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河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模式及措施探讨

2019-06-21 11:47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作者:吴迪 王春军 王乐全关键词:河流治理河道水生态水生态环境修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日益发展,人们对河流生态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大,河流生态系统损害严重,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受现代经济建设的影响出现了诸多治理问题,生态保护变得极为迫切。但目前,在河流治理的过程中存在些许问题,如河道渠化、硬化、水资源过分开发、污水排放等。治理好河流即可以大大帮助防汛工作的展开,又对改善水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帮助。

1河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模式

1.1保护

将河流水生态系统中保存较好的部分妥善的保护起来,禁止开发及人为干扰,防止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

1.2修复

对于已经收到破坏的河流生态系统,要针对其具体的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及时的修复工作,使其尽可能的回复到破坏之前的状态,进而促进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回复。

1.3重建

对于那些破坏比较严重的区域,也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恢复措施,采取重新设计或者重组的方式在最大程度上进行生态修复,以便使整个生态流域进行有效的改善。

2河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原则

2.1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必须突出人水和谐的治水新理念,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坚持人工干预与自然修复相结合,促进河道水生态环境修复改善,营造优美河道环境,维护河流健康生命,逐步建立起人水和谐、丰富多样、可持续发展的河流水生态环境系统,保障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遵循自然,保护与建设并重的原则

要尊重生态规律和水资源规律,紧密结合当地水生态系统特点,高度重视水资源条件的现实和可能,慎重并适宜地进行水生态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2.3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

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跨行业的统筹兼顾问题,而且涉及水资源、防洪、生态等专业及上下游之间的关系等,需要综合考虑,避免顾此失彼,一面建设一面破坏的情况发生。

3河流生态化治理保障措施

3.1河流治理减少硬化

河流治理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硬化与渠化现象。之所以要求在河流治理过程中减少硬化,主要是现阶段采用的截弯取直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截弯取直之后河岸生态功能受到影响,水生植物被破坏,改变洪水流向冲刷河岸,洪水灾害在缺乏原河流的调节作用下出现得愈加频繁与剧烈。因此,在河流治理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发挥效用并做好防洪措施,还应该关注水生态的平衡发展。

3.2河流治理生态护岸

为确保水生态稳定健康发展,河流治理过程中应该做好生态护岸工作。生态护岸指的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的方式,去保护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生态护岸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集合防洪、生态、景观与自净等多功能于一体,在实施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作用显著,为新型护岸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前提条件。生态护岸作为一种维持水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应该在全国型河流治理中持续发挥效用,充分运用植物完成防护,恢复型河流本来的面貌。

3.3能力建设

3.3.1加强流域水质管理。

为了实现河流的水质规划目标,需要采取跨区域管理和区域内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鉴于目前尚缺乏跨市(区)河流层次的水质管理机构和制度,应该大力加强河流水质管理能力的建设,建立有效的跨市(区)河流统一管理机制。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成立河流水质保护管理委员会,赋予其监督职能,确保水污染治理方案的正确实施。

3.3.2注重基层河流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河流的生态化治理过程中,应加快河流流域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配置农村河段地区环境监测相匹配的人员及设备,逐步建立起河流全流域的监测网络,提升河流生态环境监测监控水平。同时,环境监测站要充分发挥技术方面的优势,建立以源头、入海口等环境敏感区为重点的河流环境状况信息库。

3.4水生态修复与重建方面

3.4.1河流生态用水保障方面

生态需水量是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保障河湖水体范围内由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支撑的生态系统需水。包含对水质、水量及过程的需求。首先应通过工程调度与监控管理等措施保障生态基流,然后针对各类生态敏感区的敏感生态需水过程及生态水位要求,提出具体生态调度与生态补水措施。要进一步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重视水源涵养林建设,控制水土流失。积极推进全流域节水,遏制生态缺水,加强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并通过水资源的科学优化配置,来协调水资源区域分布与经济社会布局不相适应的关系,解决各部门和各行业(包括环境和生态用水)之间的争水问题。通过水资源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促使各部门和各行业内部高效用水、强制节水,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保障河流生态需水量,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4.2河流水质保障方面

外源污染控制及消减主要通过封闭生活、工业污水排污口,建设足量的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及回用系统,并加快农业农村污染控制区的建设,控制农业农村污染。内源污染控制及削减以清除污染重的淤泥为主,实行生态清淤,底泥疏浚,减少淤泥向水体释放污染物,减少二次污染。主要通过采取合理措施,保护和修复河流的自然蜿蜒特性、河滩深浅交错及堤岸生态自然等特性,发挥河流在调蓄水资源、生物栖息地和景观游憩等多方面的功能。

3.4.3河流生态面貌修复与重建方面

改变惯用的治河方法,在治理河道时,要尊重河道现状,改变原来呆板、单调的治河模式。不要强求河流顺直,河道横断面要有变化,纵断面和横断面的坡度有缓有急,浅滩和深水交错,恢复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创造多样、丰富的结构形式,形成丰富、稳定的生态体系。

3.5河流治理控制污染

河流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河流治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影响水生态环境的根本因素。想要保证河流治理的实效性,则需要控制污染源。河流的生态功能通常是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本身清洁,但目前河流的自净能力已经非常差,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严重影响河流自净功能。基于此,想要达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目标,则需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准则,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具体策略如下:

(1)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要有效控制污染,则需要标本兼治,在全流域范围内进行治理,保证各个环节的有效把控,减少废水的排放;

(2)政府出台相关措施,对周边的工厂及生活污水排放做出明确规范,减少污染源的产生;

(3)对沿岸过度取水现象进行有效控制,为河流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水需求,确保自净能力的恢复。河流治理污染的有效控制,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从根本上为水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结束语

开展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状态的河流整治工程进行了反思,并逐步对已改造的河流进行了回归自然状态的再改造。所以,在国家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不仅需要政府坚强的领导与支持,还需要广大民众的关注,只有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从实际功能需求出发,在修复河道的过程中不断实践、积累经验,早日恢复河流的自然特征,实现人与河流的和谐共处。


原标题:河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模式及措施探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河流治理查看更多>河道水生态查看更多>水生态环境修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