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工业废水政策正文

全文 |《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水处理通用工序》正式发布

2020-03-25 17:03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关键词:排污许可证水处理通用工序水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6 服务类排污单位

6.1 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填报要求

6.1.1 一般原则

排污单位应按照本标准要求,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申报系统中填报相应信息。有核发权的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地方性法规,增加需要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的内容,并填入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申报与核发系统中“有核发权的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增加的管理内容”一栏。

6.1.2 排污单位基本信息

排污单位基本信息包括单位名称、是否需改正、行业类别、排污许可证管理类别、是否投运及投运日期、经营场所中心经纬度、所在地是否属于环境敏感区、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文号(备案编号)、地方政府对违规项目的认定或备案文件文号、主要污染物总量分配计划文件文号、化学需氧量总量指标(t/a)、氨氮总量指标(t/a)、其他污染物总量指标(如有)等。

排污单位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填报“排污许可证管理类别”时,应依据《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选择“管理类别”;填报“行业类别”时,应依据 GB/T 4754选择主行业,子行业选择为“水处理通用工序”。

6.1.3 主要产品及产能

(1)主要生产单元、主要设施及设施参数

在填报“主要产品及产能”时,需选择所属行业类别。排污单位主要生产单元、主要设施及设施参数填报内容见表 13。

17.jpg

(2)主要设施参数及编号

设计参数一般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审批意见或地方政府对违规项目的认定或备案文件中的确定的内容进行填写。

排污单位填写内部设施编号,若排污单位无内部设施编号,则参照 HJ 608 中生产设施进行编号并填报。

(3)其他

排污单位如有需要说明的内容,可填写。

6.1.4 产排污节点、污染物及治理设施

(1)废水类别

废水类别包括工艺废水、循环冷却水排污水、污染雨水和生活污水等。

(2)污染物项目

污染物项目为排污单位执行的废水排放标准中各污染物。有地方排放标准要求的,按照地方排放标准从严执行。

(3)污染治理设施

a)预处理:调节池、隔油池、格栅、沉砂池、初沉池、气浮设施、混凝沉淀池等。

b)生化处理:厌氧处理设施、水解酸化池、缺氧好氧池(A/O)、厌氧缺氧好氧池(A2/O)、

好氧池、序批式活性污泥池(SBR)、氧化沟、曝气生物滤池(BAF)、生物接触氧化池、移动生物床反应器(MBBR)、膜生物反应器(MBR)、二沉池等。

c)深度处理及回用:混凝沉淀池、介质过滤池/器、高密度沉淀池、反硝化滤池、高级氧化设施、曝气生物滤池(BAF)、消毒设施、超滤、反渗透、电渗析、离子交换、消毒(次氯酸钠、臭氧、紫外、二氧化氯)等。

各污水处理设施参数按设计值进行填报,处理设施编号可填报排污单位内部编号或根据HJ 608 进行编号后填报。具体见表 14。

18.jpg

(4)废水去向、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及排放规律

排污单位应明确废水去向、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及排放规律。废水去向包括进入污水处理设施、回用、废水外排口。

排放方式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排放去向包括直接进入江河、湖、库、海域等环境水体;进入城市下水道再入江河、湖、库、沿海海域;进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入其他单位;不外排;其他。

当废水直接或间接进入环境水体时填报排放规律,不外排时不用填报。废水排放规律类别参见 HJ 521。

(5)排放口类型及编号

排放口包括废水外排口、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废水排放口,其中重点管理排污单位废水外排口为主要排放口,其余为一般排放口。若有合规的其他排放口,应同时填报。

排放口编号填报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现有编号。若无编号,则根据 HJ 608 进行编号并填报。

(6)排放口规范化设置要求

根据《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试行)》、地方相关管理要求,以及排污单位执行的排放标准中有关排放口规范化设置的规定,填报废水排放口设置是否符合规范化要求。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更严格要求的,从其规定。

6.1.5 图件要求

排污单位基本情况还应包括排污单位总平面布置图,图中应至少包括主体工程、公辅工程、污水处理设施等,同时注明废水外排口、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废水排放口、雨水排放口位置,并给出全厂雨水、污水集输管线走向和排放去向。

有核发权的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另有规定或排污单位认为有必要的,可增加图件要求。

6.2 产排污环节对应排放口及许可排放限值确定方法

6.2.1 产排污环节

6.2.1.1 废水排放口及执行标准

废水排放口填报排放口经纬度坐标、排放去向、排放规律等。废水直接排入环境的,还应填报受纳自然水体名称、水体功能目标、汇入受纳自然水体处经纬度坐标,对应入河排污口名称及编号、批复文号。废水间接排入环境的,还应填报受纳集中处理设施名称、废水污染物及其排放限值。

6.2.1.2 雨水排放口

雨水排放口填报排放口编号、排放口经纬度坐标、排放去向、汇入水体信息以及汇入处经纬度坐标。雨水排放口编号填报排污单位内部编号,如无内部编号,则采用“YS+三位流水号数字”(如 YS001)进行编号并填报。

6.2.2 许可排放限值

6.2.2.1 一般原则

许可排放限值包括污染物许可排放浓度和许可排放量。许可排放量为年许可排放量。年许可排放量是指允许排污单位连续 12 个月排放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有核发权的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环境管理要求(如枯水期等),可将年许可排放量按季、月进行细化。

废水的主要排放口许可排放浓度和排放量,一般排放口仅许可排放浓度。

根据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从严原则确定许可排放浓度。依据本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计算方法和依法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从严确定许可排放量。2015 年 1 月 1 日(含)后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的排污单位,许可排放量还应同时满足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要求。

总量控制指标包括地方政府或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文确定的排污单位总量控制指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中确定的总量控制指标、现有排污许可证中载明的总量控制指标、通过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确定的总量控制指标等地方政府或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与排污许可证申领单位以一定形式确认的总量控制指标。

排污单位应在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申报系统中写明申请的许可排放限值计算过程。

排污单位承诺的排放浓度严于本标准要求的,应在排污许可证中规定。

6.2.2.2 许可排放浓度

服务类排污单位废水污染物许可排放浓度限值执行 GB 8978。排污单位废水排放有其他标准要求的,从严确定。若行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布,从其规定。

国家、地方管理文件或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中对排污单位废水排放有明确要求的,从严确定。

地方有更严格的排放标准要求的,从其规定。

排污单位生产设施同时生产两种以上产品、可适用不同排放控制要求或不同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且生产设施产生的污水混合处理排放的情况下,应执行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最严格的浓度限值。

6.2.2.3 许可排放量

重点管理排污单位应明确化学需氧量、氨氮许可排放量。

排污单位水污染物年许可排放量采用公式(3)计算。

19.jpg

6.3 污染防治可行技术要求

6.3.1 一般原则

本标准所列污染防治可行技术及运行管理要求可作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排污许可证申请材料审核的参考,待相关可行技术指南发布后,从其规定。

对采用相应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的,或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排污单位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审批意见要求的污染治理技术的,原则上认为排污单位具有符合国家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或污染物处理能力;对于未采用的,排污单位应当在申请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已有监测数据;对于国内外首次采用的污染防治技术,还应当提供中试数据等说明材料),证明可达到与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相当的处理能力。

对于未采用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的,排污单位应当加强自行监测、台账记录,评估污染防治技术达标可行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据全国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动态更新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6.3.2 可行技术

排污单位污水处理可行技术参照附录 A。

6.3.3 运行管理要求

a)宜进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污污分流,分类收集和处理,循环利用,废水污染物应稳定达到排放标准要求。

b)排污单位应建设足够能力的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池,确保废水全部收集处理。

c)做好排放口管控,正常情况下,厂区内除雨水排放口和废水外排口外,不得设置其他未纳入监管的排放口。

d)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要求运行水污染治理设施并进行维护和管理,保证设施运行正常,处理、排放水污染物符合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

e)生产设施、废水收集系统以及废水治理设施应同步运行。废水收集系统或废水治理设施发生故障或检修时,应停止运转对应的生产设施,报告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待检修完毕后同时投入使用。

f)水污染治理设施应在满足设计工况的条件下运行,并根据工艺要求,定期对设备、电气、自控仪表及构筑物进行检查维护,确保污染治理设施可靠运行。

g)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需满足相应废气排放标准及管理要求。

h)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按要求处理处置,待《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将固体废物纳入排污许可后执行。

6.4 自行监测管理要求

6.4.1 一般原则

排污单位在申请排污许可证时,应按照本标准确定的产排污环节、排放口、污染物及许可排放限值等要求,制定自行监测方案,并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申报。相关行业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发布后,自行监测方案的制定从其规定。

对于 2015 年 1 月 1 日(含)后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的排污单位,还应按照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意见完善自行监测要求。有核发权的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根据环境质量改善需求,增加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管理要求。

6.4.2 自行监测方案

自行监测方案中应明确排污单位的基本情况、监测点位及示意图、监测指标、执行排放标准及其限值、监测频次、采样和样品保存方法、监测分析方法和仪器、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自行监测信息公开等。对于采用自动监测的,应填报采用自动监测的污染物指标、自动监测系统联网情况、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维护情况等;对于采用手工监测的,应填报开展手工监测的污染物排放口和监测点位、监测方法、监测频次。

6.4.3 自行监测要求

6.4.3.1 一般原则

排污单位可自行或委托监测机构开展监测工作,并对监测数据进行记录、整理、统计和分析。排污单位应记录手工监测期间的工况(包括运行负荷、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等)。

6.4.3.2 废水监测

服务类排污单位废水监测点位、指标及最低频次按照表 15 执行。

20.jpg

6.4.4 采样和测定方法

6.4.4.1 自动监测

废水自动监测参照 HJ 353、HJ 354、HJ 355、HJ 356 执行。监测数据与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时,按照 HJ 212 要求实时上传监测数据。自动连续监测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开展手工监测,监测数据应及时报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6.4.4.2 手工监测

废水手工采样方法的选择参照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和 HJ 493、HJ 494、HJ 495 和 HJ 91.1执行。

6.4.4.3 测定方法

废水污染物的测定按照相应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测定方法标准执行,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6.4.5 数据记录要求

监测期间手工监测的记录和自动监测运维记录按照 HJ 819 执行。

应同步记录监测期间的运行工况。

6.4.6 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按照 HJ 819 要求,排污单位应当根据自行监测方案及开展状况,梳理全过程监测质控

要求,建立自行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

6.4.7 自行监测信息公开

排污单位应按照 HJ 819 要求进行自行监测信息公开。

7 环境管理台账及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编制要求

7.1 环境管理台账记录要求

7.1.1 一般原则

本标准所指环境管理台账记录要求为基本要求,排污单位可自行增加和加严记录要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也可依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增加和加严记录要求。

排污单位应建立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制度,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工作职责,真实记录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自行监测和其他环境管理等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信息,并对环境管理台账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负责。

为便于携带、储存、导出及证明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环境管理台账应按照电子化储存和纸质储存两种形式同步管理,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三年。

7.1.2 记录内容

重点管理排污单位环境管理台账的记录内容应包括:基本信息、主要生产信息、废水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信息、监测记录信息及其他环境管理信息等,记录内容参见附录 B。

简化管理排污单位环境管理台账的记录内容应包括:废水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信息、监测记录信息及其他环境管理信息等,记录内容参见附录 C。废水污染防治措施和排放口编码信息应与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载明信息一致。

7.1.2.1 基本信息

排污单位基本信息包括排污单位名称、生产经营场所地址、行业类别、法定代表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环保投资情况、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文号、排污许可证编号等。

7.1.2.2 主要生产信息

采矿类排污单位记录开采、洗选及产品情况。

生产类排污单位记录运行时间、原料及产品情况。

服务类排污单位:仓储类排污单位记录储存物质及储存量,其他排污单位记录设施运行时间、服务对象数量。

7.1.2.3 废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信息

a) 污水处理设施日常运行信息

记录处理水量、药剂名称及使用量等。

b) 污染治理设施维修维护记录

排污单位污染治理设施维修维护记录应记录设施故障(事故、维护)状态、故障(事故、维护)时刻、恢复(启动)时刻、事件原因、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浓度、是否向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检查人、检查日期、处理班次等。

7.1.2.4 自行监测记录信息

a)按照 HJ 819 的规定执行。行业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发布后,从其规定。

b)监测质量控制按照 HJ/T 373 和 HJ 819 等规定执行。

c)手工监测记录信息:包括手工监测日期、采样及测定方法、监测结果等。

d)自动监测运维记录:包括自动监测及辅助设备运行状况、系统校准、校验记录、定期比对监测记录、维护保养记录、是否故障、故障维修记录、巡检日期等。

7.1.2.5 其他环境管理要求

a)污染防治可行技术中各项运行管理要求落实情况。

b)如出现设施故障时,应记录故障时间、处理措施、污染物排放情况等。

c)其他信息: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确定的其他信息,企业自主记录的环境管理信息。

7.1.3 记录频次

a)主要生产信息按月记录。

b)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按日记录。

c)监测记录信息按照 HJ 819 规定执行。

d)其他环境管理信息按措施落实周期记录。对于停产或者错峰生产的,按停产或者错峰生产的起止日期记录 1 次。

e)异常情况按次记录。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排污许可证查看更多>水处理通用工序查看更多>水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