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的,对生化系统好氧MBBR区进出水TN进行了测定,可去除TN6-10mg/L,连续测定一周的平均值为8.30mg/L,对总氮去除率贡献13.20%。从国内其他污水厂运行结果看,MBBR生物膜分层分布的结构,有利于SND现象的产生,且一般TN去除在3-10mg/L[4][5][6][7]。
图4 生化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
3.3系统的TP去除效果
生物池进水TP均值为6.13mg/L,系统恢复后和生物膜成熟后生物池出水TP均值分别为1.47mg/L和0.43mg/L,去除率分别为76.02%和93.00%,在进水TP基本不变的条件下,TP的去除率增加了17.00%,对比改造前TP去除率平均为60.00%更是有极大幅度的提升,生物除磷效果改善显著,生化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如图5所示。
分析原因,包括MBBR的采用使得污泥龄较改造前有大幅度降低,为聚磷菌群创造有利条件;厌氧段ORP在-260mV~-230mV之间,厌氧段TP均值为13.24mg/L,厌氧条件下释磷效果好;缺氧段出水TP均值为0.74mg/L,至缺氧末端系统的TP去除率已达到88.00%,TP在缺氧段去除,具备典型的反硝化除磷效果,实现一碳两用;虽然进水碳源相对充足(C/N>4),但对于同步脱氮除磷碳源(C/N>7)是不足的,而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出现对于碳源可极大节约,使得无需投加碳源情况下,满足脱氮除磷需求。
图5 生化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
好氧段出水TP均值为0.43mg/L,TP去除率达到了93.00%;系统进水STP/TP在67.00%左右,进水SS的含磷率为0.67%,污泥含磷率为3.82%,污泥含磷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缺氧段TP的去除率为88.00%,好氧段TP的去除率为5.00%,通过对比缺氧段和好氧段的聚磷量,缺氧聚磷起主要作用,这不同于我们对传统A/A/O工艺中缺氧段(主要作用是脱氮)的认知。
聚磷菌在厌氧段主要是释磷并合成PHB,进入缺氧区,部分聚磷菌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分解细胞内的PHB,降低了聚磷菌体内PHB含量。反硝化除磷(DPB)的出现,对系统氮磷在碳源限制下的同步达标做出了主要贡献。但对于DPB现象的出现,仍需进一步研究,需要做到定量化控制,也需要在其他污水厂进行效果再现。
3.4二沉池与高效池运行
二沉池作为泥水分离的主要场所,其运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生化段的处理效果。改造后二期和三期二沉池的表面负荷从0.75m3/m2˙h增加到0.94m3/m2˙h,四期表面负荷0.72m3/m2˙h增加到0.81m3/m2˙h。为了进一步降低二沉池出水悬浮物以及强化除磷效果,高效沉淀池在混合区投加三氯化铁,投加量为10.00mg/L,在絮凝区为了进一步增加絮体体积,增加絮体的沉降性,投加絮凝剂PAM,高效沉淀池出水TP稳定在0.30mg/L以下。
04结 论
1)采用MBBR改造,系统水量从10万m3/d提升至 12万m3/d,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优化运行可达到准IV类标准;
2)生化池出水TN均值为10.40mg/L,TN去除率为83.50%,好氧段发生TN去除现象可去除TN6-10mg/L;
3)生化池出水TP为0.43mg/L,TP去除率为93.00%,缺氧段发生显著的TP去除现象,在高效沉淀池投加铁盐絮凝剂后,TP可以降低到0.30mg/L以下;
4)系统内SND及DPB的出现,实现了碳源限制下的同步强化脱氮除磷,未投加碳源情况下TN和TP稳定达标,通过SND途径去除TN占比13.20%,通过DPB途径去除TP达到88.00%,实现了节能降耗。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