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4.3 智慧排水技术参考体系
4.3.1智慧排水建设标准技术参考体系由感知层、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含水务大数据中心(排水)、业务平台、模型平台)、应用层、用户层组成,安全、标准与运行管理体系建设贯穿其中。
图4.3.1 智慧排水技术参考体系
4.3.2 感知层位于技术参考模型的底层,其功能定位处于智慧排水系统的信息获取端和工程管理决策执行端,是排水信息工程与排水实体工程间的接口,是排水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并形成不可代替和不应重复建设的共享资源。
4.3.3 基础设施层为各类排水应用提供必要的网络、存储等基础环境和有效、可靠的信息传输服务通道,是各类排水信息的最终承载者。随着电子政务中心的不断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层逐渐由各地电子政务中心负责统一建设和完善。
4.3.4 平台层(含水务大数据中心(排水)、业务平台、模型平台)中水务大数据中心汇集整合排水运行的全时空、全方位、全要素的大数据资源,打通数据壁垒;通过数据融合、数据处理、深度挖掘与分析,创新数据应用,支撑智慧排水建设;共享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和信息服务,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业务平台基于共性剥离、柔性扩展、融合共享的思路,按照微服务及流程化生产的技术路线,构建智慧排水的统一应用支撑体系,有效应对智慧排水上层应用的快速构建和需求变更的及时响应,促进资源的集约化管理、业务的高效协同和服务整合化建设。同时,基于广东省“数字政府”框架进行的AI平台建设为智慧排水模型平台应用赋能。
4.3.5 应用层主要指排水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具体包括排水设施可视化管理(排水设施“一张图”)、排水在线监测数据汇聚(在线监测“一张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管理、应急调度以及贯穿其中的排水行政管理等内容。应用依托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功能个性化、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应用层包含多平台应用,包括不限于移动应用、桌面应用、网页应用等。
4.3.6 用户层位于技术参考模型的顶层,其主要明确了智慧排水的用户群体,具体包括水务行政监管单位、水务运营单位、社会公众。
4.3.7 标准规范体系涉及对以上各个层面的技术和运行标准化管理。
4.3.8 运行管理体系保障整个智慧排水建设项目过程科学有序进行。
5 排水动态感知
5.1 一般规定
5.1.1 智慧排水的感知体系提供排水系统环境空间的智能感知能力,通过IoT实现对城市范围内排水设施以及水环境方面的识别、信息采集、监测和控制,使智慧排水的各个应用具有信息感知和指令执行的能力。
5.1.2 智慧排水用户通过感知体系实现对智慧排水目标对象的感知和控制。
5.1.3 智慧排水用户包括业务用户和管理用户。业务用户是对智慧排水中感知业务服务有需求的政府、企业、公众等用户。管理用户是对智慧排水感知体系进行运维管控的用户。
5.1.4 智慧排水目标对象包括智慧排水感知对象和智慧排水控制对象。智慧排水感知对象是智慧排水用户期望获取信息的对象,智慧排水控制对象是智慧排水用户期望执行操控的对象。智慧排水感知对象与感知控制中的数据采集实体以非数据通信类接口或数据通信类接口进行关联,用于数据采集实体类接口或数据通信类接口进行关联,实现对智慧排水控制对象的操作控制。
5.1.5 感知终端包含感知设备和执行设备。感知设备是智慧排水获取城市排水各种信息的途径,主要实现对智慧排水各个单元的全面感知和识别、以及信息的获取和采集。执行设备是各种智慧排水应用和用户对智慧排水的基础设施、环境、设备和人员等要素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执行器,使智慧排水具有根据应用和指令进行自动或手动调控的功能。
5.1.6 智慧排水的感知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设施感知设备、环境感知设备、图像感知设备、身份感知设备、位置感知设备和其他感知设备。主要采集信息如表5.1.6所示。
5.1.7智慧排水的执行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环境控制设备、安全执行设备和通知警示设备等。主要控制对象信息如表5.1.7所示。
5.2 体系架构
5.2.1 感知体系包括数据采集、控制执行、传感网络组网和数据处理等实体集合。
5.2.2 数据采集实体集合包括传感数据采集、空间位置数据采集、多媒体数据采集、标识数据采集等实体,用户获取智慧排水感知对象的属性信息。
5.2.3 控制执行实体可根据控制指令对智慧排水控制对象进行操控。
5.2.4 传感器网络组网和数据处理实体集合包括通信与组网和边缘数据处理等实体,实现体系内的通信组网和边缘计算。
图5.2.4 感知体系架构
6 排水数据资源
6.0.1.进行区域智慧排水建设,首先应进行该区域的数据资源建设。排水数据资源建设工作内容一般包含排水设施普查、数据调查采集、录入建库、校核及更新维护。
6.0.2.排水数据资源建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1)客观性原则:应按城市排水设施数据采集相关要求,建立质量控制和数据校核机制,数据应真实反映城市排水设施现状;应选用经过行业(地方)主管部门组织的产品(技术)鉴定或经过国家授权质检机构的产品型式实验检测的仪器设备进行动态监测数据采集,对于为系统配套而选用的新型产品,其性能指标应经过检测合格后,方能正式采用;
(2)系统性原则:应从排水管理设施及要素分类和排水业务管理分类的角度,对排水管理要素进行整体采集,并建立完整的空间拓扑关系及业务数据流;
(3)动态性原则:应更新与完善排水数据资源,保持数据资源的现势性,并建立排水物联网监测平台,实现动态数据和设备的统一运维管理;
(4)共享性原则:在排水数据资源建设工作中应整合和利用现有数据资源,数据成果应通过多种方式共享使用。
6.0.3.排水数据调查和采集工作包含排水设施普查、排水管网检测、监测数据采集等。
6.0.4.排水设施普查数据成果标准应参考普查工作有关标准相关规定。排水数据采集内容应包括排水设施空间数据、属性数据、运行维护管理数据。
6.0.5.排水管网功能性缺陷与结构性缺陷检测数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 181-2012)中的相关规定。
6.0.6.应按照“5 排水动态感知”章节中内容对排水关键节点进行监测,并对感知数据进行统一物联网平台集成。
6.0.7.对照《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下面简称导则)》进行排水设施数据(包括排水管线,污水处理厂,排涝泵站,污水提升泵站)和已有污水处理厂监测数据录入预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编码工作。
6.0.8.应对排水管网的QV/CCTV检测数据进行统一入库并上图,以管段为单位,建立基于检测成果报告的排水管网“电子病历”,通过进一步核实数据普查和修补测成果的正确性,排查排水管网的隐患情况。
6.0.9.已进行过设施普查的区域,应利用计算机数据检查与实地核实的方式,进行数据与设施现状的符合性评估,生成评估报告和核查工单,进行局部的数据修补测。
6.0.10.应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开展排水管理数据的采集、录入、校核、使用及更新。地理信息数据格式宜为shp、File GDB、SDE等常用格式。
6.0.11.应建立排水设施数据资源的动态更新机制,更新周期不应超过一月。
6.0.12.应对接共享调用气象、水务、防汛部门的数据,如河道水位、水闸工况、气象预报、台风路径、卫星云图、雷达云图、防汛防台应急响应级别等。
6.0.13.各地市开展排水数据资源调查、采集、录入建库及更新维护前,应结合当地已有建设基础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实施方案。
6.0.14.应按国家规定的保密制度要求,进行排水数据资源的采集、录入、校核、使用和更新,数据不得丢失和非法使用。
7 网络与基础环境
7.1一般规定
7.1.1网络与基础环境包括云平台、网络、基础设施环境等硬件基础设施。
7.1.2应优先依托云平台进行集约化部署建设,实现水务信息化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敏捷、弹性、快速支撑多样性业务的发展。
7.1.3排水运营类企业当能申请政务云资源时,智慧排水项目应基于政务云资源建设,不应另行建设。
7.1.4排水运营类企业当不能申请政务云资源时,智慧排水项目可采用其它形式自行建设。
7.1.5需充分利用政务云开展电子政务应用建设,不再新建独立的机房或数据中心,不另行采购计算、存储、网络及安全设备等基础设施和通用支撑软件,如数据库、中间件、大数据平台等,除涉密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四级(含)以上及国家有关文件明确规定信息系统外,新增应用系统应依托政务云建设,已建应用系统应制定工作计划迁移到政务云。
7.1.6网络隔离方面,政务外网与视频专网、政务外网与互联网是逻辑隔离;控制专网与其他网络物理隔离;政务内网与其他网络物理隔离。
7.1.7排水业务相关政务服务的预审、受理、审批、决定等原则上依托统一电子政务网络,政务服务的咨询、预约、申报、反馈等依托互联网。排水业务相关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设。
7.1.8应支撑全面智能感知数据特别是视频数据的互联互通,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水情、水质、工情、视频等智慧感知设备的全面接入。
7.1.9应配备智慧排水管控中心及相应的管理终端设备,包括管控中心、大屏、PC端设备、移动端设备等。
7.2 体系架构
7.2.1基于云平台架构进行智慧排水网络与基础环境搭建,具体搭建架构如图7.2.1所示。
图7.2.1网络与基础环境架构
8 支撑平台
8.1一般规定
8.1.1.智慧排水支撑平台介于基础环境与业务应用之间,是链接软硬件建设成果的重要支撑保障,具体内容包含智慧排水数据平台、智慧排水业务平台、智慧排水模型服务。
8.1.2.智慧排水数据平台作为智慧应用的数据基础,应具备数据标准入库、数据存储和管理、数据治理和应用、数据共享和交换的能力。
8.1.3.智慧排水业务平台应基于共性剥离、柔性扩展、融合共享的思路为智慧排水应用提供统一的开发、运行和集成环境。
8.1.4.应搭建智慧排水模型服务平台,用于排水水力水质模型模拟及结果分析应用。
8.2 智慧排水数据平台
8.2.1.基于排水管线数据相关标准进行排水数据整合入库。入库数据应包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运行监测数据、设施资产数据、工程管理数据、专项业务数据、决策分析数据等。
8.2.2.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明确提出的“全面普查摸清现状”的要求,开展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现状普查,建立设施普查数据库,参照住建部组织编制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结合实际进行排水设施普查工作的开展。
8.2.3.按照《城镇排水水质水量在线监测系统技术要求》(CJT252-2011)完成排水水质水量在线监测及监测数据的统一接入管理。
8.2.4.排水设施管理数据包括排水设施空间数据、排水设施附表数据两大类。
8.2.5.排水设施空间数据分类如表8.2.5所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在环保、工业等领域对节能降耗的巨大需求以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水泵市场规模近年来逐年扩大。据统计,2022年全球泵行业市场规模近4158亿元,其中中国泵市场规模近2100亿元,占全球泵市场约50%份额。中金环境总经理沈海军曾表示:“预计2024年中国泵市场规模可达2500亿”。泵类设备作为给
邯郸市市政排水管理处狠抓街面上雨污水井盖和雨水口设施的精细化巡查、维护力度,设施完好整洁牢固安全。同时,为确保市政排水管网完好畅通,该处持续加快健全排水管网运维机制建设,各种机制运行效果良好。建设管理机制方面除部分管网随路网工程一并建设外,污水处理厂、泵站等关键排水设施均按照建管
劫波渡尽,拨云见日。2022年底的各项政策来的很突然,北京、上海、广州......疫情已经全面达峰,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在快速恢复常态,国门也在进一步开放。对于整个环保行业来说,眼下正是急需鼓舞士气的时候。在这个充满希望又亟待信心重振的春天,第24届中国环博会定档于2023年4月19-21日,将时隔2
北极星水处理网获悉,12月30日上午,中山市城区排水厂网一体化项目公司——中山公用城市排水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中山市中嘉污水处理厂举行。该公司主要负责污水厂、管网、泵站、智慧排水平台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建成后日处理污水60万吨/天,将有效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是水污染防治的主力军。新时代邯郸排水10年发展进程中,围绕实现主城区污水管网“三全三消除”(三全: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污水全处理;三消除:消除管网空白区、消除污水直排口、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任务目标,邯郸市政排水管理处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系统谋划、超前部署
11月11日,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漳州市生态环境局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漳州市深入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系统化全域推进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针对性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到2025年底,基本补齐县城污水收集管网短板,污水处理能力满足处理需求,生活
未来水厂长什么样你知道吗?日前,中国电建在新加坡通过全生命周期BIM应用,如同水厂“智慧大脑”一般,打造面向未来的新概念水厂,为全球水务数字化转型提供典型样板。创新理念打造水务数字化转型全球样板新加坡大士净水厂采用五级AO分级布水工艺、膜生物反应、三段反渗透等多项先进技术,产水率高达8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1月3日,绍兴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关于印发《绍兴科创走廊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规划》指出,建设智慧化市政设施网络。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举措,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构建清洁
城市内涝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遇到强降雨天气,城市积水严重、排水缓慢,内涝问题越来越严重。2012年北京内涝、2016年武汉内涝、2021年河南内涝......人民和城市受灾都非常严重。而城市排水能力则是破解城市内涝这一困局的重点,其实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较为系统的排水系统,最早的历史甚至可
6月下旬,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中标合流污水一期复线工程(其他部分)。本工程共服务43个排水系统,涉及普陀、静安、虹口、杨浦、宝山、浦东6个行政区划,总服务面积达81km2。39年的守护,城建人再次发力,打造上海市排水全新生命线,为排水系统再添一层保障。全量转输,截污控污改善中心城区河道水环
北极星水处理网获悉,日前,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湖南省县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评价管理办法》,本办法自2022年4月12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4月12日止。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县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湘建城〔2022〕34号各市州住房
本月初刚通过住建部验收并认定为国内首例集给水、排水一体化管理的镇江数字给排水正式上线了。昨天,记者双线采访,感受到数字科技的智慧和便利。而它对城市最大的功劳则在于未雨绸缪、调度防汛。昨天上午9点钟,市给排水管理处信息中心主任钱晓志的电脑上,点击给排水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在给、排水
据了解,国内空间信息领域的知名大会之一Esri中国用户大会将于10月27-28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28日上午,Esri将联合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中心共同组织举办《水利信息化与防汛减灾论坛》。届时,来自水利行业的多位专家和主流项目实施厂商负责人将汇聚一堂,分享我国水利信息化GIS成果,探讨
电力规划的重点是按照宏观政策指引,以可控成本合理部署各类电力资源来保障长期的电力安全,权衡“低碳、经济、安全”三元目标。过去以常规电源为主、用电负荷平稳增长的电力系统在开展规划时,主要考虑电力电量的供需平衡、各类电力资源的可开发潜力和技术特性、应急备用能力及环境政策要求等约束条件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南网储能5月23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回答“公司认为未来抽水蓄能是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这一问题时指出:根据633号文,目前公司所属抽水蓄能电站执行两部制电价,包括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容量电价按40年经营期、资本金内部收益率6.5%核定;在电力现货市场尚未运行的地方,电
车网互动是指电动汽车通过充电桩与电网进行能量双向互动,本质是用户使用电动汽车参与电力系统需求侧响应从而创造系统调节价值并获得一定经济补偿。按照功率流向划分,车网互动可以细分为单向功率互动和双向功率互动。单向功率互动也称作有序充电或智能充电,是指通过分时电价机制引导电动汽车调整充电
近期,多座储能电站获最新进展,北极星储能网特将2025年5月19日-2025年5月23日期间发布的储能项目动态整理如下:200MW/800MWh!8种储能技术混合!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储能电站投产!5月16日,青海公司大柴旦100万千瓦风光储项目配套储能电站工程科翡储能电站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功实现投产运行
5月21日,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重点项目——500千伏狮南甲乙线改造工程正式投产送电。这项历时160余天的超级工程,以“国产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突破,将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核心输电通道之一的输送容量提升40%,单回线路最大载流量达4000安培,相当于为粤港澳大湾区新增一条“超级电力走廊”。跨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2025年5月19日至2025年5月23日一周火电项目,涉及项目的核准、开工、投运等。2×660MW燃煤机组三大主机中标公示太仓港协鑫2×66万千瓦扩建项目锅炉成套设备、汽轮发电机组成套设备中标候选人公示。东方汽轮机、上海锅炉厂等预中标。详情点击“疆电入渝”首台100万千瓦煤电机组首次并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2025年5月19日至2025年5月23日一周电力项目:涉及火电、水电、核电项目的核准、开工、并网等。火电项目2×660MW燃煤机组三大主机中标公示太仓港协鑫2×66万千瓦扩建项目锅炉成套设备、汽轮发电机组成套设备中标候选人公示。东方汽轮机、上海锅炉厂等预中标。详情点击“疆电入渝”首
5月21日,深能汕尾红海湾六海上风电项目500kV海底电缆供货及敷设采购项目招标。公告显示,深能汕尾红海湾六海上风电项目位于汕尾市附近海域,场址面积62k㎡,水深40.7~46.6m,场址中心离岸距离33km,风机离岸超30km。项目总规划容量为500MW,拟建设一座500kV海上升压站和一座500kV海上无功补偿站,海
在地方碳市场10年试点探索之后,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运行至今将近4年,市场见证了成交量、价格的一路走高,从开市时的48元/吨上涨至2024年年底最高时的105元/吨。2024年全国碳市场成交总量1.89亿吨,成交总金额181.14亿元,已经跻身世界主要碳市场前列。3月,生态环境部发文将钢铁、铝冶炼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广东肇能智电100MW/200MWh储能电站EPC总承包工程设计、采购、施工标段中标候选人公示。第一中标候选人为大航电科(江苏)新能源有限公司、广东岭南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体,投标报价19570.11494万元,折合单价0.979元/Wh;第二中标候选人为内蒙古领硕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成都初方电力设计
2025年初,136号文件横空出世,我国的新能源行业随之进入了旨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新能源市场化进程的政策密集且深入的调整期。从政策过山车到市场马拉松,储能行业也正经历从"政策依赖"到"价值创造"的涅槃重生。这一过程不仅重构了储能行业底层逻辑,更催生了技术迭代、模式创新与生态重构的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