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应对新常态 科学编制“十三五”环保规划

2014-10-21 09:39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赵华林关键词:排污权交易生态文明环保规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新常态是新挑战,也是新动力和新机遇,科学制定战略战术,就能化挑战为机遇,变新常态为新风景。同时,新常态对创新环保工作, 谋划“十三五”环保规划编制,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环保工作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

一、要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新常态

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常态的内涵,是创新推进“十三五”环保工作的重要前提。新常态就是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进入中高速阶段的从容状态,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强调经济发展既不能片面追求过去那种粗放的高增长,也还要保持合理发展速度防止经济惯性下滑。

新常态是美国学者对2008~2009年发生“大衰退”之后世界经济政治状态的一种描述和预测。

“新”就是“与旧质有异”,“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思路转变。

第一,经济增速换挡,从高速到中高速。过去10年,我国GDP增速始终保持高增长,但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告别了改革开放 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并连续9个季度处于7%~8%之间。且在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持续下降,我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更为稳定的经济增长过程当中,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的增长模式向集约的增长模式转变,这种减速换挡,是凤凰涅槃。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从失衡到再平衡。过去10年,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产能严重过剩,服务业产能却严重不足;投资和出口超常增长,消费占比不断下滑;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崛起,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导致结构问题比较严重。今后10年,必须通过优化结构创造再平衡的新常态。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升至46.6%,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4.4%,投资为48.5%。区域多元化增长格局正在形成,城市群成为竞争主体,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核心是打破过去的一亩三分地思维,顶层设计、结构优化、协同发展,逐步实现一弓双箭的战略布局。

第三,政策思路转变,从西医疗法到中医疗法。过去10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决策者倾向于通过扩大投资等进行刺激,这种思路类似于西医疗法,一生病就要吃止疼药、打抗生素,对疼痛的容忍度低,我国历次产能过剩就是需求刺激的产物。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在创新宏观管理思路、保持政策定力上下功夫,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这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中医疗法,面对病痛,不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休养生息、增强免疫机能,推行区间管理目标框架,注重定向调控、精准发力,发挥政策的协同效应,实现经济平稳增长。

中央决策层首次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是对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环境与发展密切相关,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经济新常态,对于我们环保工作者刻不容缓。

第一,科学认识新常态。

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一个不可逆的新常态阶段,要摒弃“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

我国在总体上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是必然的,是潜在增长率作用的结果。原有的以投资和资本扩张为主导、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当一个经济体成长起来后,总量和基数变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绝对值要比过去大很多,维持永动式的长期高速增长是做不到的,而且资源环境也承受不了。伴随中国高速增长的不仅是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还有环境持续恶化、能源依赖迅速增强,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牺牲环境、健康的方式已无法继续下去。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第二,学会适应新常态。必须摒弃经济发展决策的传统思维。

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总量指标的重要性下降,要改变过去以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的思维定式,也预示着长期以来唯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将会淡化使用,片面追求速度而不追求质量的经济发展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地方政府将更多资源和精力用于民生福祉方面。同时,新常态更加注重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应容忍和主动承受短期的调整甚至阵痛,努力让民众享受到更现代化的教育、更公平的经济福利、更公正的法治环境,这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最重要标准。

原标题:应对新常态,科学编制“十三五”环保规划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排污权交易查看更多>生态文明查看更多>环保规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