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市场正文

深度剖析|环保攻坚战:现状、路径与机会

2018-01-24 09:03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作者:姜超等关键词:污染物排放环境保护法环保政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具体来说,产业结构调整表现为制造业的萎缩和现代服务业的兴起。70年代之前美国制造业和以金融、商业服务、教育、医疗、娱乐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占比均在25%-30%之间。但是1970年以后,美国的制造业占比出现持续下滑而现代服务业占比持续快速上升,16年后者占比已经超过50%。


制造业内部结构也出现分化,表现为以钢铁为首的传统重工业退出和机械电子为首的高端制造业扩张。70年代环保政策的相继出台和两次石油危机的发生重创了传统重工业企业,钢铁行业的生产规模一度累计下滑70%。相比之下,尽管机械和电气设备在石油危机期间也出现了短期下滑,但随后均保持了长时间的生产扩张,特别是电子行业生产规模相比于70年代初增长了200多倍。

环保理念与石油危机叠加带来美国汽车行业内部变化。作为空气污染重要排放源的汽车产量并没有受到较大冲击,但是汽车产业内部出现分化,能耗更低的日本车受到追捧,同时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汽车企业成本加重。此外,环保政策的深入带动环保相关产业发展,美国环保监管趋严带动环保服务和环保设备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2 日本经验:从“末端治理”到“循环经济”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经济高速增长,也发生过严重的污染问题。世界上公认的“八大公害事件”,日本一国就独占四件,可谓吃尽了环境污染的苦头,其中四日市哮喘主要和大气污染有关,而水俣病、痛痛病主要由水污染引起。


日本的环境恶化主要来自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污染物排放。以重要的污染物硫氧化物为例,1955年日本全国每平方公里只有6.6吨,1975年则达到45.6吨/平方公里,20年间增长到7倍的规模,大阪和神户沿海地区则更为严重,从55年的27.8吨/平方公里升至75年的188.2吨/平方公里。

硫化物污染重化工行业贡献居首。65-70年间,日本重化工业增长迅猛,钢铁、化工、发电、硅酸盐和造纸等行业均有1.8倍以上的产值增长,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五大行业合计贡献了7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的83%,也是环境污染的元凶。

针对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本的环境保护政策经历了从“末端治理”到“循环经济”的过程。在公害问题爆发初期,可以说日本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政府为积极应对,在颁布《公害对策基本法》之后,出台了一系列公害防治专项法,如1968年和1970年分别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止法》和《水质污染防治法》。

专项法中污染治理政策的主要特色分为总量控制、高标严惩和适时调整三个方面。总量控制在于不仅对工厂的废水废气排放进行浓度控制,还对地区设置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总量限制;高标严惩在于地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使地方的环保标准常高于国家标准,如《水污染防治法》中地方可以追加排水标准,并且立法提高了排污者的被处罚概率,如《大气污染防止法》规定了对违法排污行为可以不经劝告而直接处罚和无过失损害赔偿责任制度;适时调整在于针对新的污染形式和污染物对法律及时修订,《大气污染防止法》50年大修十多次,先后引进了对特定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和挥发性有机物的限制,并针对汽车尾气日益成为主要污染源的问题,特地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专项立法。

但末端治理仍偏重线性思维,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受能源危机和废弃物大幅增长的困扰,日本政府在90年代以来开始转变观念,先后修订与出台《废弃物处理法》、《关于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和《推进循环性社会形成基本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环保治理的新模式。循环经济模式的核心在于“节约资源,变废为宝”,以企业为主体对资源进行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抑制产品向废弃物转化,从而降低环境负荷。


原标题:环保攻坚战:现状、路径与机会(海通宏观姜超、于博、陈兴、宋潇)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染物排放查看更多>环境保护法查看更多>环保政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