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骆永明: 我国土壤环境与修复工作中若干问题探讨

2017-03-09 11:22来源:环境生态网关键词:土十条土壤修复行业骆永明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6、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中立法、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

(1)制定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刻不容缓,迫切需要优先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使我国土壤质量的维护与改善、污染预防、控制与修复等工作有法可依。

(2)搭建土壤污染治理修复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技研究与交流平台。在加强基础理论与技术研发的同时,现阶段还要注重引进、吸收、消化适用于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再创新加快带动土壤修复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

(3)要以预防为主,点治、片控、面防相结合;分阶段、分步骤地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重点开展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工程示范工作,以点带面,加快成功的技术与经营推广。

二、未来土壤污染与修复研发需求

1、总体目标

以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与修复科技需求为主线,突出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创新设计,创建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和新基准,形成适合国情的土壤污染防治标准和技术体系,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为保障中国土壤环境安全、食物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2、具体目标与重点内容任务

(1)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的基础科研创新能力。突破土壤-植物、土壤-地下水系统污染物形态、生物有效性、迁移转化及界面行为的分子机制、表征方法,探明污染物源汇机制、路径通量和承载容量,发展土壤自修复及强化修复技术,建立本土化的土壤环境安全临界值(阈值),关键暴露参数及基准值,创建土壤安全利用的评估指标与方法体系,全面支撑土壤环境质量安全性评估。

(2)创新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控与安全利用技术体系。遴选低积累作物与高富集修复植物,研制生态环境友好的物化钝化剂、生物修复剂等材料,创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有机毒害物及其复合污染防控、修复与安全利用等关键技术。

(3)创新建设用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协同修复技术体系。研制绿色修复功能材料,开发可移动式、模块化、智能化技术与装备,创新协同修复关键技术,创建易推广的可持续场地再开发利用风险监管与全过程安全保障体系。

(4)形成分区、分类、分级的土壤污染防控修复技术模范与示范基地。建立农用地、金属矿区和油田土壤修复示范区和污染场地修复示范工程;创立分区、分类、分级防控技术模式,形成土壤污染防控、修复与资源化利用的系统解决方案。

(5)提高土壤污染防治的管理技术水平。创新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及风险评估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制定土壤及含水层污染防治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南,建设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土壤污染防治产业化发展。

(本文为骆永明在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战略研讨会上所作报告)

骆永明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科技部第四届“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咨询组成员、“十二五”863计划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为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863”计划“十五、十一五”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环保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防治专项顾问、总体设计与集成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等。长期从事土壤污染与修复、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与风险管理等研究工作。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出版著作15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土壤学会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科技奖项,被授予中国土壤学会奖。

延伸阅读:

20省份发布地方“土十条” 2017年土壤修复市场可达200亿

原标题:骆永明: 我国土壤环境与修复工作中若干问题探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十条查看更多>土壤修复行业查看更多>骆永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