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化工产业转型延伸升级和产业集群

2021-02-07 10:34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关键词:超低排放脱硝技术内蒙古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发展环境与重点行业发展形势

3.1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化工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行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严峻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强,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相互交织,增长潜力和下行压力并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总体来看,化工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原材料配套工业,不仅为落实“六稳”、“六保”任务作出重要贡献,而且为新基建、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发展持续保驾护航。后疫情时代,化工产业将进入新的变革期,产业发展的格局与布局、发展领域与创新重点都会发生较大调整。

3.1.1双循环新格局逐步构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全球贸易增速明显放缓。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严重破坏,“逆全球化”风潮渐起。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在大变局下的主动选择。

“十三五”以来,我国化工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探索淘汰落后产能的新途径和新机制,为行业“稳增长、调结构”创造了条件。不少传统领域化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智能化升级,通过延伸产业链或往高端化、差异化发展,大力开拓新市场,但结构不合理仍然是较大短板,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产业布局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距,特别是产品结构的高端化方面差距更加明显。“十四五”期间,化工产业应抓住国家提出的“双循环”战略转变,通过多渠道保障国内供给能力来“稳链”,通过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来“补链、强链”,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对接和协同来“延链”,重塑行业“双循环”格局,培育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3.1.2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应用,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断出现,化工产业发展重点已从资源和投资拉动转变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技术创新已成为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为适应技术和产业变革,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应对举措,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等应运而生,抢占未来行业制高点的竞争也进一步加剧。

美国页岩气的商业化开发,不仅为美国下游石化和化工生产装置提供了更多原料选择,更获得了明显的成本优势,从而影响全球化学工业的利润分布格局。依托廉价的页岩气及其伴生乙烷、丙烷等资源,美国的甲醇、乙烯、丙烯及下游装置竞争力显著提升。美国化工企业还保持了技术优势,在聚烯烃、合成橡胶、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领域都有深厚的积累,成为全球石化产品贸易中的重要竞争者,由石化产品的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中东地区油气资源极其丰富,依托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技术优势,甲醇、乙烯、丙烯等大宗基础石化产品实现了超大型化、超常规发展,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将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基础石化产品供应中心。西欧、日本、韩国等地区因油气资源匮乏,基础石化原料成本较高,通用石化产品产量将逐步减少,将致力于高端化、差异化产品的发展。

我国化工产业在加快传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必须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领域必须形成一批有水平、有规模、有效益、有后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要加快培育一批符合市场新需求,具有技术制高点水平,具有成长后劲的技术、项目和产品,这也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跨越的核心重点。

3.1.3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与开放密不可分,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扩大开放是中国必然的战略选择,深化各项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优化发展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必须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来带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重要讲话,再次做出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宣示,一系列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的举措落地。

随着中国化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已经成为占据全球化学品市场40%份额的第一大国。产业对外开放持续推进,短期内,面临市场空间压缩、特别是高端石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等多重挑战;但中长期看,通过推进市场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激活高端石化产品开发市场,大力提升国内企业高技术产品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因此,相关企业和园区应在国际视野下,立足全球资源、面向世界市场,明确重点发展的领域及重点强化的产业链。企业应以全球竞争力为核心要素,按照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立足世界石化产业大平台、国际市场大背景,选择主业相近的跨国公司对标;各化工园区应深刻领会双循环新格局转型思路,扎实做好园区内产业链的协同和园区内的循环,以小循环促大循环,立足大循环面向双循环,与世界级化工产业集群对标。

3.1.4安全绿色要求逐步提高

近年来,化工行业和广大企业不断强化和规范管理、不断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和创新与技术水平,本质安全与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但安全事故和环境事件还时有发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生态环保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逐渐成为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对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契机。“十四五”时期,将推进一步提高行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降低主要污染物及有毒有害特征污染物排放强度,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近年来,化工行业连续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特别是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的发生,给全行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同时,也进一步暴露出相关园区管理不规范、集聚效应不显著、社会责任有待强化等问题。目前,化工园区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十四五”时期,园区应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一要有序推进企业搬迁入园,巩固化工园区整治和安全环保排查效果,强化规划的双向刚性约束机制,把搬迁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化工园区特色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深入实施责任关怀;三是加强规范化管理,提升化工园区建设发展质量,进一步完善规划布局,制定化工园区标准体系,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四是加强园区责任文化建设,畅通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交流,发挥典型园区的正向引导作用。

3.2重点行业发展形势

3.2.1焦化

焦化是重要的煤炭资源加工利用产业,2019年,全国焦炭产量4.71亿吨。28个生产焦炭的省(区、市)中,焦炭产量超过2000万吨的达到7个,其中山西、河北、山东位列前三位。焦化行业年产煤焦油2000余万吨、焦化苯500余万吨、焦炉煤气2000亿方以上,为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近年来,焦炉煤气制天然气也取得历史性突破,已有30余套装置投产运行,天然气生产能力达40亿方/年。

焦化行业的发展与钢铁行业关联度最高,焦炭的主要出路依然是高炉炼铁的需要。目前,我国钢铁生产和钢材消费都已进入峰值平台区,钢铁消费的减缓已经是大势所趋,钢铁去过剩产能任务依然艰巨,焦炭产能过剩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短期内,我国焦化产品市场的供需状况,还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仍将在波动调整中运行,焦化企业的调整分化还将继续演变。焦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解决,需要持续推进、不断深化。另外,钢铁企业废钢消费量的增加,对焦炭需求的减量效应将逐步显现。

在环保监管方面,从环保部、国家各部委到地方政府层面,已经陆续建立任务目标和具体时间表,随着环保督察常态化,监管制度将更加严格。2017年9月,环保部发布了《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炼焦化学工业》(HJ854-2017),提出了相关环境管理要求和污染防治技术要求。

2016年,我国出台的《焦化行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列出了淘汰全部落后产能,焦化准入产能达70%以上,化解过剩产能5000万吨等具体目标。

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完成化解5000万吨过剩产能的目标。焦炭表观消费量为4.65亿吨,供需总体保持平衡,市场运行逐步规范,焦化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根据产能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炭化室高度5.5米以上焦炉焦炭产能占比33%左右,炭化室高度4.3米焦炉产能占比下滑至35%左右。我国自引进7.63米特大型焦炉开始,焦炉大型化发展及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自主设计的7米焦炉和6.25米捣固焦炉已成为主力炉型,6.78米捣固、8米顶装超大容积焦炉正在开发完善。目前我国焦化企业的节能环保标准已高于国际水平,一些先进焦化企业在生产规模、装备大型化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对标世界先进,我国焦化企业整体在自动化、智能化及生产管理水平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3.2.2氯碱

聚氯乙烯(PVC)是我国五大通用塑料之中产能最大的品种。PVC同时也是我国最大有机氯产品,耗氯量约占全国氯气总产量的40%,是调节碱氯平衡的最重要产品。从行业未来的发展来看,一方面,国际汞公约将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国家产业政策严控新增产能。

由于我国“缺油、少气、相对富煤”的特殊能源结构,以及行业间的分割,目前国内PVC生产以电石法为主,约占总产能的82%左右。电石法PVC生产需使用氯化汞-活性炭触媒,国内每年消耗氯化汞触媒11000多吨,折合消耗汞资源达到约1000吨,占到国内汞消耗量的60%,超过全球汞消耗量的10%。

2013年10月,有关汞问题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会议通过了旨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少汞排放的国际公约《关于汞的水俣公约》。2016年4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批准《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公约》于2017年8月16日开始在我国生效,汞污染防治成为强制性法律,对国内仍在大量使用汞触媒的电石法PVC行业产生较大冲击和影响。

从履行国际义务、维护国家形象,以及保持行业稳定健康发展考虑,国内氯碱行业对于汞污染防治问题,一方面,对于现有电石法PVC产能,应加紧推广低汞触媒等技术,落实汞削减路线图,实现减汞化;另一方面,应尽可能与石油化工和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相结合,使用无汞PVC生产工艺,逐步降低电石法PVC产能在总产能中的比例,从工艺源头实现减汞化和无汞化,从根本上解决行业汞污染问题。

201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57号》,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国内石化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其中“努力化解过剩产能”部分,明确提出“严格控制尿素、磷铵、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纯碱、黄磷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违规办理土地(海域)供应、能评、环评和新增授信等业务,对符合政策要求的先进工艺改造提升项目应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将“零极距、氧阴极等离子膜烧碱电解槽节能技术”,列为鼓励类;将“新建乙炔法聚氯乙烯、起始规模小于30万吨/年的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烧碱(废盐综合利用的离子膜烧碱装置除外)、电石(以大型先进工艺设备进行等量替换的除外)”列为限制类。

《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严格控制尿素、磷铵、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纯碱、黄磷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对符合政策要求的先进工艺改造提升项目应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氯碱行业,重点“全面淘汰高汞触媒乙炔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适度开展乙炔—二氯乙烷合成氯乙烯技术推广应用,加快研发无汞触媒,减少汞污染物排放。推广零极距、氧阴极等节能新技术应用,降低行业能耗。鼓励发展高端精细氯产品,提高耗氯产品的副产氯化氢综合利用水平”;电石行业,重点“推进乙炔化工新产品、氧热法电石炉、炉气高附加值化工利用、余热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大石灰氮用作低毒绿色农药和肥料推广力度。”

未来我国氯碱行业的发展重点包括:

(1)继续落实严控新增产能措施,制定氯碱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等配套细则,通过安全、环保、市场等手段淘汰落后和缺乏竞争力的同质化产能,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2)加大电石法PVC各项减汞技术和汞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力度,推动行业和企业提高低汞触媒应用水平,建立行业汞平衡和低汞触媒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加强无汞触媒研发和产业化应用评测,鼓励电石法PVC无汞触媒应用和非电石法PVC新工艺路线工业化示范;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氯碱化工与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和石油化工等相结合,采用非电石法PVC生产工艺替代电石法。

(3)优化产品结构,发展PVC用树脂、氯化法钛白粉、氯化高聚物,以及新型含氯农药中间体、医药中间体、食品添加剂和化工新材料等高附加值氯产品。

(4)加强新一代国产化离子膜的研发和应用,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行业核心材料离子膜的保障程度,实现研发—生产—工业应用—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5)推进工业废盐综合利用制碱和电石渣循环利用制氧化钙(石灰)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工业化示范,提高行业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水平。

(6)氯碱企业通过退城入园化解安全和环保风险,在化工园区高起点建设,集聚发展,充分考虑资源可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立健全安全、环保预警系统。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推动氯碱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内在动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今后氯碱行业和企业将积极推进两化融合,有效发挥信息化在改造和提升氯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行业本质安全水平中的作用。

3.2.3甲醇

甲醇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基础化学品,仅次于乙烯和丙烯。近年来,中国甲醇消费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传统消费领域(甲醛、醋酸、甲胺、MTBE、甲烷氯化物等)甲醇消费逐渐趋于平稳增长;醇醚燃料领域缺乏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发展存在不确定性;替代石化原料领域发展迅猛,其中,甲醇制烯烃是甲醇需求增长的最大领域。

3.2.4氮肥

预计“十四五”期间,在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加强环保治理的影响下,合成氨农业用量将继续下降,预计达到3500万吨左右的消费规模,工业用量增至2100万吨左右,合成氨总消费量与目前基本持平。氮肥行业总体发展方向如下:

(1)减肥增效:化肥产品消费总量减少,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基础肥更多的用于生产增值增效的专用肥、特种肥、水溶肥等高端肥料,适应农业现代化和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

(2)转型创新:一是产品升级,形成以高端肥料为主导的化肥产品结构;二是传统化肥企业探索转型新途径,氮肥企业以碳一化工为纽带发展新型煤化工、和石化相关产品;三是着力提高行业技术水平,优化产能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凸显规模优势。

(3)绿色环保:狠抓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严格控制三废排放,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针对固定床间歇气化进行治理升级。

(4)国际合作:积极推进产业国际化步伐,开展产能合作,化产品输出为技术、资本输出,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换取更大的经济、环境效益。

3.2.5现代煤化工

现代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采用先进技术和加工手段生产替代石化产品和清洁燃料的产业,拓展了石油化工原料来源,与传统石化产业互为补充。

现代煤化工项目对于原油价格为敏感,2010年以来,国际油价出现了120美元/桶的高点,也出现过30美元/桶的低点,预计未来较长时期内国际油价将维持中低位运行,现代煤化工项目实施后的经济前景不甚明朗,导致项目实施阶段退缩观望。此外,随着国家煤炭去产能政策的深入实施,国内煤炭价格持续上涨,煤化工生产企业成本增加,产品价格下跌和原料价格的上涨双向作用造成煤化工盈利能力整体有所下降,再加上现代煤化工项目筹备和建设周期较长的影响,进一步降低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和投资动力。尤其是一些大型中央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程序复杂、耗时较长;其他项目因业主投资积极性下降,或因外部条件落实困难,基本处于搁置状态。

从国内石油路线化工项目的发展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高峰期,一批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将在未来3年集中投产。按照目前炼化一体化项目及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建设进度,预计到2025年国内乙烯当量自给率将提高至73%,丙烯将突破90%。随着国内市场供需格局变化及对烯烃利润下滑的预期,煤化工产业参与者对项目的决策愈发谨慎,较大程度影响了现代煤化工产业项目的推进。

大宗固废方面,煤化工项目具有规模大、用煤量大、灰渣多的特点。内蒙古煤化工企业相对集中,但周边建材需求有限,建材企业对产品应用市场存在担忧,传统的灰渣综合利用方法已难以对其进行消纳。浓盐水方面,煤化工废水处理所产出的氯化钠与硫酸钠结晶盐产品质量标准尚未明确,结晶盐工业化利用尚需破解,随着国家环境保护税法的实施,煤化工杂盐的税额提高,煤化工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

3.2.6精细化工

精细化工包括传统精细化工和新型精细化工。传统精细化工的代表性产品主要为农药、染料、涂料和饲料添加剂等;新型精细化工是在传统化工行业发展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形成的,目前已初具规模,当前我国较为典型的新型精细化工产品包含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塑料橡胶助剂、水处理化学品等。国内农药和染料产量均居于世界首位,且贸易顺差巨大。

目前我国农药行业在产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行业效益平稳提升。在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升级和换代的同时,一些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外国农药企业合作,成为跨国农药企业的原药供应商。我国农药品种主要以仿制为主,农药企业在原研新品种上研发投入较少,制剂产品的品牌档次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达到发达国家对农药产品的高标准,还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新产品的研发后劲。在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国内农药市场中还广泛存在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未淘汰。从原药生产来看,目前国内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在个别农药产品生产中实现全连续化和自动化工艺,部分优秀的原药品种国内的产品还无法获得欧美客户的认可,亟需加强合成技术和工艺的研究改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模式的转变,我国积极响应全球对于高毒、高风险农药的禁用、限用管理措施,农业部等相关主管部门历年来陆续发布了多项关于禁止和限制使用农药的公告,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随着农药使用及管理政策日趋严格,传统的高毒、低效农药将加快淘汰,以二甲戊灵为代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环保农药成为行业研发重点和主流趋势,农药剂型向水基化、无尘化、控制释放等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缓控释剂等新剂型加快研发和推广。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农药新产品的推广将有效促进我国农药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同时降低对于环境的影响。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超低排放查看更多>脱硝技术查看更多>内蒙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