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改造方案
本项目最终的工艺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扩容后工艺流程
改造方案主要包括五部分:
1)提量水量分配,对增加的2万m3/d的水量其中二、三期设施各增加7500m3/d,四期设施增加5000m3/d,生化池的改造在原池基础上进行,将原A/A/O工艺的O段镶嵌入MBBR工艺,满足提量要求,强化处理效果,提高系统稳定性;
2)MBBR功能区设计,为了尽可能缩短工期,在改造过程中厌氧区保持不变,把原缺氧区和好氧区的前40%部分变为缺氧区;好氧区采用两级MBBR设计,采用微动力混合池型,强化系统抗冲击能力,且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根据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情况,灵活调控第一级MBBR区溶解氧,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SND),平衡氨氮和总氮处理效果;选用SPR-3型填料,有效比表面积为800m2/m3,符合《水处理高密度聚乙烯悬浮载体填料》行业标准[6],具有水力特性好、能耗低、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设计时考虑今后进一步提标的可能性,控制填充区域填充率<45%,为今后可能的提标留有余地;
3)二沉池改造,考虑提量后二沉池表面负荷增高的影响,对二三四期平流式沉淀池采取增加水力挡板和集水槽优化等措施,改造刮吸泥设备;
4)高效沉淀池改造,新增混合区,将原有混合区改为絮凝区,混合和絮凝设备重新优化选型,对加药和回流位置进行优化调整。增加絮凝时间,使其处理能力达到10万m3/d,沉淀区尺寸为29.73m×31.10m,混合时间为1min,絮凝沉淀时间为8min,上升流速为15.30m/h;
5)转鼓过滤器;现有V型滤池尺寸为30×38m,设计规模为8万m3/d,滤料采用石英砂均质滤料,有效粒径d10为0.9-1.2mm,不均匀系数K80≤1.4,滤料厚度为1.20m,滤速为5.97m/h,运行时间为175min。反冲洗时间为25min;考虑到水厂现有空地及工期问题,选用转鼓过滤器对高效出水进行过滤,去除悬浮物指标,设计进水量2万m3/d,出水SS≤10mg/L;
2.3系统调试
由于调试初期,系统受到冲击,进水COD和氨氮远高于设计值,调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系统恢复正常,第二阶段填料挂膜,填料挂膜关键是调节好填料的流化状态,根据出水情况逐步提升水量,控制MBBR-1区溶解氧为2-3mg/L,控制MBBR-2区溶解氧为3-4mg/L,外回流为100%,内回流为200%,系统恢复正常后经过约30d的调试运行,水量达到设计值(12万m3/d),稳定运行。
03运行效果分析
3.1系统的COD和氨氮处理效果
调试初期(1-4d)进水COD远高于设计值,约为800-1000mg/L之间,疑似部分垃圾渗滤液进入污水管线,正常条件下(5-100d)生物池进水COD均值为600.00mg/L,生化系统对COD去除效果如图2所示。调试初期,考虑到系统受到冲击,加大排泥量,及时将受到冲击的污泥排出系统,促进新的活性污泥的生长。
图2 生化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
生化系统降解COD的变化规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系统恢复期(5-22d),出水COD均值为42.48mg/L;第二阶段为系统恢复后(22-52d),生物池出水COD均值为28.00mg/L;第三阶段为填料成熟后(52-100d),生物池出水COD均值为22.00mg/L。填料挂膜后出水COD比之前降低21.40%,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好氧池填料的投加,某些污泥龄较长的专性菌种在填料上富集,提高了COD的去除效果。
调试初期,生化系统已遭受进水冲击,进水COD和氨氮远超设计值,出水严重波动。系统恢复后,水质波动仍然存在,进水氨氮最大值为72.00mg/L、最小值为35.00mg/L、均值为53.30mg/L,超出设计值,但出水水质已经达标,并且随着填料上生物膜的成熟,出水氨氮降低到1.00mg/L以下,生化系统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如图3所示。
图3 生化系统对NH4+-N的去除效果
对比系统恢复后(22-52d)和生物膜成熟后(52-100d)的氨氮数据,生物池出水氨氮均值分别为4.20mg/L和0.50mg/L,去除率分别为92.12%和99.06%。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悬浮填料的投加,容易使污泥龄较长的硝化菌在填料表面大量生长,增强了系统的硝化能力,另一方面是随着硝化反应的进一步加强,回流的硝态氮浓度的升高,在缺氧区发生的反硝化反应消耗了更多的碳源,降低了好氧区的COD负荷,促进了硝化反应的进行。
对于冲击,实质上是有机物超过设计值进入了好氧区,挤占了悬浮态污泥中硝化菌群的代谢和增殖空间,使之在污泥中占比不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悬浮载体的加入,尽管仍存在水质冲击,但可提供空间让硝化菌群逐步富集,系统的抗冲击能力提升,系统处理效果逐步改善。
3.2系统的TN去除效果
生物池进水TN均值为63.00mg/L,系统恢复后(5-22d)和生物膜成熟后(52-100d)生化池出水TN均值分别为13.70mg/L和10.40mg/L,去除率分别为78.25%和83.50%,出水TN稳定达标,生化系统对TN去除效果如图4所示。改造前,系统的TN去除率平均为75.00%,且需要投加碳源20.00mg/L(BOD计,乙酸钠)以保证处理效果稳定;改造后,未投加碳源、水量增加20.00%的情况下,TN去除率提高至83.50%。
之所以改造后系统TN去除性能显著提升,一方面,系统硝化的彻底为反硝化提供了基质,是反硝化良好的前提;另一方面,系统改造后,硝化主要由悬浮载体承担,污泥龄控制在8-12d,显著低于改造前的污泥龄10-20d,泥龄的降低使得污泥活性进一步提升;同时,系统的总回流比为300%,理论上TN去除率为75.00%,实际TN去除率高于理论值,推测伴随着其他途径的总氮去除方式。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