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评论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团队:应重视PM2.5和臭氧污染共同改善

2020-07-01 09:05来源:北京日报作者:任敏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臭氧污染郝吉明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发表综述文章。该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历程,并指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政策已从强调污染排放控制到重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下,今后应重视PM2.5和臭氧污染的共同改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过去30年间先后面临了全球最严峻、最复杂和最难解决的酸雨、雾霾等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问题。文章系统总结了我国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在大气污染控制领域取得的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1980年以来,我国南方、西南等省份出现了大范围酸雨污染。2006年前,全国降雨平均pH值持续降低,峰值年(2006年)全国约1/3的区域面临酸雨问题,严重程度与中欧地区1980年代相当。燃煤污染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造成酸雨污染的主因。我国1995年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强化酸雨和燃煤污染控制,2000年划分了“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即“两控区”划分)。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了二氧化硫总量排放控制政策,强化对地方政府落实二氧化硫减排责任的政治考核,并通过一系列经济和技术手段成功遏制二氧化硫排放上升的趋势,酸雨污染逐渐好转。

2012年,我国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对人体健康影响显著的细颗粒物(PM2.5)纳入监测指标。2013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仅3个城市能够满足PM2.5年均浓度限值。PM2.5污染来源和成因复杂,针对部分污染源和部分污染物的传统政策和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空气质量改善的要求,必须多部门、多区域共同努力,实现多种前体物大幅度减排。在党中央的顶层设计下,国务院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即“大气十条”)。该《行动计划》是第一个由国务院直接制订的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大型行动计划,强化对燃煤源、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和居民源等多部门、多种污染前体物的排放控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促使从中央到地方都感受到了更明确的改善目标,提供了更有力的政策激励,落实了更严格的控制措施。2013年到2017年间,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23%,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区域分别削减了40%、34%和28%。

尽管我国PM2.5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进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仍重道远,大气污染治理依然面临许多严峻挑战。2013年到2017年间,全国74个主要城市臭氧(O3)日最高8小时浓度的90分位数上升了20%,京津冀地区则上升了24%。

研究者认为,协同PM2.5和臭氧污染治理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必要工作,需要综合化学机制、气象条件等复杂因素,优化制定O3前体物减排的科学方案。文章还指出,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生态文明建设需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环境、健康和气候等系统带来的多种挑战,协同PM2.5、臭氧、温室气体和非常规污染物的治理;需要开发多系统耦合的决策支持模型,为我国积极应对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和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臭氧污染查看更多>郝吉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