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我国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2016-07-28 08:57来源:生物工程学报作者:刘志培 刘双江关键词:土壤修复生物修复土壤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近30年来我国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生物修复技术在我国的发展阶段、生物修复的4大类型及其所适用对象与范围、生物修复用菌株的筛选与特性研究、活性菌株(菌剂)在典型污染土壤中的应用及其效果等,并针对土壤污染和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简要讨论了未来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

1 环境修复技术的发展阶段

据 2014 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在调查的重污染企业用地和工业废弃地点位中,超标率分别高达36.3%和34.9%。因此,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其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有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以及来源于化工厂、采油区、工业区、氮肥厂、电子厂、焦化厂、农药厂等的废弃物。无机污染物主要有镉、铅、砷等重金属元素;另外耕种过程中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固体废弃物等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土壤污染。据不完全统计调查,因土壤污染而减产粮食1 000 万 t,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 200 万t,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 亿元。

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经历3 个阶段:第1阶段为20 世纪80 年代以前,土壤治理方式为物理修复,主要是土地资源的稳定利用,相关基本环境工程的配套。第2 阶段是20 世纪90年代,土壤治理方式为物理、化学和生物恢复,但主要修复技术是土地复垦,选用先锋植物、耐性植物恢复土壤特性。第3 阶段是21 世纪以来,土壤治理方式为物理、化学和生物恢复,修复技术主要采用微生物、植物、动物、固化/稳定化、土壤气提、化学氧化还原、热脱附、淋洗、化学萃取等,其中以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为研发应用重点。可见,我国的生物修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最初的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细菌治理石油、农药之类的有机污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修复又应用在地下水、土壤等环境的污染治理上。生物修复已由细菌修复拓展到真菌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动物修复,由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拓展到无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

2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类型

生物修复 (Bioremediation) 是一项清洁环境的低投资、高效益、便于应用、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技术,它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处理效果好且能大面积推广应用等优点,生物修复利用生物 (包括植物、微生物和原生动物) 的代谢功能,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环境污染物,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恢复。从参与修复过程的生物类型来划分,生物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联合修复等类型。

2.1 微生物修复技术

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具有多种多样的代谢功能,驱动着土壤环境中的物质元素循环。微生物修复技术就是利用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的代谢功能,或者补充具有降解转化污染物能力的人工培养的功能微生物群,通过创造适宜环境条件,促进或强化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降解并最终消除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的实质是生物降解或者生物转化,即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作用或者对无机污染物的钝化作用。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既可治理农药、除草剂、石油、多环芳烃等有机物污染的环境,又可治理重金属等无机物污染的环境;既可使用土著微生物进行自然生物修复,又可通过补充营养盐、电子受体及添加人工培养菌或基因工程菌进行人工生物修复;既可进行原位修复,也可进行异位修复。

2.1.1 有机物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土壤微生物利用有机物 (包括有机污染物)为碳源,满足自身生长需要,并同时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低毒或者无毒的小分子化合物,如CO2、H2O、简单的醇或酸等,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对具有降解能力的土著微生物特性的研究,始终是环境生物修复领域的研究重点。常见的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有细菌 (假单胞菌、芽胞杆菌、黄杆菌、产碱菌、不动杆菌、红球菌和棒状杆菌等)、真菌 (曲霉菌、青霉菌、根霉菌、木霉菌、白腐真菌和毛霉菌等) 和放线菌 (诺卡氏菌、链霉菌等),其中以假单胞菌属最为活跃,对多种有机污染物,如农药及芳烃化合物等具有分解作用。有些情况下,受污染环境中溶解氧或其他电子受体不足的限制,土著微生物自然净化速度缓慢,需要采用各种方法来强化,包括提供O2 或其他电子受体例如NO3-,添加氮、磷营养盐,接种经驯化培养的高效微生物等,以便能够提高生物修复的效率和速率。

有机污染物质的降解是由微生物酶催化进行的氧化、还原、水解、基团转移、异构化、酯化、缩合、氨化、乙酰化、双键断裂及卤原子移动等过程。该过程主要有两种作用方式:1) 通过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降解;2) 污染物被微生物吸收至其细胞内后,由胞内酶降解。微生物从胞外环境中吸收摄取物质的方式主要有主动运输、被动扩散、促进扩散、基团转位及胞饮作用等。

一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碳源和能源被微生物直接利用,但是在添加其他的碳源和能源后也能被降解转化,这就是共代谢 (Co-metabolism)。研究表明,微生物的共代谢作用对于难降解污染物的彻底分解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甲烷氧化菌产生的单加氧酶是一种非特异性酶,可以氧化多种有机污染物,包括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威胁的三氯乙烯和多氯联苯等。

微生物对氯代芳香族污染物的降解主要依靠两种途径:好养降解和厌氧降解。脱氯是氯代芳烃化合物降解的关键步骤,好氧微生物可以通过双加氧酶和单加氧酶使苯环羟基化,然后开环脱氯;也可以先脱氯后开环。其厌氧降解途径主要依靠微生物的还原脱氯作用,逐步形成低氯的中间产物。

一般情况下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都是需要氧气的参与,在加氧酶的作用下使芳环分解。真菌主要是以单加氧酶催化起始反应,把一个氧原子加到多环芳烃上,形成环氧化合物,然后水解为反式二醇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而细菌主要以双加氧酶起始加氧反应,把两个氧原子加到苯环上,形成二氢二醇化合物,进一步代谢。除此之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共代谢降解大分子量的多环芳烃。此过程中微生物分泌胞外酶降解共代谢底物维持自身生长的物质,同时也降解了某些非微生物生长必需的物质。

原标题:我国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生物修复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