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生态缓冲带”相关结果259

      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2020-10-23

      第十六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生态环境功能需要,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源涵养林、护岸林、沿河植被缓冲带和隔离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整治黑臭水体,提高延河流域水环境资源承载能力。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2020-10-16

      这符合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中关于“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确定种养规模,建设完善生物缓冲带、防护林网、灌溉渠系等田间基础设施

      来源:生态环境部2020-10-10

      、湖泊、湿地保护与修复,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源涵养林、沿河沿湖植被缓冲带和隔离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为落实《纲要》要求,编制《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针对大运河文化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求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努力把大运河打造成山清水秀

      来源:内江新闻网2020-09-11

      要瞄准城市水系,系统解决雨水、污水、污泥综合利用,管网建设,城市排涝,海绵城市建设等问题,逐步建立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搞好河湖缓冲带修复及水域水生植被修复,强化面源污染治理,聚焦“问题、症结、对策、落实...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集中攻坚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加力加劲提高整改质量。

      来源:每日商报2020-08-19

      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方面,全面完成淳安县湖泊生态缓冲带试点和桐庐县河流生态缓冲带试点,通过先行先试,提炼河湖生态缓冲带生态修复工作经验和样板,并在全市推广,丰富“湿地水城”的内涵。

      长江大保护 绿色共成长!浙江交出长江保护修复半年成绩单

      来源:浙江生态环境2020-07-27

      编制浙江省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技术指南,推进24个生态缓冲拦截区建设和3个河流水生态质量评估试点。积极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开工建设138条(个),美丽河湖建设长度1284公里。

      流域和湿地<mark>生态</mark>修复的关键技术

      来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2020-07-22

      ②需要推进人水和谐,通过建立生态护岸工程等建设,减少采砂等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沿岸营造植被缓冲带或其他阻隔工程截留或隔断农业面源污染,建构人水共荣共生环境。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系统化思考 —— 以南宁市为例

      来源: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2020-06-08

      、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等,净化入河雨水径流污染。...在此基础上,按照“灰绿结合、蓝绿结合”的原则,优化黑臭水体治理的截污调蓄、生态修复等设计方案。

      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2020-06-04

      长江流域要积极实施《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构建河湖滨污染缓冲带生态屏障,控制面源总氮污染。2020年6月,完成我省水功能区与水环境控制单元整合试点工作。

      来源:生态修复网2020-04-30

      (2)污染源隔离:开展农田土壤污染源的调查与鉴别,根据调查结果设计与修建污染源隔离坝、截流渠、污染源排洪渠、沉砂池、和隔离缓冲带等,初步截断重金属污染源进入修复农田的通道,防止“边修复边污染”现象的发生...第五年为缓冲观察和补救期。

      来源:生态环境部2020-04-10

      结合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以湖库及其主要入湖支流为整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河湖缓冲带及水域生态保护修复、人工湿地水质净化、主要污染物减排、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等为重点,谋划并实施一批重大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2020-03-24

      因地制宜采取小微湿地、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湿地、雨水塘、生态堤岸、生物浮床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对园路、绿道和停车场等区域要采用透水铺装等方式,提高雨水渗透能力,有效削减地表径流峰值和流量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2020-03-20

      因地制宜采取小微湿地、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湿地、雨水塘、生态堤岸、生物浮床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对园路、绿道和停车场等区域要采用透水铺装等方式,提高雨水渗透能力,净化雨水径流,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2020-03-20

      持续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科学合理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完成清淤**万方,建设美丽河湖100条(个)。积极推进水生态修复,出台水生态健康河湖评价指标体系和河湖缓冲带划分指南。

      来源:宝航环境修复2020-03-12

      3、河道生态系统质量下降河道、河岸及生态缓冲带内的生物多样性单一、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态服务功能低下。4、河道与城市生活的割裂河道功能较单一。河道的亲水性、与城市功能的结合较差,成为了城市的阴暗区。

      来源:半岛网2020-03-09

      ,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使用透水铺装,加强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三)公园和绿地建设应当采取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带、雨水塘、生态堤岸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

      来源:中新网2020-02-24

      据介绍,于2017年开工建设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保护工程,包含了流域范围的污水收集及处理、垃圾收集及处理、入湖河道生态治理、调水补水、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生态搬迁、资源循环化利用等工程,总投资

      来源:中国土地2020-02-18

      首先要对灌排设施、道路等定期维护和修复;其次,对半自然生境、自然驳岸、水道缓冲带等绿色基础设施开展定期维护;再次,对撂荒要加强管理。...,将土地退化中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土地整治内容与目标,尽量保护具有年代美的半自然生境,或将新增耕地空间1%~2%用于河溪、沟渠缓冲带建设,提高农业景观水质净化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来源:生态环境部2020-01-24

      一是水生态破坏以及河湖断流干涸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大量河湖缺乏应有的水生植被和生态缓冲带管控措施,导致湖泊湿地萎缩、自然岸线减少、生态系统破碎化,水生态健康受损严重。

      来源:南方新闻网2020-01-09

      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就融入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采用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植草沟、下凹式绿地、植被缓冲带、雨水花园等海绵技术措施替代管渠系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约80%,大大提高了区域内涝防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