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温室气体
2016年*,全国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为404.4ppm,较常年(391.71ppm)偏高12.69ppm,比全球平均水平(403.3ppm)高1.1ppm。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907ppb和329.7ppb,比全球平均水平(1853ppb、328.9ppb)分别高54ppb和0.8ppb。
海平面
201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1993—2011年)高58mm,比2016年低24mm,为1980年以来的第四高位。中国沿海近六年海平面均处于30多年来的高位*。与常年相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别高42mm、23mm、66mm和100mm;与2016年相比,渤海、黄海和东海分别低32mm、43mm和49mm,南海沿海海平面高28mm。
气象灾害
暴雨洪涝2017年汛期,全国共出现36次暴雨过程,暴雨落区重叠度高、极端性强。年内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偏重。其中,6月22日至7月2日,南方大部连续遭受2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导致长江中下游发生区域性大洪水,西南、江南及华南多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造成湖南、江西、广西、四川等省发生严重洪涝及地质灾害。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东北、西北等地接连出现强降水过程,陕西北部暴雨过程累计雨量大、极端性强、范围广。林连续出现2次大暴雨过程,最大累计降水量超过250mm,黄河支流无定河发生超历史洪水,榆林境内一水库发生溃坝。全年有471条河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洪水,其中96条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20条发生超历史最高水位洪水。全国因洪涝灾害受灾人口5515万人,因灾死亡316人、失踪39人,倒塌房屋14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8122万亩、成灾面积4533万亩,洪涝灾害直接损失2143亿元。
干旱2017年,全国旱情比常年轻,但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出现春夏连旱,江淮、江汉等地发生伏旱。全国作物受旱面积2.73亿亩、受灾面积1.48亿亩、成灾面积6666万亩、绝收面积1129万亩,因旱造成粮食损失239亿斤、经济作物损失117亿元、直接经济总损失438亿元,共有478万人、514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与2000年以来多年平均值相比,2017年全国作物受旱面积、受灾面积、因旱粮食损失、饮水困难人口分别少36%、49%、43%和78%。
台风2017年,台风生成和登陆时间集中、登陆地点重叠度高,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7个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生成,较常年(25.5个)偏多1.5个,其中8个登陆中国,较常年(7.2个)略偏多。初台登陆时间较常年偏早13天,终台登陆时间偏晚10天。全年台风共造成35人死亡、9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46.2亿元。与2007—2016年平均值相比,2017年台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偏少,但台风“天鸽”强度强、致灾重,受“天鸽”影响,广东东部沿海和西南部、广西南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部等地出现强风暴雨。据统计,台风“鸽”共造成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湖南6省(区)245.9万人受灾,32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89.1亿元。另外,台风“天鸽”还造成澳门8人死亡。
强对流2017年,全国大风、冰雹、龙卷风、雷电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初步统计,全国有1601县(市)次出现冰雹或龙卷风天气,与2001—2016年平均值相比,2017年降雹次数略偏多,其中北方风雹灾害突出;强对流天气造成的受灾面积、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均偏少。
高温2017年夏季,全国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为10.7天,比常年同期偏多3.8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共出现5次区域性高温程。5月17—19日,东北、华北、黄淮等地出现首次高温过程,其中,东北、华北为1961年以来最早高温过程;68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当地5月历史极值,内蒙古高力板(43.6℃)、吉林洮南(42.7℃)等地超过42℃;7月中下旬,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浙江、江苏、安徽、重庆、陕西、湖北、湖南的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超过40℃,其中陕西旬阳(44.7℃)、重庆江津(42.5℃)等6县(区)超过42℃;7月21日上海徐家汇最高气温达40.9℃,打破了徐家汇1873年以来的历史纪录。
低温2017年,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共造成农业受灾面积787万亩,绝收12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7.8亿元。与2010—2016年平均值相比,经济损失明显偏少,属低温冷冻害及雪灾偏轻年份。1月,中东部地区遭遇三次低温降雪天气,大风和降雪天气对春运造成不利影响,多条高速公路封闭,机场航班延误,逾万名旅客出行受阻,渤海海峡部分省际航线停航。2月下旬,遭遇大范围寒潮过程,黑龙江大部、吉林东部、内蒙古东部、新疆北疆大部等地极端最低气温降至-20℃以下,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给交通及农业基础设施带来不利影响。
沙尘暴2017年春季,北方地区共出现6次沙尘天气过程,比常年同期(17次)偏少11次,其中沙尘暴过程1次。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为1.9天,比常年同期偏少3.2天,为1961年以来最少。2017年首次沙尘天气过程发生在1月25日比2000—2016年平均(2月15日)偏早21天,较2016年(2月18日)偏早24天。5月3—7日,北方地区出现沙尘暴天气过程,沙尘影响面积达235万平方千米,主要影响地区为新疆南疆盆地、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2017年,中国境内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19次(大陆地区发生13次,台湾地区及海域6次),其中5.0~5.9级地震16次、6.0~6.9级地震2次、7.0~7.9级地震1次,最大地震为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与2016年的33次相比,频率明显降低。大陆地区共发生地震灾害事件11次,按照《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判定,其中重大地震灾害事件1次、较大地震灾害事件1次、一般地震灾害事件9次,共造成37人死亡、1人失踪、63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148亿元。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共造成29人死亡、1人失踪、543人受伤。
2017年,共发生地质灾害7521起,造成329人死亡、25人失踪、16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9亿元。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和造成死亡失踪数分别比2016年减少22.5%和12.6%,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2016年增长13.2%。其中,特大型地质灾害有21起,造成118人死亡、12人失踪、1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3.3亿元;大型地质灾害有47起,造成19人死亡、1人失踪、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中型地质灾害有333起,造成92人死亡、9人失踪、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1亿元;小型地质灾害有7120起,造成100人死亡、3人失踪、8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3.7亿元。
2017年,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马尾藻暴发和海岸侵蚀为主,赤潮、绿潮、海平面变化、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咸潮入侵也有不同程度发生。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3.98亿元,死亡(含失踪)17人。其中,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77亿元,死亡(含失踪)6人;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27亿元,死亡(含失踪)11人;海冰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01亿元;马尾藻暴发成直接经济损失4.48亿元;海岸侵蚀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5亿元。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87%;造成死亡(含失踪)人数最多的是海浪灾害,占总死亡(含失踪)人数的65%。1713“天鸽”台风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1.54亿元。广东省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4.10亿元。
基础设施与能源
基础设施
能源
交通截至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2.7万公里,电气化里程8.7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477.35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3.6万公里。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万公里。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7578个。全国共有颁证民用航空机场229个。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30.84亿人,旅客周转量13456.92亿人公里;完成货运总发送量36.89亿吨,货运总周转量26962.20亿吨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营业性客运量145.68亿人,旅客周转量9765.18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368.69亿吨,货物周转量66771.52亿吨公里。全年完成水路客运量2.83亿人,旅客周转量77.66亿人公里;完成水路货运量66.78亿吨,货物周转量98611.25亿吨公里。全年完成民航旅客运输量5.52亿人次,旅客周转量9512.78亿人公里;完成货邮运输量705.8万吨,货邮周转量243.54亿吨公里。全年完成城市客运量1273.40亿人。其中,公共汽电车完成722.87亿人,运营里程355.20亿公里;轨道交通完成184.30亿人,运营里程5.13亿列公里;巡游出租车完成365.40亿人;客运轮渡完成0.83亿人。城市污水截至2017年底,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1.57亿立方米/日,全国累计处理污水量达462.6亿立方米,分别削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1180.08万吨和109.63万吨。
城市生活垃圾截至2017年底,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1547.97万吨,无害化处理能力为638208吨/日,无害化处理量为20931.11万吨,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14%。
初步核算,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4.9亿吨标准煤,比2016年上升2.9%。其中,煤炭消费量上升0.4%,原油消费量上升5.2%,天然气消费量上升14.8%,电力消费量上升6.6%。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4%,比2016年下降1.6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8%,上升1.3个百分点。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6年下降3.7%。
公报数据来源及评价说明
本公报中环境质量状况数据以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数据为主,同时吸收相关部委提供的环境状况数据。223个地市级行政区地下水水质、全海域海水环境状况、土地资源及耕地面积、地质公园、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由自然资源部提供,风景名胜区、城市污水、城市生活垃圾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交通内容由交通运输部提供,流域地下水水质、省界水体、水土流失、洪涝干旱灾害部分内容由水利部提供,内陆和海洋渔业水域、耕地质量、农业面源由农业农村部提供,地震灾害由应急管理部提供,能源由国家统计局提供,气温、降水、气象灾害大部分内容由中国气象局提供,荒漠化和沙化、湿地、森林、草原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国家环境监测网包括: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1436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978条河流和112座湖泊(水库)的1940个地表水水质评价、考核、排名断面(点位)、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部分县级城市近1000个酸沉降监测点位、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环境监测网、417个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点位、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近80000个城市声环境监测点位、全国31个省(区、市)的645个生态点位、10个区域重点站和1个定位监测站。
本公报中,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和《受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城市空气质量评价补充规定》,评价指标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地表水水质评价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评价指标为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硫化物共21项;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总磷、总氮、透明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评价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近岸海域水质评价依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评价指标为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无机氮、非离子氨、活性磷酸盐、汞、镉、铅、六价铬、总铬、砷、铜、锌、硒、镍、氰化物、硫化物、挥发性酚、石油类、六六六、滴滴涕、马拉硫磷、甲基对硫磷、苯并[a]芘、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共29项。声环境质量评价依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和《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数值修约依据《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8170-2008)。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第四章nbsp;天然气行业发展本章作者nbsp;杨永明(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一天然气供需01天然气表观消费同比增长8%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4260.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随着稳经济政策及接续措施加快推进并落地生效,国内经济持续呈现复苏向好态势。各个领域的用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主要目标是:到2035年,现代化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江河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文化繁荣发展,
6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其中指出,加快推进西南地区水电基地建设,合理布局、积极有序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实施小水电站绿色改造提升,推进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建设。全文如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2
日前,安阳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安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文件提出,到2027年底,安阳市“无废城市”制度、市场、技术、监管体系基本完善,主要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初显;安阳市固体废物智慧监管信息平台上线运营,实现五大领域固体废物
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印发实施后的首批督察。各督察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开展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既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衔接、区域协调、机制建设等流域性、整体性、共性问题,也注重结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磷石膏利用和无害化贮存污染控制技术规范》。本标准规定了磷石膏在利用和贮存过程中的污染控制要求、监测要求和环境管理要求。本标准为首次发布。关于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磷石膏利用和无害化贮存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的公告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日前,十堰市政府印发《十堰市2025年度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十堰市2025年度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十堰市2025年度土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详情如下: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2025年度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相关
2025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告显示,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上升,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地表水环境质量继续改善,重点流域水质进一步改善,管辖海域海水水质基本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重金属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土
6月4日,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大江大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要推动建立全面覆盖、权责对等、共建共享的大江大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供给地与受益地良性互动,真正让保护者、贡献者得
6月4日,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家林草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长江、黄河干流统一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成,各地基本建立覆盖辖区内重点河流的跨区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跨流域重大引调水工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
为贯彻落实《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环土壤〔2024〕80号),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牵头起草了《浙江省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浙江省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为加强土壤污染源头
2025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告显示,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上升,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地表水环境质量继续改善,重点流域水质进一步改善,管辖海域海水水质基本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重金属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土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025年5月9日上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举行了“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北京碳市场2013年开市以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市场体系,在顶层制度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运行平稳有效,很好地发挥了促进碳减排、推动绿色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涉及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生态环境状况,图解如下:
6月5日,生态环境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南宁市联合举办2024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出席活动并讲话。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蓝天立,中央宣传部部务会成员、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凯红出席活动并
2024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在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上,正式发布《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用全面翔实准确的监测数据客观反映了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情况,全方位展示了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展和成效。公报显示,2023年,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5月27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2023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用数据“说话”,全面展示北京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变化趋势。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持续巩固,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连续三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持
5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出席发布会,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保护监管有关工作情况,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了记者提问。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5月13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及41种化学物质增补列入《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出席会议。会议指出修订《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是适应新的环境管理需要,强化
近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23年广东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主要包括了2023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措施与行动等内容。详情如下:
泉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10月9日印发《泉州市噪声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我市“十四五”期间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详情如下:泉州市噪声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23—2025年)噪声污染防治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最普惠民生
6月2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到副省长范波先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布《2022年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介绍2023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有关情况。会上,记者提问,今年是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起步之年。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
近日,为深化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实施《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市场需求迫切、减排贡献突出、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的工业产品为重点,加强碳足迹核算标准供给,稳步有序扩大覆盖产品
7月2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管理规程和建设指标相关文件、《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复核工作方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修改单等4项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出席会议
7月2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对省人大十四届三次会议第525号建议的答复。答复文件指出,严控“两高”行业,针对钢铁、电解铝、煤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全面推广智能电表联网监测,通过“河南省智慧环保用电监管平台”实时分析生产负荷与治污设施运行数据,对异常用电行为(如治污设施未同步运行)自动预
第四章nbsp;天然气行业发展本章作者nbsp;杨永明(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一天然气供需01天然气表观消费同比增长8%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4260.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随着稳经济政策及接续措施加快推进并落地生效,国内经济持续呈现复苏向好态势。各个领域的用
2024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22年度全国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以及区域电网排放因子数据,全国平均排放因子为0.5366千克二氧化碳/千瓦时。近年来,国家共4次更新了全国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0.5810、0.5703、0.5568和0.5366千克二氧化碳/千瓦时。新型电力系统的蓬勃发展推动了非化石燃料装机占比提升,
近日,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发布《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解读。文件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提出了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打造绿色低碳港口、建设绿色美丽航道等3方面重点任务,结合不同场景,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
为更好地深化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实践,聚焦污染源排放管控领域的新发展战略,强化前沿技术整合与应用实践交流,助力构建科技支撑下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推动污染源识别与管控理论方法向纵深化发展,支撑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污染源排放与管控专业委员会定于2025年8月22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第三轮第四批8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于2025年5月26日至28日陆续进驻山西、内蒙古、山东、陕西、宁夏5省(区),以及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3家中央企业,于近日全面完成督察进驻阶段工作。各督察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要求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二批)。第二批推荐清单共计23项团体标准,包含冶金焦炭、锂电池材料。需要注意的是,与公示文件不同,正式文件减少了《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光缆
关于公开征求《水质溶解氧的测定荧光淬灭法》等4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的通知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范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我部组织编制了《水质溶解氧的测定荧光淬灭法》等4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cn)“意见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