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海绵城市报道正文

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先行先试海绵城市理念

2020-01-09 16:07来源:南方新闻网关键词:雨洪管理海绵城市项目广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看似普通的明珠湾灵山岛尖雨洪公园,其实藏着不少“小秘密”;上横沥、下横沥、蕉门水道……河涌江流纵横交错的明珠湾起步区,水闸自排与泵站抽排相结合的片区防涝体系承担着整个区域的防涝安全保障职能。

明珠湾起步区是广州南沙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片区之一,也是南沙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区。明珠湾起步区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积极先行先试,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水生态示范空间,运用“大海绵+小海绵”融合的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为城市解决防洪排涝问题、水质净化问题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共融共生。

“小海绵”使城市具有“弹性”

虽然已是冬季,灵山岛尖雨洪公园仍然绿意盎然。放眼望去和普通公园并没有两样,事实上却藏着不少“小秘密”。

走在公园的硬地上,肉眼看不出与传统市政道路的区别。但雨水落在传统市政道路后,主要通过沟渠等灰色设施排走,而雨洪公园里的地都是能“吸水”的。园径采用了透水铺装,运用自洁式透水砖、透水仿花岗岩等材料,使得雨水通过铺装结构往地下渗,消除了传统硬化路面铺装在降雨时地表径流增加等问题。

走在公园里,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路两边的绿地并不随地形起伏,而是两边凹下去。“专业称谓是植草沟,看上去也是绿植,其实里面还有‘大学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肖草介绍,为了解决传统雨水和污水管道混接和乱接的问题,更好地净化水质,雨洪公园在草地边上设置了一系列植草沟。

植草沟由透水土工布包裹砾石、透水软管构成,沟的表面用绿植覆盖,沟里的砾石层由花岗岩、页岩、陶粒、粗砂等多种不同密径、不同材质的颗粒依次排列而成,植草沟与渗沟结合,可以使地表径流以较低流速经植草沟持留、植物过滤和渗透,有效去除雨水中多数悬浮颗粒和部分可溶解污染物,形成了潜藏在公园地下的“过滤芯”。

肖草介绍,公园占地面积4.74公顷,采用了“渗、蓄、净、滞、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是典型的“小海绵”。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就融入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采用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植草沟、下凹式绿地、植被缓冲带、雨水花园等海绵技术措施替代管渠系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约80%,大大提高了区域内涝防治能力。

作为明珠湾灵山岛尖首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坐落于江灵南路以北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着力打造绿色校园,是另一个典型的“小海绵”。

走进校园,可见屋顶上种植着各种植物。学校修建密集型屋顶花园,通过绿色屋顶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同时,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同时,校园内通过合理设置景观绿地,精心选用透水材料,利用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收集雨水,处理后用作景观灌溉用水,减少自来水需求,建设节水型校园。

“大海绵”蓄洪调节防洪涝

基于良好的生态本底,明珠湾起步区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积极先行先试,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水生态示范空间,运用了“大海绵+小海绵”的融合海绵城市建设思路。

开车沿着灵山岛尖江灵北路、江灵南路行进,灵山岛尖海岸及滨海景观带工程已经完成,优美的景观和视野开阔的外江水面尽收眼底。中交南沙新区明珠湾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部项目总工程师兼副经理乔高平介绍:“新建的海岸上建有5个水闸和1座泵站,形成河涌调蓄、水闸自排与泵站抽排相结合的片区防涝体系,达到50年一遇暴雨24小时排干不成灾的建设标准。”

通过这些措施,在暴雨期间内河涌和外江水位都瞬间增长的情况下,泵站每秒可排20方水,使灵山岛尖内河涌水位常年保持在4.7-5.2米之间,让该片区既不发生内涝,又能保持良好景观水位。

东环涌南闸监控室里,电脑上显示着智能化中控系统。东环涌南水闸外5.15米、内4.95米,东围尾水闸外江5.16米、泵前4.96米、内江4.98米……屏幕上,红色数字显示各水闸实时水位,中控系统可实现闸泵的联动控制。

同时,通过划定城市蓝线和绿线,采取高效截污处理、生态河湖建设、潮汐水流调节等“大海绵”复合措施,可以保障区域防洪排涝安全和水生态环境稳定,区内主要河道水体水质达到III类水以上。

实施“大小海绵”互存的

海绵建设模式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绵城市的建设不单在“面子”上好看,更是“里子”工程。

明珠湾起步区先行项目的建成,为南沙海绵城市项目的推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广州市南沙区水务局河湖处负责人上官凯介绍,南沙统筹考虑区内河涌、湖泊、湿地等“大海绵”体系以及公建、小区、公园的“小海绵”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大海绵”模式为先导,积极推广“小海绵”,形成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并存、“大小海绵”互存的海绵建设模式,达到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宣传水文化的目的。

通过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调蓄等措施,实现雨水的滞留、渗透、净化和蓄积,对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广场等实施“小海绵”建设,实现源头减量。

为了进一步全面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工作,2019年8月,南沙区海绵办正式印发了《广州市南沙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阶段性目标及重点建设片区,强调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过程控制,明确各职能部门分工,形成合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南沙区还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开展了《南沙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19年3月正式印发实施。专项规划提出了“系统建设与分区建设相结合”理念,结合南沙新区近期开发建设实际,选取蕉门河中心区、海港区块、明珠湾起步区区块、南沙枢纽区块、庆盛枢纽区块、南沙湾区块、万顷沙保税港及加工制造业区块作为重点建设片区,通过分区建设来满足海绵城市成片区推进、发挥整体效益、避免碎片化和便于系统整体评估等需要,实现分散布局的海绵建设项目的系统化目标。

为强化重点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构建海绵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纽带,将规划延伸落实,南沙区还针对蕉门河中心区、明珠湾起步区、万顷沙保税港区块等近期重点片区着手编制海绵城市系统化方案,保障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有效落地。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充分发挥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绿地、水系等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南沙已明确提出了海绵城市“小目标”:至2020年,实现南沙新区2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至 2025年,实现南沙新区5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至2030年,实现南沙新区8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原标题:明珠湾起步区先行先试海绵城市理念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雨洪管理查看更多>海绵城市项目查看更多>广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