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人物正文

解振华: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精神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5-12-19 11:03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谢振华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六是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工作方式。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持之以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意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和制度创新,要求根据生态文明的系统性、整体性特点及其内在规律,提出了10个方面的制度建设重点。

一、健全法规标准。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一是立法。研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节能评估审查、节水、生态补偿、湿地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二是修法。修订大气、水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节能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森林法等。三是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强法律法规间的衔接。四是完善标准体系。标准是界定法与非法、加强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要加快制定修订一批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实施能效、水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加快标准升级步伐。

二、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这是生态文明领域的重大体制改革。9月21日,中央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加快推进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和细化了要求。一是明确责任主体。要在清晰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的基础上,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推进确权登记法治化,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的问题。二是加强用途管制。要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原则,严格自然资源资产用途管制制度,构建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各类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建立空间治理体系,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严禁国土空间用途任意改变,着力解决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度、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

三、健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五中全会提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这就要求转变传统的增加资源供给只能依靠开发原生资源的认识,把节约资源能源、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作为增加资源供给的重要渠道,加强资源消耗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一是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幅提高重要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二是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合理确定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强化能耗强度控制,加强节能评估审查和节能监察,健全节能低碳产品和技术装备推广机制,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三是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制度,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快推进垃圾强制分类,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目录、资源分类回收利用标准,建立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广使用制度。四是健全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节约使用制度。

四、完善环境监管制度。五中全会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这是环保工作理念和取向的重大转变,这主要是针对环保工作成效与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直接感受不匹配提出来的。要以质量作为衡量监管是否到位的根本标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一是健全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健全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强化城乡环境保护监管和行政执法,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二是完善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三是建立污染防治区域、流域联动机制,以及陆海统筹的污染防治机制和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四是适时调整主要污染物指标种类,纳入约束性指标。五是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对违法排放污染物、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要依法查封扣押排放污染物的设施设备。六是健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七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测系统。八是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在试点的基础上,探索赔偿认定、程序及办法,推动建立独立公正的第三方评估机制。九是严格环境保护督查制度,由中央授权开展环境保护督查,实行党政同责,强化督查结果应用,对存在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环境质量明显恶化,以及环境保护不作为、乱作为等情形的,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移送。

五、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一是合理设定资源消耗上限。加强能源、水、土地等战略性资源管控,强化能源消耗强度控制,做好能源消费总量管理。二是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相应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三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空间层次上,划定区域型生态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并将红线管控要求落实到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上,有效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

六、完善经济政策。健全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定价要体现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以及资源利用效率高低的差异,体现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统筹有关资金,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等给予支持。三是税收政策。推进“清费正税”,加快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逐步将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加快推动环境保护税立法。四是金融政策。继续推广绿色信贷,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研究设立绿色股票指数和发展相关投资产品,研究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在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延伸阅读: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第五届年会 精彩不容错过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文明建设查看更多>谢振华查看更多>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