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除灰除尘报道正文

环保局长的“霾里霾外”

2015-01-21 11:53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陈璇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雾霾河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时候就得“顶”了,这位老环保局长想了个招儿,他找专家来会诊,再向市政府提交“会诊报告”,最终廊坊市领导决策放弃这个项目。

李春元坦承,现实比他的虚构世界要丰富得多。这位长年做宣教工作的正处级官员深谙表达的分寸,而身边的人时常比他还要谨慎。李春元的小说初稿都是手写,每次写完一点就找同事打成电子版。作为小说的第一批读者,经常有人提醒他,“李局长这个是不是写得太猛了”。他吸纳民意,“再往回收收”。

尽管如此,李春元还是感觉“得罪人是难免的”。他生怕有人对号入座,小说里的地域名称也用字母代替,“但还是会有人对号入座”。

有人劝他“别瞎写了”。还有人跟他开玩笑:“老李啊,我都不敢跟你说话了。说完了,你说不定又要写进小说里了。”

现实里,做好任何一个减霾的细节都不容易,而塑造虚构世界则要轻松很多

无论是虚构还是现实,这两重世界的时代背景相同——霾来了。

2012年被媒体称为雾霾元年,也是李春元在环保副局长任上的第4个年头。这一年,“PM2.5”从一个专业名词变成街知巷闻的热点话题,“霾”字也随即成为最具热度的汉字之一。

霾是当仁不让的主人公,弥漫在小说里的各个角落,而现实源源不断为作者提供创作资源。有处细节看上去颇为夸张——“市区内近期连续发生数起蒙面人借雾霾深夜入室盗窃案”,而李春元称自己正是从现实里获取的灵感。某地前段时间有家工厂被盗走一枚放射源,分管辐射工作的李春元调来监控视频一看,“偷盗的人脸上蒙着面,刚好这天雾霾重,监控画面也雾蒙蒙的,看不清楚”。

虚构有时是面镜子,可以映照出现实的样子。1月10日这天,霾又来了,廊坊市上空像裹着一层灰色的保鲜膜,林立的住宅楼和工地上的长臂吊车在霾中若隐若现,而用《霾来了》里的“天空像盖上一个大锅盖”或者“月亮都被霾遮得严严实实的”来描述这种场景也是贴切的。

李春元对霾敏感了起来,不仅是他患有鼻炎的鼻子对霾的抵抗尤为薄弱,更是因为他被推向了跟霾作斗争的最前线。他从2014年开始担任廊坊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大气办”副主任。而这个字数很长的头衔落在他的身上,令他深感“压力很大”。地处京津两地之间的廊坊,在全国大气污染城市排行榜上,有时会居于倒数后十位。

起初李春元是想推掉这个重任的。性格直快的他坦言,“这个工作很难做,我还是想安安稳稳的,至少不丢饭碗吧。”后来,这个艰巨的任务还是选择了李春元。

廊坊的空气时刻在李副主任的监测之中。早上一醒来,他要查看躺在手机里的空气质量数据以及廊坊市县区、河北省地市的空气质量排行榜。隔两个小时,数据会在他手机里更新一次。

降低手机里的空气污染数据显得非常紧迫。按照《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到2017年,首都边上的廊坊细颗粒物浓度要比2013年下降33%。这个尚待降低的数字分摊在空气治理的行动中,会变成“改造燃煤锅炉”、“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淘汰黄标车”等日常细节以及更宏观的“能源和产业结构升级”。

原标题:环保局长的“霾里霾外”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治理查看更多>雾霾查看更多>河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