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太湖流域治理十年回顾与展望

2018-03-07 15:26来源:《环境保护》作者:朱玫关键词:环境治理流域治理太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今后十年治太展望

苏南之所以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一席,得益于不断的改革创新,同样,太湖之所以在流域治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也得益于坚持不懈的创新。太湖治理要继续为中国探出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法宝无二,依旧是要坚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淘汰思想观念的滞后,扭转方式方法的落伍,打破体制机制的僵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 年5 月2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近三十年实践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单纯靠政府部门大包大揽治理环境,事倍功半。今后十年,太湖流域治理必须要紧紧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必须要改变政府一枝独秀的管理模式,致力于环境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变革同步,致力于搭建政府、企业和公众三足鼎立的社会共治体系,推进流域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革新。

加快治理领域整体推陈出新

加快工业绿色转型

政府要营造法治环境,更多地要依靠法治力量、市场手段和科技进步推进转型升级。要修订地方法规,既要鼓励扶持新兴产业“腾笼换鸟”,更要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凤凰涅槃”。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一是关停淘汰落后企业,发展壮大优秀企业,把循环经济、“水足迹”和“碳足迹”等绿色理念贯穿于生产全过程,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扶持培育再制造产业,实现集约、循环、低碳发展。二是加快推进分散企业提档升级入园进区,实现企业发展集约化、产业布局集聚化。三是建设生态产业示范园,打造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形成上下游配套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实现资源能源节约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四是整合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形成以行业为纽带,以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基础的特色园区。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过去十年,苏南地区已经关停了大量畜牧和水产养殖。以生猪为例,苏南5 市生猪出栏由2005 年的618.5 万头减少至2015 年的379.1 万头,降幅达39%,2015 年,苏南五市猪肉自给率平均28%。随着16 年以来禁养区的继续关停,初步估计生猪出栏量将不足350 万头,短期内养殖下降趋势还将继续,畜产品保供压力也将增大。离开鱼米撑不起一个蘇字,此时需要重新审视农业功能定位和治污模式,加快其转型升级。一要根据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畜禽和水产养殖规模,优化养殖布局调整和空间置换,科学划定禁养区,防止盲目扩大和一刀切。二要推行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加快培育全产业链生产,实现“资源—农产品—再资源化”的良性循环。三要推进新乡村保护运动,借助来自科研学校、企业、NGO 等民间力量,发动村民自治,就地改造、就地治理,开拓农村和农业的新绿色发展之路。

引导城镇生活绿色变革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因此,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改变生活方式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政府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加大宣传教育,主导城镇废弃物循环利用再生体系建设,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绿色生态产品研发和供给。企业要积极开发绿色能源、绿色服装、绿色食品、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工具等生态产品;要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产生最小化。居民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减少盲目过度消费,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工作。

加快环境治理体系改革

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作用

生态文明制度改革重点是实现政府权力的转移和合理配置,解决部门职能缺位、越位、交叉、重叠等问题。

一是落实好省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增强环境监管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形成整体化的监管和监察体系。

二是通过修订地方法规,赋予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农业、住建、公安、水利、国土、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林业和流域管理等部门具体能履行好环保职责的能力,把所有涉及环境质量的监测、执法、考核等职责统一归并到环保部门,充分发挥其督政职责。

三是深化地方环保机构改革,建立健全地方环保协调机制,强化地方党委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主体责任。常州市武进区2017 年2 月率先成立由书记、区长挂帅,区委副书记专职分管,部委办局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下设的生态办与太湖办、“263”办(即“两减六治三提升办公室”)合署办公,三办合一。这种模式也是有效应对上级环保机构改革、落实地方政府及部门环保责任的有效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四是完善环境监督管理职能。加快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龙头的环境管理工作体系,厘清各项环境管理制度间的功能和逻辑。充分利用“互联网+”,把环保监测和督查从人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实现信息数据公开共享统一,强化全程监管、科学监管、智慧监管,进一步提升环境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

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加大环境资源领域改革,让市场机制有效配置环境资源,推动转变生产生活行为。

一是加快提高水资源的价格,水资源费和自来水费要提高到能倒逼企业和居民不敢浪费的价格,尽快落实1.5~2.0 元/吨的污水处理费调价政策,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泥处置和中水回用等难题,要继续研究合理的收费区间,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

二是加快水权和排污权的确权和交易,做好费改税的衔接准备工作,大力发展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税收等绿色金融措施,把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让环境保护最终成为企业内生动力。

三是加快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建立生态产品交易市场,让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状况、生态环境损害和修复成本及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等得到全面反映,从而得到全社会更好的保护。

四是坚持和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环境监测和企业环境管理等市场化、专业化模式,推进第三方服务,引入PPP 参与流域治理,慎重考虑环境治理领域的“国进民退”现象。五是引入市场机制,深化改革省级专项引导资金安排方式,引入专业化管理团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成立绿色银行,发行绿色债券,专门用于支持环境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要能成为推进太湖治理的引擎。

一是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对市场的敏感度高。要改变依托政府部门出思路,科研单位承办治太科研课题的旧模式,鼓励企业提实际需求,科研单位直接和企业合作,供需结合,开展实用技术攻关。

二是着力研究解决基础性难题、全局性问题。如开展太湖富营养化形成及消除机理、蓝藻和氮磷迁移转化等规律性研究,提高蓝藻和湖泛防控的预见性、精准性和时效性;开展长江调水入太湖及下游地区从太湖取水对太湖湖流、生境,乃至太湖及其流域整体生态系统等影响的研究,有利于更科学调度水资源,保护好太湖湖泊特性。

三是开展重大先导工程和重要示范工程建设。打造污水处理概念厂,可以选择一两个地区先行建设,把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染物削减的基本功能转变为城市的能源工厂、水源工厂、肥料工厂,成为与周边社区融合、互利共生的城市低碳设施。强化太湖湖体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健康的湖泊需要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省级资金可以先行集中支持环太湖西岸生态湿地的重建与恢复。

充分发挥“第三只眼”的监督作用

面对日益复杂与不确定的环境,迫切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共建作用,还要发挥好公众的监督作用。要把公众参与放在与政府和市场同等的地位看待。扬弃传统的政府主管模式,认真研究各利益相关者,包括同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上下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如何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从政府一元管理,转变为政府、企业、NGO、社区组织、百姓等多元共同管理。要让公众参与成为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让旁观者成为参与者,让破坏者成为建设者,构筑起一个政府、企业、公众三足鼎立的治理格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治理查看更多>流域治理查看更多>太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