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首要谋划好生态扶贫

2019-03-15 10:20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作者:董战峰关键词:生态扶贫贫困地区董战峰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扶贫工作。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扶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并对此做出重大部署。2019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精准扶贫要充分考虑生态重要地区的扶贫方式和方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减贫脱贫的关系,首要是抓好生态扶贫

扶贫攻坚战是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目标建设的一场硬仗,做好生态扶贫工作很关键。

中国脱贫成就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中国在减贫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以上人口减贫任务。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2020年中国如期消除绝对贫困,将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的消除贫困目标,这将给全球减贫带来巨大信心。

2019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的一年,同时也是脱贫攻坚吃紧的一年,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现精准扶贫。

生态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难点和关键点。经济贫困、生态退化、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是很多贫困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必须解决的重大难题。生态扶贫强调生态优先原则,突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把扶贫脱贫工作和贫困地区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充分衔接起来,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带动地方就业,拉动地方经济,促进地方转型,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各地贫困情况不同,发展阶段和条件也不同,不能粗放式、一个模式推进,需要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生态扶贫模式。

强化扶贫地区的财政投入、资金机制和生态补偿建设,持续巩固和提升脱贫成绩。

加大财政资金直补促进贫困地区建立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生态环境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生态环境将会因为对脱贫目标的短期化追求承担更大的压力,发展空间受限、没有产业支撑、上下各级财政支持没有体现这种差异性,处于生态脆弱区的贫困地区将可能变得更加贫困,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影响生态环境。要破解这一矛盾,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魔咒,中央和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补贴和绩效激励力度,尽可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贫困地区的天然林、草地、湿地保护以及农村发展的直补型财政资金支持,积极推动贫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建立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本,才能实现经济脱贫和生态保护双赢。

形成多元化生态扶贫资金机制。积极改革财政预算支出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预算和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于那些“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贫困区,实施倾斜性和引导性结合政策予以支持。鼓励地方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利用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吸引多渠道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扶贫工作中来。推进贫困地区建立多元化的扶贫资源筹集机制,各级地方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主体的能动性,多种渠道获得扶贫资源。

完善贫困区生态补偿机制。针对生态脆弱贫困区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是实现精准扶贫和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通过生态补偿的方式让贫困区居民在参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有收益,实现脱贫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重目标。一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生态补偿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的生态补偿标准,争取使得补偿标准能够充分反映贫困地区的发展机会成本。二是加大绿色产业补偿,通过资金和政策扶持地方绿色产业,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真正实现贫困人口的“能力脱贫”。三是实施多元化、市场化补偿。探索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土地权信托等多种补偿方式,提升农户就业技能,发展规模化绿色产业等。四是利用生态补偿拉动贫困区绿色就业。结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公益林补偿、天然林资源保护建设及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等,挖掘生态建设与保护就业岗位,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为生态保护区的农牧民特别是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引导贫困农牧民,向生态工人转变,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

夯实脱贫攻坚战的支撑能力,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见实效、能长效。

严格落实各部门生态扶贫责任清单。生态扶贫涉及环保、民政、资源、水利、农林、发改等多部门,需要研究并制定区域生态扶贫、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落实各部门责任分工清单,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形成统筹协调、高效有效的管理机制。同时各地方政府加强层级之间的纵向协调,实现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与生态保护工作“横向部门协调,纵向层级传导”的格局。

引导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绿色产业。要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发展地方特色生态农业。充分挖掘地区生态发展潜力,充分利用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性特色农业,发展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地方政府积极做好配套服务,完善生态产业链,搭建 “产、供、销”一条龙式市场,打造生态农业品牌,提高贫困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通过地区特色优势绿色产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同时要积极推进地方发展特色型生态旅游产业。将生态扶贫和地区旅游业相结合,依托本地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大力构建“生态+旅游”的发展格局,利用生态旅游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让乡村旅游变为贫困户的“收入来源”,通过生态旅游把贫困地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财富,并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推进生态脆弱地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搬迁是解决生态脆弱地区贫困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生态移民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我国许多贫困地区因为多年来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水土流失不断、自然灾害频发等严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居民长期处于贫困的状态,生态移民是解决这些地方贫困农户脱贫的根本出路。可针对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采用整体搬迁的方式,在加强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修改的同时,也保留原有文化特色。可将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相结合,做好移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贫困户的生产恢复和发展提供充分做好帮扶。


原标题: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首要谋划好生态扶贫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扶贫查看更多>贫困地区查看更多>董战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