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人物正文

陈能场:我为什么做土壤科普?

2016-10-21 10:24来源:《今日科苑》杂志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治理陈能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6月17日,原定21时30分起飞的CZ3114航班晚点。

广东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陈能场研究员准备搭乘这班飞机从北京回到广州。几小时前,他刚刚结束“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纪念活动暨‘一带一路’共同行动高级别对话”的活动。

利用等待起飞的时间,他开始回复微信。一位云南的微信好友向他询问土壤如何采样,他耐心地用福建口音浓重的普通话予以解答。末了,他告诉对方,“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说。”

他的微信好友数接近2000人,但并不是每一个他都能对号入座。准确地说,他与其中相当数量的好友甚至未曾谋面。但是,许多人辗转加他为好友。

清晨4点多,陈能场回到家中,留给他的休息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周六这一天,他的行程满满当当——上午,他要与几名从江西来的从事土壤污染修复的同行见面;下午,他要去韶关市考察一项土壤污染治理项目;晚间,截稿在即,他还要向一家纸媒交稿。

写文章,写与土壤相关的科普文章,是近几年他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事。也正是这些文章,让不少人认识了他。

“中国关于土壤的科普太少了。”陈能场告诉记者,科普既是科学家的责任,同时科普也没那么简单。他想要做的,就是“努力传播多些,传播好些”。

那些土壤科普文

中国缺乏土壤的科普,是陈能场自己从事科普之后的感悟。

2015年底,他为某纸媒撰写了一篇千余字的短文《健康的土壤该是什么样子》,写作的初衷很简单,他在数次考察中遇到了很多不同的土壤状况,所以“想写写怎样的土壤是健康的土壤。”

以他写作的经验,这篇文章既没“蹭”新闻热点,选题内容也称不上新颖,但没想到的是,文章见刊之后,传播效果非常好,很多微信公众号转载这篇文章,引来读者或为文章留言或默默点赞。

延伸阅读:

【观点】陈能场:为好大米找回“娘家”

【观点】陈能场:没有好环境 谈何好大米?

原标题:陈能场:我为什么做土壤科普?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污染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治理查看更多>陈能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