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主持人(吕静):各位女士、先生、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科技部新闻发言人吕静,欢迎大家来到科技部,参加今天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新闻发布会。
今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的部署要求,科技部一直致力于以运用科技手段来开展全球生态问题研究,满足相关领域的重大需求,并于2012-2017连续六个年度发布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反响,引起了业界、公众及媒体的广泛关注。
2018年度报告,在保持前期继承性和强调发展性原则的基础之上,科技部组织了国内优势科技力量,完成了《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与《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三个专题报告的编制工作。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众与行业部门推介上述三个专题报告,并借助新闻发布会这个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遥感科技界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传递中国科技界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类共同命运责任的担当。
今天的发布会按照两个议题安排,前面我们先请今天到场的领导和专家们,介绍一下有关情况,随后进入提问环节。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我国遥感科技领域的相关专家到现场来为大家介绍情况,进行交流,他们是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王琦安先生,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先生,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廖小罕先生,全球生态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专题报告责任专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卢乃锰研究员,全球生态监测2018年度报告《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专题报告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吴炳方。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我们现在先请国家遥感中心主任王琦安先生介绍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的有关情况。
王琦安: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非常感谢今天各位能够光临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的新闻发布会。我国一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与贡献者,在部党组的领导下,科技部积极落实十九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要求,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持续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
此项工作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深入实施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我国在遥感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以全球的视野积极应对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为全球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和政府重大决策等,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这是科技部推进绿色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也是我国遥感科技界对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行动。本次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是连续第七次发布。今年的报告继续关注全球生态环境热点问题,以及重点区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选定了《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三个专题开展监测分析,年报编制过程中,国家遥感中心根据科技部的总体部署,组织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和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国内优势科技力量,并特别注重吸收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以及相关部门的最新研究成果。
使用了包括大气二氧化碳监测、气象、环境、资源和高分等国内外卫星观测数据,保障了年度报告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年来,在以徐冠华院士为组长的顾问组和以郭华东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指导下,组织召开各类研讨咨询会40余次,涉及到领域知名专家400余人次,确保了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三个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一、《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这个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作为2018年新拓展的一个专题,该报告充分发挥我国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的技术优势,结合多源遥感数据,监测分析了2010-2017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时空分布的格局,生成了国际首套2017年TanSat全球叶绿素荧光产品,分析了全球及重点地区的碳源、碳汇的时空分布状况,探讨了全球碳源、碳汇变化的驱动机制,可为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有效的科学数据。
这个报告得出的结论主要概括为三点:
第一点,2010-2017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与前40年相比,增速不降反增,说明自签订京都议定书以来,减缓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抑制全球变暖目标尚未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仍需全球共同努力。
第二点,中国碳排放效果逐步显现,排放增速逐渐降低,中国碳排放总体上仍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我们积极采用推广清洁能源和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等措施,碳减排效果逐步显现,排放的增速逐步降低,自2013年以来,增速基本为零,但中国仍是碳排放大国,经济增长仍然伴随着碳排放的增长,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仍是下一步的当务之急。
第三点,全球主要碳源高值区域分布于美国东西部、西欧东亚及南亚北部地区。那么主要碳汇高值区域分布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森林地区以及全球主要热带雨林地区,碳源高值区域应加强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控制碳排放总量,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二、《“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的主要内容:
我们及时跟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新进展,以发展绿色“一带一路”为研究背景,监测分析了该区域沿线典型农牧交错带、海岸带与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现状与态势,评价了10个典型互联互通的重大工程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揭示了“一带一路”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态势和动因,可为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决策支撑。
主要结论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农牧交错带的植被生长状况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在2000-2017年间,大部分区域的植被无显著的退化现象,“海上丝绸之路”典型海岸带人工岸线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天然林地逐渐减少,生态脆弱性加剧。
第二点,经济走廊的沿线的32个国家公园的生态状况,整体表现优良,超过八成的国家公园生态状况,变化趋势稳中向好,景观结构完整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三点,重大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了沿线交通通行能力,完善了“一带一路”整体互联互通的格局,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增长,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了科学施工,保障了野生动物的自由迁徙,以及生态景观的连通性与河流水系的管理性。
三、《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的主要内容:
该专题围绕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四种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的生产形势,对全球农业气象条件进行监测分析,独立客观地反应了2017年1月-2018年6月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大宗粮油作物生产状况,可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提供粮油信息服务。
这个报告的主要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点,2017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约28.35亿吨,较2016年增产1.8%,2018年全球小麦产量为7.02亿吨,同比减产2.4%,2018年全球玉米同比减产0.1%,大豆预计同比减产1.0%,水稻预计减产约1.7%。
第二点,2017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供应形式稳中有增。其中全球小麦供应量较2016年小幅度增长,玉米供应量达到历史最高,为7.79亿吨,大豆供应量较2009年增加约42%,达到2.63亿吨,全球水稻供应量与2016年基本持平,为4.28亿吨。
第三点,2017年中国大宗粮油作物的产量约为5.30亿吨,同比减产1.8%,2018年中国夏粮约1.26亿吨,与2017年持平,秋粮预计约为4.17亿吨,同比下降约0.4%。
第四点,2018年我国大宗粮油作物的品种进口有增加的趋势,其中小麦进口量将略增,受供需形势宽松且养殖业需求旺盛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18年玉米进口将稳步增长。由于国内外价格差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协定的影响,稻谷进口将保持略增势头,受国家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实施及国际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预计大豆进口也将会有影响,这是以上三个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女士们、先生们,2018年报告和相关数据产品集均在国家遥感中心门户网站和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同步公开,欢迎大家访问、下载和使用,同时我们还将在新华网专门安排专家访谈,就今年的报告内容邀请直接参与报告编制的专家进行详细解读,也敬请大家继续给予关注,希望更多的人共享年度报告和数据产品。
编制并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是国家遥感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办公厅,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高新技术司、国际合作司等相关司局的大力支持,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也分别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此外,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一直是中国参加地球观测组织(GEO)工作部际协调机制框架下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自然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国防科工局、生态环境部等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从数据支撑、人员队伍、成果共享等方方面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女士们、先生们,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今后,年度报告工作将积极面向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积极落实十九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要求,以全球视野,进一步推动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在国内,充分发挥中国参加GEO工作部际协调小组机制作用,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协同更多领域和部门共同参与,吸纳更多的优势团队的参加,进一步加大我国TanSat、气象、海洋、资源、环境和高分等卫星数据的综合应用比例,对更多的全球生态环境因子进行监测和数据发布。
在国际上,将借助地球观测组织(GEO)合作平台,不断深化以此工作为基础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分析合作,进一步扩大该工作的国际影响,让更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为全球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
主持人(吕静):谢谢王琦安先生,刚才王琦安先生对三个专题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和一些基本结论给大家做了一个比较详尽的介绍,应该说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是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在这方面持之以恒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看看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有没有什么关心的问题,可以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科技日报记者:谢谢主持人,今年报告里,有“碳源汇”新专题的加入,请问报告在这个专题遴选上,遵循了什么原则?另外年报以后的工作,会在哪些方面加入一些新的方向?
卢乃锰:碳排放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实际上最早它是一个科学问题,后来上升到国际环境和外交的问题。
那么从编制这个报告的角度来说,我们实际上是兼顾了科学和环境以及外交的综合考虑。比如说科学,我们希望能够知道整个全球碳的分布状态是什么样子,现在信息获取的能力,比如中国发射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数据,在这个报告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还希望知道碳整个的浓度分布,到底哪些地方产生二氧化碳,哪些地方吸收二氧化碳,于是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来介绍二氧化碳到底源汇怎么分布,然后进一步剖析。因为二氧化碳的全球分布,不是简单的自然分布,是和行政区划、国家、各大州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就必须要把自然的物理状态信息和人文、国家的信息一起来分析。不同的区域,它的排放是怎么样的,这样才有第四章的内容,来展开说明整个碳源汇怎么样产生,哪些地方、哪些国家做了贡献,哪些贡献比较小,这就是整体的想法。
未来,随着我们国家碳观测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碳研究方面科学进一步的深入,我们会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力求在未来的国家报告中,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示出碳整个循环过程,以及循环过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国家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谢谢。
中国报道记者:谢谢主持人,我有两个小问题,第一个我们知道今年因为是第三次发布《“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今年的报告重点是什么,与往年比有哪些变化?第二个问题,今年的报告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又有哪些支撑?谢谢
廖小罕:谢谢媒体记者,关于“一带一路”上生态环境的遥感监测报告,确实如刚才媒体记者说的,总共也是发布了三次,2015年发布了一次,2017年发布了一次,前两次主要是从大区域、大海域、大地区,包括大概陆地上有七大区域,12个海域,六大经济走廊,包括“一带一路”沿线26个重要节点城市,总的来说解决了面上的普查,包括综合全要素的,这个也是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实施,前两个报告应该是摸底和掌握一些面上综合的信息。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环固体〔2022〕17号)及《河南省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方案》(豫环文〔2022〕90号)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河南省钼工业企业发展及污染物排放现状,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组织修订了河南省地方标准《钼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前期征求
500多家展商800个展位30,000平米展出面积35,000名专业观众一、展会概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旱灾害防御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力推动解决农业小型水利设施老化、塘坝淤塞严重、水渠不畅等问题,提高农业抵御与自然灾害和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水利强省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1日,海南省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邀请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璐,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崔柏,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安全总监、运输与物流管理处处长李丽,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科技财务处二级调研员滕文亮出席,介绍《海南低碳岛
日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发挥辽宁城市群和产业集群优势,因地制宜打造智慧产业园区,建设地市级人工智能赋能中心。鞍山、本溪、辽阳、盘锦、葫芦岛等市围绕智慧钢铁、智慧矿山、数智油田、智慧化工等打造应用场景示范;阜新、铁岭
7月16日,河北省工信厅发布关于《河北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告。文件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行工业节能节水,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废旧动力电池等新型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5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加强重点行业和区域碳排放监测分析,提升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功能,支持建立多方参与的碳普惠机制,探索个人企业碳
今年上半年,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六座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精益运行,大国重器综合效益充分发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助农耕,全力抗旱补水。上半年,长江中下游降雨来水偏少。面对中下游农业灌溉供水紧张形势,长江干流六座梯级水库及时发挥淡水资源
为了推动建立符合内蒙古产业发展特色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推进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指出,内蒙古将以市场需求迫切、减排贡献突出、产业链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的产品为重点,在电解铝、纺织品(山
日前,湖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印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到2027年,全省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长株潭地区整县建成比例达到60%、洞庭湖区整县建成比例达到50%)。到2030年,全省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力争达到65%。到20
近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江苏省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的通知,其中提出,加快推进煤电机组深度脱硝改造,年底前全面完成煤电机组深度脱硝改造任务。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2025年煤炭消费量较2020下降5%左右。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
7月10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印发《青岛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文件提出,积极稳妥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布局海洋新能源,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即墨区海域集中开发海上风电,加快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和即墨区海上光伏项目建设,谋划储备远海漂浮式光伏项目,力争2030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海上
日前,湖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印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到2027年,全省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长株潭地区整县建成比例达到60%、洞庭湖区整县建成比例达到50%)。到2030年,全省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力争达到65%。到20
近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江苏省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的通知,其中提出,加快推进煤电机组深度脱硝改造,年底前全面完成煤电机组深度脱硝改造任务。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2025年煤炭消费量较2020下降5%左右。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
7月15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江苏省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文件提出,2025年全省PM2.5浓度不高于3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左右,重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0.2%以内;完成国家下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目标。文件还提及,聚焦重点行业,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高质
2025年6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黄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通知指出,高端新材料应用:半导体用高纯低碳金(银)靶材和蒸发料、太阳能光伏银浆料、低温共烧陶瓷和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等核心元器件用金浆料、生物医用金(银)材料、电接触金(银)及合金材
近日,汕尾市人民政府印发《汕尾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共提出1个年度工作目标和9方面重点任务。《行动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工作任务等内容。其中,工作目标要求2025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AOI达标率)为98%,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
5月25日,珠海市政府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合理控制煤炭消费量。推进现有煤电机组节能降耗。原则上不再新增自备燃煤机组,鼓励自备电厂转为公用电厂。按需逐步扩大Ⅲ类(严格)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对支撑电力稳定供应、电网安全运行、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的煤电项目及其用煤
5月26日,《珠海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工作方案》印发。文件提出,到2025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18.6微克/立方米以内,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完成省下达的NOx和VOCs减排目标;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稳定控制在现有水平以下。全文如下:珠海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4月7日,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2025年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详情如下:2025年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2025年广州市生态环境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山东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2025年工作要点》。详情如下:关于印发《山东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202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鲁环字〔2025〕18号各市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和林业主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利(水务)局、农业农村局:现将《
日前,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工作情况。其中提及,出台国内最严、国际领先的标准体系,建立每家企业一个包联小组、一本任务台账、每周一次通报的“三个一”机制,在全国率先实施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集中举办3次政银企对接,推动全省55家在产钢铁企业环保绩效全部达到A级。详情
“系统显示,铁塔倾斜角度在运规允许范围内,运行正常。”近日,在湖北宜昌五峰长乐坪镇±800千伏祁韶线3813号杆塔下,运维人员席保、丁枭雄通过输电铁塔形变广域高精度遥感监测系统认真核对铁塔偏移数据。这是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研发应用输电铁塔形变广域高精度遥感监测关键技术,保障输电线路安
7月25日,由生态环境部牵头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标志着全球首颗具备主动激光二氧化碳探测能力的卫星在北京正式交付。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等相关单位共同签署了卫星《在轨投入使用证书》。此外,由生态环境部参与研制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一并投入使用。两
2024年1月5日,科技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第12次公开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简称“年度报告”)。发布会由科技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吕静副主任主持,国家遥感中心赵静主任、刘志春副主任和中国科学院郭华东院士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并答记者问。发布会上,赵静主任介绍了2023年度报告的
近期,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2035年前生态环境领域卫星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及重点任务等内容。《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监测要素基本完备的生态环境卫星体系,实现卫星遥感由“查证式”为主到“发现与查实”并重的
10月26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落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构建“全方位、高精度、短周期”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能力为主线,加快卫星遥感应用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为有效支撑环境质量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专项规划》,目标到2025年,在流域气候变化趋势、水资源利用阈值、水土流失防治机制、“能-水-碳”系统生态补偿机制等科学认知层面取得突破。形成创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区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等技术方案
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焦作市生态环境局焦作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慧监测监管平台项目-公开招标公告,项目预算930万元,用以全面提升焦作市大气环境监测监管能力,搭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信息化服务体系。详情如下:项目概况焦作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慧监测监管平台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焦作市公共资
8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与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化科学技术研究、生态环境监测、大气环境防治等合作,助推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构建陕西生态环境遥感调查、监测与评估体系,围绕青山保卫战重点工作,省生态环境厅将启动秦岭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该工作将根据野外核查结果,对“十三五”期间秦岭区域生态状况及生态保护成效进行客观分析评估,摸清人类干扰、生态状况、影响因子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态状况综合评
中钢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受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委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现对北京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进行公开招标,欢迎合格的供应商前来投标。项目名称:北京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项目编号:PXM2020_030206_000007-JH001-XM001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邱羽翰
科技部自2012年启动“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此前已连续7年发布18个专题报告,为国家重大战略、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支撑。针对11月22日最新发布的2019年度4个专题报告,新华网邀请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编写
记者20日获悉,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与江苏省气象局日前联合签署《环境保护工作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在生态环境监测、预报预警、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目前,空气质量精细化预报只有2-3天,合作协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逐步建立未来7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