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图1 太湖流域示意图 | 来自网络
太湖景色优美,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同时太湖承担着防洪供水、航运交通、渔业和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
太湖蓝藻水华
2007年5月29日在梅梁湾和贡湖湾交界的贡湖水厂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饮用水源地水源污染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这些肉眼可见的蓝藻水华,实际上是水体当中的微生物(蓝藻)短期快速增殖的表现。尽管细胞大小仅在5-10μm之间,但是其大量繁殖后可以聚集成群体,进而危害水体生态系统。
太湖水华蓝藻主要有微囊藻属Microcystis、长孢藻属Dolichospermum、束丝藻属Aphanizomenon、浮丝藻属Planktothrix、拟浮丝藻属Planktothricoides和拟柱孢藻属Cylindrospermopsis等6属15个种类。
太湖水华蓝藻主要物种显微图 (a) 鱼害微囊藻;(b) 水华微囊藻;(c) 铜绿微囊藻;(d) 惠氏微囊藻;(e) 片状微囊藻;(f) 挪氏微囊藻;(g) 放射微囊藻;(h) 绿色微囊藻;(i) 史密斯微囊藻;(j) 拉氏拟浮丝藻;(k) 阿氏浮丝藻;(l) 水华束丝藻;(m) 近亲长孢藻;(n) 拉氏拟柱孢藻;(o) 水华长孢藻 | Algae-Hub 制作
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蓝藻水华暴发的机制仍未完全探明。
太湖富营养化及其蓝藻水华治理已成为国家和全民关注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江苏省政府和无锡市政府加强了太湖蓝藻水华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以及蓝藻处置工作,确保饮用水安全和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多年来江苏省政府和无锡市政府在蓝藻监测、预警和处置等方面投入巨大,也取得了丰富的“蓝藻斗争”经验。
长期存在的必然性
蓝藻水华是我国许多浅水湖泊所面临的重大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
高营养水平是蓝藻水华暴发的先决条件。水专项研究结果表明湖泊水体总磷和总氮浓度分别为0.03 mg/L和0.60 mg/L,是蓝藻水华暴发的营养盐阈值。
叶绿素a是反映湖泊藻类生物量的重要指标。国际上普遍认为叶绿素a浓度20 μg/L是蓝藻水华的阈值,高于该值,蓝藻水华发生概率明显增加。因此在现有的营养水平和藻类生物量背景下,蓝藻水华将长期存在。
为什么要打捞蓝藻?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不断出现的大背景下,中国湖泊面临较为严重的富营养化,蓝藻水华必然会大规模出现和暴发。
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针对湖泊的敏感区域,如饮用水源地和社会关注度高的水域,湖泊管理者迫切需要一些生态友好型的快速抑藻或控藻技术,快速缓解和消除这些水域的蓝藻水华。
国家和太湖流域各级政府对太湖采取了控源截污、打捞蓝藻、生态调水、生态清淤以及生态环境整治等措施和手段。
目前治理的主要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1)物理法:主要是借助物理工程技术调控水体中氮磷营养盐含量,进而达到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控制蓝藻水华的目的。
如外源营养盐控制中的调水冲稀和内源营养盐控制技术中的底泥疏浚、原位覆盖等技术均属于物理控制方法。蓝藻的人工和机械化打捞也属此范畴。
2)化学法:氮磷的化学控制是利用化学的方法,使水体中氮、磷通过化学反应来达到消减或者生成沉淀物等的控制方法。
通过向底泥或水体中投放氧化剂、 还原剂、沉淀剂或调节剂来降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减缓水体中藻类的生长,进而控制水体中藻类的含量。
化学控制技术虽然能在短期内降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含量,而且投资较低,能耗少,但是化学药剂难以长期有效地抑制污染物的释放。同时,化学方法往往因为不能把握药剂的合理用量而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影响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
因此,在太湖这样的大水面,多功能湖泊,尤其是具有多个重要饮用水源地的湖泊来说不宜使用。
3)生物法:通过水生植物、水生微生物、水生动物控制水体中氮磷营养盐,减轻水华蓝藻暴发,常通过水生植物竞争、微生物降解、动物摄食等方式实现。主要包括微生物菌剂、水生植物控制和水生动物控制。
从目前来看,微生物菌剂的效果虽然在短期内明显,但是使用需要非常谨慎。而水生动植物等生物操纵法控藻的实施取决于水体营养负荷,沉积物性状和水文动力条件,难度大。
就这些治理方法而言,实际上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是适用的场景不同而已。但是对于像太湖这样的水体,通过几种蓝藻控制方法的比较,不难发现尽管蓝藻打捞成本相对较高,但它仍是一种最为直接、安全、有效的防控手段,尤其可作为一种应急措施被广泛推广!同时,蓝藻打捞也是国内常用的湖泊控藻技术,目前常用的有蓝藻打捞船、灭藻阱平台、藻水分离站等,这些措施能够缓解部分湖区蓝藻堆积的现状,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为什么蓝藻越捞越多?
人民日报2017年12月31日03版报道:“10年治理,河长制全面上岗,重拳出击:清淤泥、疏河道、控源截污,累计关闭企业5300多家,打捞蓝藻1000万吨,生态清淤3700万方……”
人民日报报道,太湖“年轻”了。
监测数据表明,湖区整体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Ⅴ类以上,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连续10年安全度夏。可贵的是,在流域经济总量增长1.5倍、人口增加1100多万的背景下,太湖水质实现了稳中向好。太湖流域全面建立河长制,走出一条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路。
另外,环保部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以后太湖污染明显加重,2007年总磷、总氮达到最高点。经过十年治理,太湖无锡水域总氮、总磷分别下降了54.4%、38.9%,好于1997年以前的水平,相当于“年轻”了十岁以上。2007年,15条主要入湖河流9条水质都是劣五类。现在,3条是四类,其余的都是三类。太湖的水质真的出现了明显好转!
实际上,这里“太湖的年轻”更多体现在了水质方面,尽管蓝藻打捞可量化带走湖体中的营养盐,然而太湖蓝藻水华依然每年如期而至……
2017年,多家媒体和平台对太湖治理的10年进行了总结报道,例如环保在线发表了题为“太湖病为何久治不愈 恢复元气亟需对症下药”的报道,指出2017年4月以来,太湖发生蓝藻水华20多次,藻密度、聚集面积均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个别时段的部分湖区蓝藻聚集情况较严重,太湖环境的未来仍令人担忧。
在太湖治理十年之际,多家媒体的密集报道,使太湖治理工作背负了空前的舆论压力!但也在客观上促成社会各界对“太湖水质”和“太湖蓝藻”两个层面的治理具有一定时滞性的共识。以目前打捞的效率和生物量来看,仅就打捞来治理太湖蓝藻还远远不够!
同时,蓝藻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也不是一两个政府部门的事情,应多部门联合协同作战!
生态环境部对蓝藻水华防控工作也非常重视!
2019年2月20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湖库蓝藻水华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分析重点湖库形势,就防控蓝藻水华暴发提出要求。
《通知》指出,根据气象预测和水环境形势分析,2019年上半年太湖、巢湖、滇池、洱海等重点流域气温较2018年同期偏高,1月份,太湖、滇池叶绿素a浓度高于往年同期水平,2019年重点湖库暴发蓝藻水华风险较大。因此,对于蓝藻水华的污染防控,政府应多部门联合协同作战,发挥各部门的资源优势,从而实现信息共享,更快更好地推进蓝藻水华治理工作!
尽管太湖蓝藻打捞工作,对于太湖蓝藻的污染防控起到了明显的社会效果,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1) 蓝藻暴发的不确定性:由于受夏天季风和天气条件的影响,蓝藻的暴发和聚集较难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打捞难度。
2) 资源配置不均衡:蓝藻暴发的不确定性,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性,导致不同蓝藻打捞点之间打捞船的利用效率存在差异;高峰期蓝藻打捞处置能力不足,制约工作顺利开展。
3) 蓝藻打捞人员待遇低,招工困难。现有打捞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文化程度较低,多为文盲或半文盲,并存在无证驾驶现象,打捞积极性和效率有待提高。
4) 打捞机械化程度有待提升,打捞设备及操作人员配备有待进一步增强。
5) 藻水分离站的处置能力制约了蓝藻水华的打捞,尤其是蓝藻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是蓝藻打捞的瓶颈。
6) 打捞任务目前还处于被动应对阶段,同时媒体和社会各界对打捞工作的舆论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
不可以不肯定政府“铁腕治太”的决心,也不能不肯定科学家对太湖治理的情怀,更不能否认社会各界对太湖治理的殷切希望!但是太湖治理需要转变思路,必须由原来的粗放式治理,逐步走向精准化治理。
对于太湖蓝藻的打捞而言,我们究竟打捞了多少生物量?打捞量占到湖体总量的多少?打捞量与藻类增殖量的平衡点到底在哪里?如何更好地提高打捞效率和提升投入产出比……
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及在实际的打捞工作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政府需要继续坚定“铁腕治太”的信心,在目前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凝聚社会各界力量,相信太湖明天一定会更美!
蓝藻打捞的理论基础
为了搞清楚如何打捞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蓝藻水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浮游藻类生态学研究团队在太湖生态系统研究站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野外原位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打捞强度对富营养化水体蓝藻的后续生长和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文章在2019年的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发表。
本研究采用200 L的大桶进行试验,直接加入太湖站附近水域的藻水150 L,初始叶绿素浓度约为80 μg/L。用30 μm 筛绢的过滤30%,60%和90%的藻水得到不同打捞程度的处理(图14)。
为了模拟太湖水体的生长环境,每天监测桶内和太湖站附近水域水体溶解性N、P 营养盐浓度,根据需要及时在大桶内添加营养盐(磷酸二氢钾、氯化铵和硝酸钠的混合溶液),确保试验桶内和太湖水体的N、P营养盐无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孔径为30 μm的筛绢能打捞去除大部分微囊藻颗粒,蓝藻生物量显著下降,30%,60%和90%的打捞量使得藻蓝素浓度分别下降29%,49%和67%(图15a)。
由于实验期间每天都会补充一定量的溶解性营养盐,在营养盐充足的条件下,去除部分蓝藻生物量,会给其后续生长带来更大的空间。打捞组的蓝藻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尤其是60%的打捞强度下,蓝藻的生长速率最大,达到了0.234/天,是对照组的2.19倍(图15b)。
此外对蓝藻实施30%和60%的打捞后,相对低的生物量只能维持很短时间,第6天这些处理组的蓝藻生物量和对照组便没有显著差异。相对而言90%的打捞组中蓝藻生物量在实验的15天内都相对较低。
国际著名的浮游藻类生态学家Reynolds曾指出自然水体中,单位水柱的资源能够支撑的浮游藻类具有一定的容量限制(capacity-limiting),因此部分藻类的去除,会对蓝藻的进一步生长创造空间。
图15 (a) 不同处理组中藻蓝素随时间的变化;(b) 蓝藻在不同打捞强度的生长速率
微囊藻群体初始粒径为70 μm,过滤打捞实施后粒径显著下降,例如在打捞强度为90%的处理组中,微囊藻群体粒径降为50 μm。然而,实验进行的第3天微囊藻粒径就变大,并恢复为初始值。这表明当微囊藻生物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小群体微囊藻因聚集粘附,很快就形成大群体,为后续实施微囊藻的过滤打捞带来可能(图16a)。
(a) 微囊藻粒径的变化;(b) 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演替
由于本研究中的湖水是来自于太湖站附近水域,7月份微囊藻为优势物种,占到了93%以上的生物量。30 μm孔径筛网的过滤去除了大部分微囊藻颗粒,有利于藻类多样性的增加,丝状蓝藻、绿藻和硅藻的比例显著上升(图16b)。藻类的后续生长和演替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温度、光照和营养盐条件。在本次模拟实验的条件下蓝藻的竞争优势明显,总体上微囊藻的优势度明显,同时丝状蓝藻的比例有所增加。
究竟如何进行蓝藻打捞?
由于受风的影响,大型浅水湖泊敞水区的蓝藻会在下风向聚集,造成沿岸带蓝藻大量堆积。在这种情况下,对蓝藻的适度打捞,能够缓解蓝藻堆积发臭,有利于消除次生灾害。然而对于大湖面的蓝藻实施打捞,只会更进一步促进蓝藻的生长,可能会陷入“越捞越长”的尴尬境地。
小鼠捕捉模型示意图 | Algae-Hub 制作
以上述小鼠模型为例,假设条件为:1)笼中原有9只老鼠,相对于笼中空间尚处于未饱和状态;2)捕捉后的数量为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捕捉后出现4种情况:
1)反作用:捕捉1只后,由于笼中的空间得以释放,老鼠的捕捉量不足以抵消增殖量,因此老鼠不减反增至12只;
2)无用功:捕捉3只后,老鼠的增殖量和捕捉量相抵,因此,老鼠仍为9只;
3)有效果:捕捉6只后,由于捕捉量大于老鼠的增殖量,因此老鼠数量降至3只;
4)效果显著:捕捉7只后,由于捕捉量大于老鼠的增殖数,因此老鼠数量降至2只,但是由于生理和心理等内外因素,老鼠死了一只,所以剩下1只。
本研究结果对于实施蓝藻打捞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然而,本研究限于研究对象太湖和微囊藻、研究周期和实验条件等限制,很多假设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很多模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要做到精准指导蓝藻打捞工作仍需进一步研究!
同时,对于今后蓝藻治理,尤其是蓝藻打捞工作,如何从粗放式迈向精准化,还需要水利、环保、气象等政府部门,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部门联合协同作战,用数据来指导打捞,从而实现从粗放式打捞V1.0向精准化打捞V2.0的飞跃。
史小丽,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同时担任湖泊生物与生态研究室副主任。
主要从事浮游藻类生态学方向的研究。主要研究包括蓝藻水华发生和防控机制,为巢湖、太湖蓝藻水华的形势分析、预测和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可;湖泊超微型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分布特征,研究了淡水生态系统超微型浮游藻类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揭示其在不同水域生境中的群落结构特征和主导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对淡水超微型藻的认知空白。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头顶毒辣的日光,飞手张希恒熟练地操控着手中的摇杆,一架多旋翼无人机在轰鸣声中缓缓离开沙渚水源地,向着3公里以外的取水口飞去,60米高空鸟瞰的画面实时传送到后台。“情况正常,请开始巡飞!”信息采集员一声令下。巡查员曹志祥驾车载着飞手从沙渚沿着湖岸向贡湖湾驶去,无人机在太湖水域上空一路
从中国到以色列,从美国到南非,人们目睹着有害藻华正以不断激增的速度侵害着淡水湖泊和海洋,而且这些蓝藻一旦爆发,就将以指数级增长、失控,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试图用杀藻剂和其他一些方法治理有毒的蓝藻,但都效果甚微,藻毒素不断的释放到水中,产
2007年暴发的太湖蓝藻危机,为太湖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按下快进键。此后的12年,从水中到岸上,城乡污水处理、工农业污染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以及太湖蓝藻水华监测预警等举措,渐渐让太湖恢复本来面目。进入6月,细雨微蒙的江南初夏,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中,湖中一座不
太湖经过近10多年的治理,水质虽有改善,但湖水总磷、总氮指标仍然偏高,特别是近年来湖体总磷浓度有所反弹,蓝藻暴发“温床”还在,2017年暴发了近10年来规模最大的蓝藻水华,可见,水质恶化的隐患未从根本上消除。分析已有的太湖治理成效,发现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管理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针对太湖梅梁湾滨湖城市水体存在梅梁湾高藻水输入影响,黑臭河道和断面水质不达标,闸控阻断、水系破碎,河口生态环境恶化和生态退化以及河湖生态环境系统功能退化五方面的水环境问题,驻点研究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十三五”水专项“梅梁湾滨湖城市水体水环境深度改善和生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效监控巢湖蓝藻水华情况,确保水质稳定改善和饮用水安全,近日,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加强巢湖蓝藻水华应急监测工作的通知》,就加强巢湖蓝藻水华应急监测工作提出要求。《通知》指出,结合近几年巢湖蓝藻水华发生特点,从今年起,应急监测时间由每年的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富营养化湖泊和水库中有害蓝藻水华的爆发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的被报道。许多种类的蓝藻及其代谢产生的藻毒素对人类健康和水生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建立可靠、灵敏和快速早期预警系统,有利于更好的管理有毒蓝藻爆发的风险。微囊藻毒素(M
摘要2007年5月29日太湖供水危机以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太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太湖仍存在入湖污染负荷量大幅度超过水环境容量,芦苇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蓝藻水华现象频发等问题。总结太湖治理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太湖治理应创新三类技术集成思路:“双减双增”技术,即流域点源、面源及湖内底泥与
蓝藻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蓝细菌;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黏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1】。当水中蓝藻含量较少时,其以个体分散在水中,若遇到水温、富营养化、有机磷等适宜条件【2】它们就会快速生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群体效应,聚集后呈
很多丝状蓝藻,如鱼腥藻(Anabaena)、浮丝藻(Planktothrix)等,在适宜条件下常可形成危害较大的水华。在蓝藻水华种类的调查与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淡水水体常出现一种具规则卷曲特征的丝状蓝藻,并可成为水华的优势类群。这种蓝藻在形态上与ArthrospiraStizenberger(SpirulinaTurpinexGomont)(即
如何应对湖库富营养化,开展切实有效的生态修复,是许多水环境治理工作者关心的问题。由于缺乏成熟理论体系,中国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也曾走过不少弯路。在没有充分控源截污的条件下,片面强调生态恢复来净化湖泊水环境,一度成为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主流思想。实际上,湖泊生态恢复是有条件的,忽视或未充分诊断这些前提条件,水生态恢复往往以失败告终。本文回顾了中国在以往湖泊治理中的经验教训,并分析了湖泊生态恢复实现的关键因子,以期为湖泊生态恢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太湖经过近10多年的治理,水质虽有改善,但湖水总磷、总氮指标仍然偏高,特别是近年来湖体总磷浓度有所反弹,蓝藻暴发“温床”还在,2017年暴发了近10年来规模最大的蓝藻水华,可见,水质恶化的隐患未从根本上消除。分析已有的太湖治理成效,发现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管理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针对滴水湖流域存在的雨污混接、缺乏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和优质补水水源、射河涟河污染直接入湖的现状,采用水质管理TMDL的思路,以总磷控制为主导,构建了滴水湖水质保障系统方案。水质保障方案以控源截污为主,创新性提出使河湖独立的闸坝拦截措施,并综合源头减排和综合治理措施,有效保障滴水湖水质。
控磷控氮之争观点一: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只需控磷,无需控氮。基于37年的全湖实验结果,加拿大学者发现,单独控磷即可以显著抑制藻类生长,而单独控氮则会诱导固氮蓝藻的产生,固氮蓝藻可以通过固氮满足自身的氮需求,不能有效降低藻类生物量,由此提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只需控磷,无需控氮的观点。观点二
花费巨资却给人以越治越污乱花钱、治理无效白花钱、方法不对错花钱的尴尬印象,是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世界性难题,也是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尽管2015年前后太湖、滇池、巢湖等重点湖泊的主要营养物浓度已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回到25年前的水平),但总磷(总氮)浓度的恢复并未带来叶绿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长江流域整体水质状况如何?总体良好,局部污染严重,部分湖泊富营养化严重。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穆宏强概括说。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干支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