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广东佛山市全方位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附项目)

2017-03-13 09:22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超低排放脱硫脱硝大气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完善环境监测网络。

1.完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网。

对各空气自动监测子站进行技术升级和监测能力补充建设,对服役超过8年的监测仪器全部更新,继续完善各子站的气象参数监测能力。

全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增加足量仪器设备,满足“两用一备”的要求,达到国家规定的数据捕获率要求。配齐所需的质控设备,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全面开展省控测点统一全市空气质量监测的质控要求,按照分级管理原则逐步推进市控测点、镇街测点的质控工作,确保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溯源性和可比性。

2.优化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调整优化地表水常规监测网络,提高断面(点位)的代表性和针对性,说清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把握流域特征污染动态,满足水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加强水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加强重金属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监测能力;强化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对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开展定期全项目监测,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每年一次的全项目分析。加强湖库水质监测能力。

加强内河涌水质监测工作。“十三五”期间将内河涌水质监测由中心城区拓展至全市,建成覆盖全市内河涌水质监测网,将内河涌水质监测纳入常规工作。

(四)完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

进一步完善佛山市环境应急监测网络,重点建设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形成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为指挥中心、各区站为骨干的环境应急监测网络。

建立并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和应急监测工作程序,建立统一指挥平台,配齐应急监测装备,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应急监测快速反应队伍的培训和演练,配备先进的快速、多参数自动应急监测设备和先进的交通工具,强化高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加快环境预警信息网络建设(应用支撑平台、信息传输网络建设,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应用服务及管理系统建设等),提高对重大环境事故进行快速科学的分析、评价和处理应对的能力。

(五)大力推行环境信息化建设。

到2020年,在原有的佛山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基础上,整合现有环保数据,完善建设佛山“互联网+”环境保护体系,形成“互联网+空气”的“天网”空气管理系统、“互联网+水”的“水网”水环境管理系统和“互联网+土壤”的“地网”土壤环境管理系统,通过云计算、模型分析等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环境数据应用价值,建立开发环境质量监测、污染因子追踪、预警预报、环境决策、智能监管、企业与公众数据服务、信息公开等若干应用。

将计算机技术与环保具体业务流程相结合,围绕污染源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整合各科室的业务数据,实现管理信息共享,有效提高行政效能。全面建设环保领域物联网感知终端系统,获取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物排放浓度及去向、环保设施运行状态等环保信息;在辖区内污染源企业中推行“智慧环保卡”的标准化管理。重点开发内外网相融合的智慧型环境监控物联网管理应用平台。

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平台开发,继续进行系统扩展和数据库扩充,使其成为水环境信息管理工作的核心平台和高效工具,为市、区两级环境保护部门在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信息管理方面提供辅助决策。

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大力发展PPP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互联网+”环境保护建设,形成多方参与、稳定增长、市场化运作的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将“互联网+”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与佛山环境治理、环保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相结合,构建以“互联网+”创新经济理念为前提,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佛山环保云”及介于环保业务外网和互联网之间的佛山环保公共服务和数据开放平台等基于互联网应用的若干环保服务大项目。

专栏1佛山市环境管理系统建设

1.“天网”空气环境管理系统。

(1)PM2.5监测云。基于云计算架构的PM2.5云监测平台,大规模部署PM2.5云监测节点,配合城市现有的环境监测站点,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

(2)VOCs及臭氧监测云。VOCs及臭氧监测云采用监测云节点、区监控平台、市监控平台三层架构,实现了监测点、区、市三级监控联动,为VOCs监控提供实时数据支撑,是目前环保在线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区域空气治理监测子站。在现有基础上优化布点,建设覆盖代表性强的区域多指标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研究分区域多种污染物环境质量、排放特征,开展周边污染物区域输送监测,为空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分析和研究奠定基础。

(4)遥感监测。选择代表性点位部署立体分布监测站点,利用激光雷达、地基MAX-DOAS等,测量SO2、NO2及气溶胶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5)降尘监测。设置覆盖人口密集区、重点区域的降尘监测点,开展降尘监测。

(6)电磁辐射监测。合理设置电磁辐射自动监测站,开展电磁辐射监测。

2.“水网”水环境管理系统。

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全面了解全市主要内河涌、江河湖泊等网河区水环境质量状况、历史情况、变化趋势、污染成因等信息,并能对突发事故及时进行预警。

3.“地网”土壤环境管理系统。

根据现有土壤检测技术,结合土壤环境特点,合理布点,采取简单可行的评价指标及对应的传感器对土壤、地下水进行监测。

4.污染源过程监控系统。

在污染源在线监控的基础上拓宽数据收集渠道,对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关键治污设施运行指标、重点生产运行数据进行自动采集,远程实时监视企业产污、治污、排污情况,形成覆盖重点污染源的全过程监控网络。

5.数据传输系统。

建设1个支持多终端设备接入、不依赖独家网络运营商的,信息安全、互联互通、技术先进的网络传输层,作为承载监测数据、视频数据、业务数据、控制信令的重要通道,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6.云计算服务平台。

建设具有高速计算能力、海量存储能力和并行处理能力的智能环境信息处理平台,实现所有数据统一建模、存储、检索、分析、发布和管理,并提供不同业务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并定期向各业务应用推送定制数据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量化的数据支撑服务。

7.数据应用系统。

(1)建立环境质量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广泛收集气象、水文等基于传感器物联网获得的数据,建立分析模型,开展云计算,建立主要包括水、空气、土壤等环境质量监测和预警预报子系统。

(2)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预测分析、辅助决策、应急管理等子系统。

(3)建立污染源智能监管系统。主要包括环境综合执法监察管理、污染排放分析、污染源综合管理、环境风险源管理等子系统。

(4)建立企业环境管理支持系统。通过过程监控、工艺运行模拟、运行异常预警,为企业提供工艺分析、设备分析、成本分析、节能减排能力分析、风险分析等服务。

(5)建立公共服务系统。主要包括环保舆情分析系统、咨询投诉与信访系统、信息公开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第三方机构数据研发接口系统等。

(6)移动终端应用。将市、区、镇(街道)环境保护部门联动起来,改变目前执法现场信息无法共享,部门之间交流时效性差的应用现状,实现移动执法、移动办公。

1.加强环境宣教机构规范化建设。

“十三五”期间,按照《全国环保系统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方案》的要求,切实加强市、区、镇(街道)各级环保系统宣教机构的规范化建设,保障环境宣传教育拥有相应的设备、设施;配备环保宣教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供通俗的宣传材料;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作用,加强对社会公众和在校学生的环境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不断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2.积极鼓励公众参与。

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环保举措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征得公众的认同,解决他们的合理诉求。完善政府生态信息公开、环境质量公报和企业环境行为公告等制度,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进一步健全环境举报和信访的接待、查实、处置和信息反馈的机制,鼓励公众举报环境污染违法行为,提岀对环保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环境管理部门和人员行为操守的监督;继续执行有奖举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继续深入推进生态乡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通过建造良好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使群众体会到优美环境的可贵,提高爱护环境的自觉性。

3.强化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渠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政策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调动公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开展环境宣传月等活动,扩大教育范围。依托市环保公众网络平台,推动环境宣教网络的建立健全;逐步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对网上的环保投诉及时予以回应,并组织力量迅速进行查处,进一步畅通了网络环保问政机制。

4.环境科研能力建设规划。

(1)将水、气排放清单、空气颗粒物成份分析等环境基础课题研究常规化。继续利用在亚运环境质量保障工作中开展的大量基础研究和实践取得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深入开展亚运期间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研究,开展空气污染机理研究、排放源数据采集、空气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系统等课题的研究工作,提高科技对环保的支撑作用。进一步从气象条件、地理因素和空气污染物成分等多角度入手,结合空气典型污染源、机动车污染和VOCs排放调查,对主要空气环境污染的成因、污染物来源、空气污染物相互作用和转化以及多污染物联合防治措施等开展定量分析研究,摸清我市空气环境污染的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2)优化并完善空气质量统计模型,增加空气质量模型统计模型、优化环境质量数据与气象数据相结合的分析功能。

(3)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相关的调查、评估和环境政策研究,并开展典型技术的试点示范,以工程示范带动技术研发。

(4)继续开展佛山市河道生态恢复适宜技术的研究和建设,加快河涌污染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开展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控制BMPs技术研发,通过示范工程开展BMPs相关技术及参数本地化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政策、规范或导则,指导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

(5)开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如污泥、飞灰、电子类废物利用处置技术等),积极稳妥地推广和规范适宜的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技术,提高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高科技含量,提升佛山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

(6)积极推进适合佛山市偏远地区农村的小型污水治理设施和净水设施的研发和应用,促进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

(7)开展总量优化分配研究、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制度、企业环境责任、绿色信贷、低碳经济等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及试点工作,通过有效运用环境经济政策促进佛山市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超低排放查看更多>脱硫脱硝查看更多>大气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