6次沙尘天气过程,比常年同期(17次)偏少11次,其中沙尘暴过程1次。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为1.9天,比常年同期偏少3.2天,为1961年以来最少。2017年首次沙尘天气过程发生在1月25日比2000—2016年平均(2月15日)偏早21天,较2016年(2月18日)偏早24天。5月3—7日,北方地区出现沙尘暴天气过程,沙尘影响面积达235万平方千米,主要影响地区为新疆南疆盆地、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2017年,中国境内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19次(大陆地区发生13次,台湾地区及海域6次),其中5.0~5.9级地震16次、6.0~6.9级地震2次、7.0~7.9级地震1次,最大地震为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与2016年的33次相比,频率明显降低。大陆地区共发生地震灾害事件11次,按照《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判定,其中重大地震灾害事件1次、较大地震灾害事件1次、一般地震灾害事件9次,共造成37人死亡、1人失踪、63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148亿元。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共造成29人死亡、1人失踪、543人受伤。

2017年,共发生地质灾害7521起,造成329人死亡、25人失踪、16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9亿元。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和造成死亡失踪数分别比2016年减少22.5%和12.6%,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2016年增长13.2%。其中,特大型地质灾害有21起,造成118人死亡、12人失踪、1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3.3亿元;大型地质灾害有47起,造成19人死亡、1人失踪、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中型地质灾害有333起,造成92人死亡、9人失踪、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1亿元;小型地质灾害有7120起,造成100人死亡、3人失踪、8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3.7亿元。

2017年,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马尾藻暴发和海岸侵蚀为主,赤潮、绿潮、海平面变化、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咸潮入侵也有不同程度发生。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3.98亿元,死亡(含失踪)17人。其中,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77亿元,死亡(含失踪)6人;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27亿元,死亡(含失踪)11人;海冰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01亿元;马尾藻暴发成直接经济损失4.48亿元;海岸侵蚀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5亿元。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87%;造成死亡(含失踪)人数最多的是海浪灾害,占总死亡(含失踪)人数的65%。1713“天鸽”台风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1.54亿元。广东省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4.10亿元。

基础设施与能源

基础设施

能源

交通截至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2.7万公里,电气化里程8.7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477.35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3.6万公里。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万公里。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7578个。全国共有颁证民用航空机场229个。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30.84亿人,旅客周转量13456.92亿人公里;完成货运总发送量36.89亿吨,货运总周转量26962.20亿吨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营业性客运量145.68亿人,旅客周转量9765.18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368.69亿吨,货物周转量66771.52亿吨公里。全年完成水路客运量2.83亿人,旅客周转量77.66亿人公里;完成水路货运量66.78亿吨,货物周转量98611.25亿吨公里。全年完成民航旅客运输量5.52亿人次,旅客周转量9512.78亿人公里;完成货邮运输量705.8万吨,货邮周转量243.54亿吨公里。全年完成城市客运量1273.40亿人。其中,公共汽电车完成722.87亿人,运营里程355.20亿公里;轨道交通完成184.30亿人,运营里程5.13亿列公里;巡游出租车完成365.40亿人;客运轮渡完成0.83亿人。城市污水截至2017年底,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1.57亿立方米/日,全国累计处理污水量达462.6亿立方米,分别削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1180.08万吨和109.63万吨。

城市生活垃圾截至2017年底,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1547.97万吨,无害化处理能力为638208吨/日,无害化处理量为20931.11万吨,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14%。

初步核算,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4.9亿吨标准煤,比2016年上升2.9%。其中,煤炭消费量上升0.4%,原油消费量上升5.2%,天然气消费量上升14.8%,电力消费量上升6.6%。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4%,比2016年下降1.6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8%,上升1.3个百分点。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6年下降3.7%。

公报数据来源及评价说明

本公报中环境质量状况数据以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数据为主,同时吸收相关部委提供的环境状况数据。223个地市级行政区地下水水质、全海域海水环境状况、土地资源及耕地面积、地质公园、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由自然资源部提供,风景名胜区、城市污水、城市生活垃圾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交通内容由交通运输部提供,流域地下水水质、省界水体、水土流失、洪涝干旱灾害部分内容由水利部提供,内陆和海洋渔业水域、耕地质量、农业面源由农业农村部提供,地震灾害由应急管理部提供,能源由国家统计局提供,气温、降水、气象灾害大部分内容由中国气象局提供,荒漠化和沙化、湿地、森林、草原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国家环境监测网包括: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1436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978条河流和112座湖泊(水库)的1940个地表水水质评价、考核、排名断面(点位)、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部分县级城市近1000个酸沉降监测点位、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环境监测网、417个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点位、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近80000个城市声环境监测点位、全国31个省(区、市)的645个生态点位、10个区域重点站和1个定位监测站。

本公报中,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和《受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城市空气质量评价补充规定》,评价指标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地表水水质评价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评价指标为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硫化物共21项;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总磷、总氮、透明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评价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近岸海域水质评价依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评价指标为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无机氮、非离子氨、活性磷酸盐、汞、镉、铅、六价铬、总铬、砷、铜、锌、硒、镍、氰化物、硫化物、挥发性酚、石油类、六六六、滴滴涕、马拉硫磷、甲基对硫磷、苯并[a]芘、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共29项。声环境质量评价依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和《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数值修约依据《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8170-2008)。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质量查看更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查看更多>生态环境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