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今年发布的报告,因为现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提到了绿色“一带一路”这一块,聚焦到生态环境的脆弱区,还有自然保护区。这里面主要集中到农牧交错带,典型海岸带这一块,另外还有自然保护区,所以这一次和前两次比较大的区别在于这次更加集中到高敏感区的生态环境情况,做了相关的分析。
刚才讲的可能的贡献,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就是选择了我国对外投资或承建的工程,我们选了一些已建或在建的工程,进行了生态环境的一些评估,总体来说,无论是我们自己的“走出去”,还是对所在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都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帮助,从我们的结果来说,分析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目标的达成还是很有帮助的。确实看到了整个施工过程当中,通过卫星遥感影像看到,施工过程中做了非常及时的生态环境修复、重建等工作,包括人工种植等;在路线选址设计时,工程尽量避绕国家公园或保护区,仅从其外围通过。在保护动物方面,我们建设了大量的桥涵洞或野生动物专用通道等设施以供动物通过。在保护水系方面,尽量也不要破坏水系,保证水系的完整性。还有地表植被,通过穿山隧道减少植被破坏。从遥感影像上测量,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施工范围基本上都控制在60米左右,也就不再扩大了,尽可能减小破坏环境的程度。
所以这些保护,对我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我们“走出去”,都提供了很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
中国日报记者:各位专家领导您好,中国日报的记者提问,我们报告如何发挥遥感技术在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的优势?我们遥感技术在全球属于什么样的水平地位?开展这项工作在支持我国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带动我国科技技术发展的方面,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最后一个小问题是关于报告里面提到的,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单位GDP是以美元结算的,想确认一下?
郭华东:我来回答一下你刚才提到的前面三个问题,第一个有什么优势,我们做的全球生态环境的监测,全球生态环境这六个字里面可以看出来,第一是全球,全球就是比较大尺度,然后生态环境一般来讲它是地表的现象,比较独特的,紧接着就是变化,实际上看到这几个关键词以后,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我们要监测它的演进,要做出一些很有规律的东西,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决策支持。
问题就来了,用什么样的理论方法技术最好呢?当你仔细分析了目前国际上所有的这些技术以后,你不得不认为目前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或者刚才讲的遥感技术,恐怕是最佳的选择,为什么最佳的选择呢?首先大尺度的,我们的极轨、高轨、中轨卫星,可以适应这个需求,另外变化,我们卫星在地球轨道运转着,有十几天的,有几天的,甚至有几个小时的,可以获取地球表面数据的这些技术,那么他们大部分都能获取地表的信息,有的还能获取次地表,或者地下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空间对地观测的技术或者遥感技术是进行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最重要的手段。
第二个讲到我们国家遥感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我觉得进入新世纪以来,大概有18年了,其实经常有人包括记者朋友来问这些问题,随着咱们国家的科技发展,随着遥感技术进步,我们国家的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着,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述,我们国家的遥感技术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咱们国家在整个领域都用了一个大国和强国的概念,同样遥感技术也是适用于这么一个规律,咱们国家确确实实是一个遥感大国。同时,是不是一个遥感强国的问题?这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大概是这么一个水准之上。我认为中国的遥感总体上来讲,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然还不具备一个总体的应用水平,还不是一个国际领先水平的遥感国家。
比如我们在传感器的研制,卫星的发射,甚至包括一些应用上都有优势,我举几个例子,比如刚才讲到的碳卫星,就有一个中国科学院的团队和美国NASA团队合作的关于碳卫星的项目,是美国国会批准NASA唯一一个和中国的合作项目,做了五年,五年中间,他们的前局长底下的一个地球科学部的主任,曾跟我谈“我们能不能和你们中国的碳卫星合作?”,他们想做什么呢?希望中国的碳卫星和美国组网的卫星一起进入一个卫星网络,一起来进行对地观测。如果我们的技术落后的话,他不会协同你这些技术进去的。
再比如两年前发射的“高分三号”,“高分三号”是一个雷达卫星,这个雷达卫星12种模式,具备全球化的能力,12种模式在全球是第一的,全球化的模式包括它的空间分辨率也是独特的,那么这也彰显了咱们国家这样的水平。
从卫星整体的水平上来讲,比如说气象卫星,咱们国家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等等。其实咱们国家气象卫星系列这几年在国际舞台上和西方发展大国,都是同呼吸共命运,也就是和他们在一个水平,一起在向前发展,尽管我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在总体上来讲,在国际上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技术。
另外,比如说在应用上,今天我们这个发布会,全球的生态环境监测,这件事情国际上没有几个国家能做到,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国家的力量,整体的技术实力,包括技术等等,在这样的应用上,中国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些应用领域综合应用也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但是我们必须得看到,我们国家整个科技基础的态势,我们整个原材料,我们的一些关键元器件等等,我们中国还缺乏一定的能力,当前最基础的东西,包括原材料都没有的时候,你想一步走上国际领先,那也是很困难的。
总而言之,大家喜欢说一句话,我们在发展中国家是No.1,这句话是没错的,在发展中国家中国遥感绝对是第一流的,在国际上来讲,我个人认为也是国际先进水平,我经常讲这句话,总体来说,这个水平有时候我们像马拉松一样跑到第一方队,有时候处于第二方队,但是总体上来讲,中国的遥感在国际上是第二方队前列,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第三个问题,我们做生态环境监测有什么意义。这个意义确实非常大,因为首先看国内的需求,国内无论我们的十八大,十九大,我们提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习主席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构建美丽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等等,其实很多都涉及到生态环境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怎么来做呢?需要我们遥感技术来做。另外从国际上来看,我们现在做全球生态环境的发布,为什么要做全球?因为生态环境光做中国的,在支撑国际全球化的环境之中,需要做全球的,同时全球有更多的需求,比如说我们联合国组织,提出三大战略:
第一大战略面向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个中间17个大的目标里面,很多都涉及到生态环境;第二个巴黎气候协定,全球变化本质上很多都是环境问题;第三个仙台减灾框架,减灾问题,灾害和生态环境也密切相连的。涉及到联合国组织关注的大的问题,其实向中国也提出了挑战或者呼唤,这个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做这个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如果说有什么意义,站在搞遥感、搞地理观测的科技群体的角度来讲,促进我国遥感技术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也非常有用,我们发卫星不是目的,目的是拿数据,拿数据也不是目的,拿来数据其实是为了变成支持,进行决策支持,但是最终还是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在做的过程中间,也通过全球性对比观测的应用,反过来促进遥感技术的发展,发射什么样的卫星,研究什么样的传感器,做什么样的技术研究,对中国做遥感更有力,对中国的全球对地观测技术的贡献更有力。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做这样的工作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方面。
卢乃锰:刚才记者还提到关于单位GDP的定义,实际上你如果看一下《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在45页有一个概念,他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这么一个概念,可以看一下这个说明。
主持人(吕静):我觉得刚才这位记者问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也是大家都特别关心的问题,一个是中国的遥感技术,听上去特别高大上,到底有什么用呢?在国家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第二个中国的遥感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刚才郭院士的回答非常好,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发碳卫星,发高分三号,这些看起来非常高大上,这些科学研究的工作,实际上在这种基础数据的收集方面,为我们的防灾减灾,为我们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甚至包括我们的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在国际上谈判方面,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可能作为科技部来说,我们发展科学技术应用,既有探索科学前沿的工作在里头,但更重要的可能是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为提高人民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感谢你提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
光明日报记者:谢谢主持人,光明日报的记者提问。这个报告上说,研究团队分析了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时空分布格局,还生成了首套TanSat全球叶绿素荧光产品。请问叶绿素荧光产品是什么样的?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它能做什么?它的市场需求是什么?
卢乃锰:我来说一下这个问题,分析整个碳源汇的格局,是特别新鲜的事情。这些年来,很多科学家都在这方面开展工作。报告编写研究团队用现在最新的数据源,就是中国、美国、日本三颗碳监测卫星以及地面观测数据,在现阶段而言,这些资料和信息源的掌握应该是最充分的,并采用了最先进的算法和技术来对全球的碳进行分析。
这个报告执笔人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家,在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了五篇文章。这样的团队执笔这样的报告,可想而知所用的方法应该是国际上最先进的。
那什么是特别新鲜呢?就是刚才你说的,叶绿素荧光产品,因为在碳卫星上,有一个氧A探测通道,这个探测通道原本是为了准确地反演二氧化碳浓度而设计的,但是有极高的分辨率,能够对植被伴随光合作用产生的叶绿素荧光进行反演。我们当时并没有想到用这个数据反演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中科院遥感所的专家用这个数据做反演之后,他的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个反演结果,有着非常严谨逻辑的分析和数据的推导,并进行了数据验证。结果表明,用碳卫星的氧A通道反演的叶绿素荧光,其准确度居然超过了现在国际上常用的MODIS数据。反演精度超过多少呢?超过将近一个量级,这件事情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也可以说是报告当中的亮点。谢谢。
光明网记者: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专家,来自光明网的记者提问。想问一个关于碳排放的问题,中国的碳排放在世界上还是非常高的,按照巴黎气候大会的承诺,中国在2030年左右是否能够达到碳排放的峰值?为减少碳排放中国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卢乃锰:今天我的问题特别多,大家很关心气候变化,很关心碳排放,这个我们可以理解的。
确实,你把握住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们为什么做这个工作,我们这些国家的报告要指导国家的大政方针的政策制定,要履行我们国际承诺,那么从现在来看,中国的碳排放,我们本底非常强,但是近些年是快速刹车,刹到什么程度?到2013年中国碳排放的增速就已经不再增速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事。
那么不仅如此,我们现在的单位GDP碳排放下降了多少呢?比起2005年来说,下降了46%。而我们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承诺,在这个指标上,是要在2020年能够下降到40-45%,换句话说,我们已经提前了三年达到了这项指标。
另一个很关键的指标,就是我们能不能够在2030年达到排放的峰值呢?通过我们现在的分析,我们觉得还是有相当的把握,当然我们必须要进行持续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够达到。
我们为什么取得了现在排放的成绩,以及我们为什么可以比较自信地认为我们在2030年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呢?我想原因可能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一先是我们能源结构的调整。在整个能源的排放当中,火电的排放是非常非常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到什么程度?如果和水利发电、风力发电来比较的话,他的碳排放系数比那些平均来说,高出将近一个量级,高出将近十倍,所以是非常多的碳排放量。我们在2010-2017年间,我们国家的火力发电量,相对的比例下降9.9%,大约是10%。这么一个大头,我们给它砍下去了10%。可想而知,他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还有刚才我说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46%的指标,这个排放强度,我们下降了这么多。
二氧化碳排放是往大气中添加二氧化碳。另外一个方面还有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是植物二氧化碳吸收作用。咱们再来看看减的地方。实际上,我们国家在生态的保护这些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也做了统计。比如说我们通过六个主要生态工程实施区来做研究分析。我们这六个生态工程的实施区,实施和不实施,产生了什么效果呢?结果表明,实施的地方对碳汇提升了56%。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如果我们持续做生态的保护,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大。
看我们国家的国策,两个非常纲领性的文件会指导往后的工作,一个是2014年发改委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规划》,这里头的话,会进一步地减小我们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个也是国家在生态修复工程方面的一些战略部署。这些战略部署会使我们国家的生态,特别是包括植被的生态进行更好的恢复,也同时固碳效果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这些国家战略的实施,会使我们比较有把握在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这一个预期的目标。谢谢。
人民网记者:谢谢各位专家,谢谢主持人,我是来自人民网的记者,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过去的年度报告中,一直致力于对国产数据的应用,并且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请问今年的年度报告对国产数据的应用是如何的?第二个问题是今年是报告持续发布的第七年,各机构间的合作对年报的编制是否已经进入一个成熟的阶段?下一步的监测部署会将重点放在哪里?谢谢。
郭华东: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用遥感技术开展生态环境的监测,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注重了国产卫星数据的应用,因为利用自主的技术做出我们的成果,在国际上发声更有强力性。所以这些年来国产数据的使用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来推进,可以说从第一次发布到现在发布,逐年地在提升。那么今年2018年,现在发布的这三个报告的国产卫星数据的使用率已经达到57%,一半多是中国的卫星数据,这点对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讲,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事情,因为多少年之前,动不动都是美国的数据和欧洲的数据。
2012年第一次发布的时候,当时国产数量的使用量是17%,一年以后2013年达到了25%,2014年达到了43%,2015年达到了48%,两年前2016年突破了一半达到了51%,去年53%,今年达到了57%,所以是增长的,我们还是有信心相信,将来我们生态环境全球发布的工作,国产卫星使用率会越来越高,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中国的遥感水平,中国的遥感水平肯定会越来越高,不然我们不会用这么多的国产卫星数据,做出这么好的成果出来,谢谢你。
王琦安:谢谢这位媒体朋友,我把刚才你说的第二个问题再简单补充一下,今年的话,是遥感中心连续第七年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从选题的主要方向来看,这几年总体来讲是几个原则,一个的话按照联合国三大事项,比如说气候变化,减灾防灾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面临的实际情况,我们国家生态环境变化的特点,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比如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点区域和热点问题。总体来讲,这几年都是坚持这样一个原则。
今年重点针对粮食安全问题以及气候变化的特点,重点选择分析了研究大宗粮油作物的生产形势,以及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又加上一个“一带一路”专题,今年是第三次把“一带一路”专题作为我们的重点,这是今年的情况。今后发展的总体趋向,依然保持这样的态势,谢谢。
主持人(吕静):谢谢各位媒体朋友的提问和各位专家的详细解答,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此结束了,但是今天的发布会,我们还邀请了我国参与地球观测组织,也就是GEO工作的相关单位代表,科技部相关司局的领导,以及参与年度报告工作的有关专家都来到了现场,如果各位媒体朋友们还希望继续深入了解,可以在会后跟他们进行交流,他们也非常愿意向大家介绍相关的一些工作情况,回答大家所关心的一些问题。
应该说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它从核心上来说,是我们国家的高新技术,在全球生态环境领域保护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但同时,它也是一个非常专业性的话题,从各位院士、专家们的介绍中也提到,需要有一定的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
所以我们也希望辛苦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希望通过大家的手,通过大家的笔,向专业人员和社会介绍好我们报告的内容,向公众普及好遥感科技知识,让全社会了解中国的遥感技术在应对全球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参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基础性工作。
最后,我再次对大家长期以来对科技部新闻宣传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一些问题,可随时与我们科技部新闻办联系。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环固体〔2022〕17号)及《河南省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方案》(豫环文〔2022〕90号)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河南省钼工业企业发展及污染物排放现状,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组织修订了河南省地方标准《钼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前期征求
500多家展商800个展位30,000平米展出面积35,000名专业观众一、展会概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旱灾害防御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力推动解决农业小型水利设施老化、塘坝淤塞严重、水渠不畅等问题,提高农业抵御与自然灾害和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水利强省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1日,海南省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邀请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璐,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崔柏,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安全总监、运输与物流管理处处长李丽,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科技财务处二级调研员滕文亮出席,介绍《海南低碳岛
日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发挥辽宁城市群和产业集群优势,因地制宜打造智慧产业园区,建设地市级人工智能赋能中心。鞍山、本溪、辽阳、盘锦、葫芦岛等市围绕智慧钢铁、智慧矿山、数智油田、智慧化工等打造应用场景示范;阜新、铁岭
7月16日,河北省工信厅发布关于《河北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告。文件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行工业节能节水,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废旧动力电池等新型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5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加强重点行业和区域碳排放监测分析,提升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功能,支持建立多方参与的碳普惠机制,探索个人企业碳
今年上半年,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六座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精益运行,大国重器综合效益充分发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助农耕,全力抗旱补水。上半年,长江中下游降雨来水偏少。面对中下游农业灌溉供水紧张形势,长江干流六座梯级水库及时发挥淡水资源
为了推动建立符合内蒙古产业发展特色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推进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指出,内蒙古将以市场需求迫切、减排贡献突出、产业链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的产品为重点,在电解铝、纺织品(山
日前,湖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印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到2027年,全省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长株潭地区整县建成比例达到60%、洞庭湖区整县建成比例达到50%)。到2030年,全省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力争达到65%。到20
近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江苏省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的通知,其中提出,加快推进煤电机组深度脱硝改造,年底前全面完成煤电机组深度脱硝改造任务。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2025年煤炭消费量较2020下降5%左右。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
7月10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印发《青岛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文件提出,积极稳妥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布局海洋新能源,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即墨区海域集中开发海上风电,加快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和即墨区海上光伏项目建设,谋划储备远海漂浮式光伏项目,力争2030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海上
日前,湖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印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到2027年,全省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长株潭地区整县建成比例达到60%、洞庭湖区整县建成比例达到50%)。到2030年,全省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力争达到65%。到20
近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江苏省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的通知,其中提出,加快推进煤电机组深度脱硝改造,年底前全面完成煤电机组深度脱硝改造任务。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2025年煤炭消费量较2020下降5%左右。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
7月15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江苏省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文件提出,2025年全省PM2.5浓度不高于3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左右,重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0.2%以内;完成国家下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目标。文件还提及,聚焦重点行业,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高质
2025年6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黄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通知指出,高端新材料应用:半导体用高纯低碳金(银)靶材和蒸发料、太阳能光伏银浆料、低温共烧陶瓷和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等核心元器件用金浆料、生物医用金(银)材料、电接触金(银)及合金材
近日,汕尾市人民政府印发《汕尾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共提出1个年度工作目标和9方面重点任务。《行动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工作任务等内容。其中,工作目标要求2025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AOI达标率)为98%,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
5月25日,珠海市政府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合理控制煤炭消费量。推进现有煤电机组节能降耗。原则上不再新增自备燃煤机组,鼓励自备电厂转为公用电厂。按需逐步扩大Ⅲ类(严格)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对支撑电力稳定供应、电网安全运行、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的煤电项目及其用煤
5月26日,《珠海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工作方案》印发。文件提出,到2025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18.6微克/立方米以内,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完成省下达的NOx和VOCs减排目标;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稳定控制在现有水平以下。全文如下:珠海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4月7日,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2025年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详情如下:2025年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2025年广州市生态环境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山东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2025年工作要点》。详情如下:关于印发《山东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202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鲁环字〔2025〕18号各市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和林业主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利(水务)局、农业农村局:现将《
日前,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工作情况。其中提及,出台国内最严、国际领先的标准体系,建立每家企业一个包联小组、一本任务台账、每周一次通报的“三个一”机制,在全国率先实施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集中举办3次政银企对接,推动全省55家在产钢铁企业环保绩效全部达到A级。详情
“系统显示,铁塔倾斜角度在运规允许范围内,运行正常。”近日,在湖北宜昌五峰长乐坪镇±800千伏祁韶线3813号杆塔下,运维人员席保、丁枭雄通过输电铁塔形变广域高精度遥感监测系统认真核对铁塔偏移数据。这是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研发应用输电铁塔形变广域高精度遥感监测关键技术,保障输电线路安
7月25日,由生态环境部牵头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标志着全球首颗具备主动激光二氧化碳探测能力的卫星在北京正式交付。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等相关单位共同签署了卫星《在轨投入使用证书》。此外,由生态环境部参与研制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一并投入使用。两
2024年1月5日,科技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第12次公开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简称“年度报告”)。发布会由科技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吕静副主任主持,国家遥感中心赵静主任、刘志春副主任和中国科学院郭华东院士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并答记者问。发布会上,赵静主任介绍了2023年度报告的
近期,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2035年前生态环境领域卫星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及重点任务等内容。《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监测要素基本完备的生态环境卫星体系,实现卫星遥感由“查证式”为主到“发现与查实”并重的
10月26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落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构建“全方位、高精度、短周期”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能力为主线,加快卫星遥感应用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为有效支撑环境质量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专项规划》,目标到2025年,在流域气候变化趋势、水资源利用阈值、水土流失防治机制、“能-水-碳”系统生态补偿机制等科学认知层面取得突破。形成创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区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等技术方案
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焦作市生态环境局焦作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慧监测监管平台项目-公开招标公告,项目预算930万元,用以全面提升焦作市大气环境监测监管能力,搭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信息化服务体系。详情如下:项目概况焦作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慧监测监管平台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焦作市公共资
8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与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化科学技术研究、生态环境监测、大气环境防治等合作,助推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构建陕西生态环境遥感调查、监测与评估体系,围绕青山保卫战重点工作,省生态环境厅将启动秦岭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该工作将根据野外核查结果,对“十三五”期间秦岭区域生态状况及生态保护成效进行客观分析评估,摸清人类干扰、生态状况、影响因子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态状况综合评
中钢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受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委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现对北京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进行公开招标,欢迎合格的供应商前来投标。项目名称:北京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项目编号:PXM2020_030206_000007-JH001-XM001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邱羽翰
科技部自2012年启动“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此前已连续7年发布18个专题报告,为国家重大战略、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支撑。针对11月22日最新发布的2019年度4个专题报告,新华网邀请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编写
记者20日获悉,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与江苏省气象局日前联合签署《环境保护工作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在生态环境监测、预报预警、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目前,空气质量精细化预报只有2-3天,合作协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逐步建立未来7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