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太湖水危机事件”十年来 为我国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留下哪些深刻镜鉴?

2017-08-22 15:26来源:中国环境新闻关键词:水污染防治水环境质量太湖流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六是坚持落实各方责任。

两省一市党委和政府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定期对治太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流域各地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有关部门各尽其责,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形成了条块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流域水环境治理需特别关注的相关问题

回顾十年来的太湖治理历程,可以说是管理、技术、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应用皆用,所实施的方案和措施堪称当下流域治理的“百科全书”。虽然当年成功应对了无锡供水危机事件,接下来的十年治太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流域治理模式所付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代价太大。

以下几方面问题仍应特别关注:

一是环境保护与发展矛盾依然突出。

不得不承认,太湖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尽管当年地方政府成功处置了太湖水危机,并逐渐建立了“治太”的长效机制。但在未来20年、30年乃至更长时间,如何让太湖流域乃至全国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还有待思考。一方面,太湖流域还有不少地方难以摆脱以项目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单纯追求GDP的倾向还没有彻底扭转;另一方面,每个流域的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还没有逐一落地。

二是“重治理、轻保护”付出的代价过大。

为治理太湖水污染,国家和地方政府在10年内投入的水污染防治资金就超过千亿元;新建各种污水处理管网24500公里,相当于绕太湖56圈。无锡市在“十二五”期间就不得不投入350亿元用于包括太湖治理在内的环保建设,而且新增财力的20%也被用于生态恢复。况且不计其数的钢筋(水泥)砸入地下,从生态学角度来说其利弊也有待观察。另据201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为劣V类水质的断面占比由2006年的28%下降到2016年的8.6%。但与此同时,Ⅰ类水质的断面占比却由2006年的3%下降到2016年的2.4%。如不注重对优良水质的保护,这个比例还可能下降。一些水质尚好的流域就可能重蹈太湖覆辙,治理资金还会成倍增加。

三是市场手段治污运用不足。

环境治理与保护需要大量投资,国家颁布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总体方案》,计划在2020年前继续完成投资多达1114.98亿元。对一些欠发达地区来说,面对这样的投资规模,如果单靠政府投资将面临很多困难,因此必须强化市场手段。从目前看,我国采取生态补偿的试点还很有限,市场手段应用明显不足。

四是流域保护各方责任有待夯实。

保护水环境,其目的就是要使江河流域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各项功能。而水污染防治职责涉及多个部门,同时涉及流域上下游的各级地方政府。太湖流域虽然通过部级联席会的形式定期研究部署流域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整个流域保护和水污染治理而言,由于涉及的领域、部门比较多,如何协调各方需求、形成合力,仍然是一个难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真正夯实各方责任。

延伸阅读:

江苏:《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修订征求意见稿)

原标题:“太湖水危机事件”十年来,为我国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留下哪些深刻镜鉴?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污染防治查看更多>水环境质量查看更多>太湖流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