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黑臭水体评论正文

长江大保护战略下科技支撑长江生态环境治理的几点思考

2022-05-10 10:03来源:环境工程技术学报作者:李翀 李玮等关键词:城市污水排放生态环境治理长江流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流域面积约180万km2,干流全长6 300余km,流经11个省(市),总落差5 400余m。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约9 500亿m3,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草浑然一体,众多的国家级生态环境敏感区分布其间,是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能源、粮食基地。长江以黄金水道为纽带,集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开放于一体,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托,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长江经济带11省(市)污染排放总量大、强度高,生态环境部2019年长江入河排污口全面排查数据显示,11省(市)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为221.9亿m3,占全国的43%,单位面积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2.0倍。长江流域部分区域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水污染严重、水生态受损、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突出,长江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01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面临问题与挑战

长江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是“病状在水里、病灶在岸上、病根在结构”。普遍认为长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水环境污染、水系统破碎、水生态失衡、水安全风险等。长江东、中、西三大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各有不同,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实质是各区域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协调,其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以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分别表征西部、中部和东部区域,各区域发展与保护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如下。

(1)长江上游地区主要面临在保护中发展的问题。上游地区地形复杂、生态脆弱,地质灾害及水土流失问题突出,支流小水电站众多,部分支流水质较差。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流量调度、支流水环境治理等是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同时,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下游,脱贫攻坚、经济发展任务艰巨,自身经济水平难以支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部分地区保护和发展存在冲突。如何在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提供资源和生态基础保障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是上游地区面临的核心问题。

(2)长江中游地区主要面临在发展中保护的问题。中游地区是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集聚的重要增长极,同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干流、部分支流和湖泊的水质未能达标,水生态功能不完整,岸线生态脆弱。农业面源污染排放贡献大、排污监管和处理力度不足,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不高,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短板。中游地区面临着在城市、工业、农村的全方位高强度发展进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3)长江下游地区需要开拓保护与发展共赢的新高度。下游地区人口密集,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相比中上游地区,改善生态环境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更有保障。目前下游地区水质持续改善但尚不能稳定达标,随着对点源污染治理的深入,面源污染贡献逐渐凸显;城镇开发强度偏高,生境空间破碎;工业企业密布,特别是危险化学品企业密度大、环境风险高;饮用水安全风险长期存在。如何发挥资金、技术优势更加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在实现经济反哺环境的同时让良好环境转变为生产力,下游地区需要大胆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在长江经济带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欠账大、多源污泥处理处置不当、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尚不稳固、生态系统脆弱等是整个流域的共性问题。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要实现根本好转,下一步要从水环境治理拓展至水生态修复,从打好攻坚战转变为打好持久战。长江流域要实现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治理,上下游协调、横向生态补偿、跨界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等难题都亟待解决,如何实现这些转变给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当前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通道,为各地方因地制宜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型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02 长江生态环境治理的联合攻关研究

2017年7月,原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简称《规划》),这是首次针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编制的专项规划。《规划》提出了建设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优美长江和安全长江的目标要求。其中在流域水环境治理方面,提出了实施质量底线管理、优先保护良好水体、治理污染严重水体和综合控制磷污染源这4项重点任务。2018年12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底,长江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国控断面比例达到85%以上。

为给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2018年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正式组建,生态环境部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创新部企合作模式,采用“1+X”模式联合269家优势产学研单位针对长江关键共性问题开展研究攻关,并在58个城市开展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目前联合研究第一期进入收尾阶段,在磷污染及控制、管理平台、智慧决策平台等共性关键问题上形成初步成果;每个驻点城市形成重点污染源、风险源和环境问题清单,针对环境问题提出了“一城一策”的解决方案。

同时,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发挥央企应有作用,认真落实长江大保护工作,在安徽芜湖、江西九江、湖南岳阳、湖北宜昌4个试点城市推进“厂网河一体化”水环境治理,到2020年11月底,已拓展至长江沿线85个市(区、县),实现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业务全覆盖,为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贡献力量。“十四五”时期联合研究将在第一期基础上继续开展,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把好脉、开好方”。为此,笔者对长江大保护科技联合攻关的一些重要关系进行梳理,对其目标、重要任务等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03 长江大保护科技联合攻关几个关系的认识

长江大保护战略下的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新的理论、方法、技术作为科技支撑和指导。通过技术集成,将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相关科研成果进行整合,提高长江经济带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水平,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长江大保护项目中,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以及建设和谐长江、清洁长江、健康长江、优美长江、安全长江和数字长江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长江大保护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涉及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如卢纯认为长江大保护需解决九大科学问题,需要系统研究、联合攻关。对于长江大保护科技联合攻关,需要优先深化对以下几个关系的认识。

3.1 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包含了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要求。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需要对准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不能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变成单科的专业研究,要站在长江大保护统筹治理、系统研究的高度,率先在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上做出成果,通过有效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为国家建设切实出谋划策。

关于如何探索出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有2个关键要点:1)要认清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推动长江经济带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这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握好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以图钉精神脚踏实地地抓成效,积小胜为大胜,坚定不移将一张蓝图干到底。这张蓝图,不仅要高举长江大保护旗帜,更需要明确各年、各段的目标与规划,让前面积累的基础成为国家重大决策的依据。2)促进环保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要给出新技术、新建议、新观点,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长江经济带作为社会经济的承载体,涉及河流、陆地等多个生态系统,水、陆、港、产、岸、城全系统的资源良性循环与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要创新技术成果,实现科技成果落地并发挥作用。要开展创新机制,按照科学思路开展污染治理,提高治理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单靠政府大量投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是不可持续的,环保产业必须给人民带来效益,实现“自我造血”,才能充分实现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长江大保护的举措需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未来发展的思维基础。检验环保科技创新的标准要重点考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实用性,避免无效资金的投入。

3.2 重大项目与长江大保护关系

如今,长江承载了水资源供给、能源供给、航运等诸多重要功能,在现有发展前提下进行治理保护是现实基础。一是要重点考虑上游水库群优化调度。从最上游的源头开始,把三峡水库以上的整个上游水量都纳入统一的生态调度体系,在完成蓄水防洪等基础工作的同时保证下游的生态流量供给,考虑上游水电站生态补偿,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二是要考虑中游影响江湖关系的重大工程,同时考虑重要城市的生态产业发展路径,促进地方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创建在发展中保护的示范。三是考虑下游重大工程,包括太湖与长江口、东海的连通,是否有可能布局新的工程等问题。理清重大工程与长江大保护的关系,就此提出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的宏观建议。

3.3 污染预防体系与生态管理的关系

在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时,应该追求科学治理精神和携手合作精神。污染预防体系和生态管理的建立包含5个方面内容,即内河航运、岸线保护、绿色港口、生态航道建设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预防体系主要依靠建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把战略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提高到重要位置。环境影响评价首先要列出水环境问题清单并排序,做到科学评价。目前生态管理主要依靠环境标准,但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标准,各区域、企业应当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精益求精,提高生态管理效率和水平。长江需要建立长江的流域标准,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碳中和等一系列内容是绿色标准的新导向,这也将衍生出绿色产业,包括企业零碳、零排放等。以这个标准建立长江大保护的评价系统,据此进行区域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处理好污染预防与生态管理的关系,指导城市发展。

04 长江大保护科技联合攻关的几个重要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在跨越关口上,长江大保护科技联合攻关要抓住几个重要方向,第一个是工业园区,第二个是农业振兴,第三个是城市发展,这也是3个对长江影响最大的污染源。

(1)治理好工业园区污染。工业园区需要依托长江发展,利用好水路、水电、航道等资源,要治理好工业园区污染,必须明确到底要建什么样的工业园区,该怎么精准管理。工业园区的标准化可有效解决行业难题,节省建设投资和土地成本,亦可有效保证污水处理的稳定性。要体现清洁生产工业园区的示范性,研究工业园区结构调整、经济方式转变和清洁生产的对策,既要生产发展,又要生态安全,还要人民安居乐业,要在国际水平的工业园区建设上下功夫,不必求快,但质量必须过关,做到真正的绿色生产。

(2)注重农业振兴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是化肥控制,但绝不是简单的去除化肥。化肥作为农业发展肥料,进入水体就是面源污染,放入农田就是肥料。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含氮、磷污染物,目前其治理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化肥控制相结合,以农村厕所革命为主线,加快推进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物等的资源化利用,既能解决农民所需要的肥料,也能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彻底解决长江面源污染对河流的影响。

(3)促进城市发展与保护。主要包括如何减少污染物入江,如何控制黑臭水体,如何保护饮用水源,如何进行挖沙调控等。通过城市发展对长江的资源需求,反推长江保护对城市的要求,以此为基础加快推进排放标准的出台。攻克城市污水处理厂技术难点,以全面推进概念性污水处理厂为主线,包括污泥全面资源、能源化,低耗处理等,作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最重要的任务。长江主要城市污水处理要遵循绿色、低碳、循环理念,理念的实现必须围绕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05 结语

长江大保护联合科技攻关研究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把握好几个重要方向,努力跨越关口,攻克难点。要把长江大保护的决策基础、技术支撑和运行模式总结出来;开拓跨部门、跨地区、跨专业统筹协调,提供科学决策服务;推荐最佳可行技术,改用可实现指标代替推荐目录,并验证推广;将环境预防系统与治理技术系统相结合,重点考虑经济效益,形成更多能省钱、能挣钱的项目;明确环境标准体系,突出因地制宜、因水而异的非标化导向。长江大保护科技联合攻关要在总结好经验的基础上,认清问题,把握好重点方向,进一步开展“十四五”阶段的研究。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城市污水排放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治理查看更多>长江流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