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改革创新是环保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015-06-23 09:24来源:中国环境网关键词:环保部门环评内容环保对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对于如何堵住监测数据造假制度漏洞,刘舒生建议从3 方面入手:完善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出台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建立监测数据的网上巡查制度。

他还建议,组织开发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各地海量监测数据的迅速收集、安全存储、高效应用和信息发布,支持数据播报、污染预报以及环境质量评估等工作,通过大量运用监测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党委书记陈善荣则表示,新环保法明确提出篡改、伪造监测数据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为依法监测和整治数据造假提供了有力武器。他建议,做好监测法规制度的配套衔接,增强可操作性。一是尽快出台《环境监测条例》,明确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追责程序和处理办法等;二是制定相关技术规定,明确自动站运维过程中人为干扰监测数据的情形认定和判定规则,打击数据造假的“最后一公里”;三是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把监督的重心从地方监测站调整到运维(服务)机构,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协议并监督其实施,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四是加强监测监察联动,严惩违法排污和数据造假行为。

在当前污染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强化环境质量预测预警,提高预测预警的准确度和提前量,是提前采取措施,主动预防污染,最大限度地减轻污染危害的重要前提。环境监测司环境质量监测处处长肖建军建议,构建完善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及地表水和土壤监测预警体系,提高污染应对能力和水平。

环境监测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服务各级政府,为决策制定和效果评估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服务社会公众,为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供准确的信息。肖建军建议,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加强监测信息公开,提高监测信息服务水平和针对性,及时做好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的信息发布。同时,对公众健康生活提出建议,研究推出“出行指数”、“健身指数”等更贴近百姓生活的预报信息,切实满足公众需求。

随着核能核技术利用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人民群众对辐射环境日益关注,辐射监测工作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中的作用也更加突出。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副司长赵永康建议,“十三五”期间,应继续加大投入,完善监测网络,增加国控自动监测点位,加强省控网建设,以更好地服务地方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及应急决策的需要。

强化科技对环保的支撑作用,提高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是转变环境管理方式、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利用,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治理能力倍增的重要手段。

环境保护需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但是目前环境数据、信息共享和应用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环保部门内部,数据资源缺乏整合与共享,造成数据信息“孤岛”,利用价值低。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表示,环保部门长期形成了数据多头采集的体系,虽然通过环境统计、环境影响评价、监察执法、污染源普查等工作掌握了多套数据,但由于分头采集,数据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环境保护部至今没有建立一套统一的污染源数据库。

科技司巡视员兼副司长刘志全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各种业务数据和信息分散在不同部门,彼此割裂与相互封闭,缺乏数据整合、共享以及综合应用,造成信息‘孤岛’,已为社会广泛诟病。”对此,他建议,应尽快开展数据资源统一管理与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数据汇交、共享、质控管理机制。同时,按照“数据运营、全民参与、服务社会”的要求,制定环保数据资源服务产业政策,编制环保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发布系列数据资源产品,培育和扶持一批大数据服务企业,发展新型环保产业。

原标题:改革创新是环保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部门查看更多>环评内容查看更多>环保对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