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场地修复评论正文

尧一骏副教授在《Nature》上撰文呼吁中国政府增加土壤治理的投入

2016-05-27 09:40来源:生态修复网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治理常州外国语学校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6年5月26日,《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Spendmore on soil clean-up in China”的文章,呼吁中国政府增加土壤治理的投入。文章作者为环境与资源学院尧一骏副教授,通讯单位为浙江大学。尧一骏自美国布朗大学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的研究,曾接受《人民日报》和《新华视点》采访阐述中国污染土壤治理的问题;主持完成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托的《杭州市污染土地的有效整治及再利用问题》;分别被教育部和环保部邀请担任“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常外事件)教育部督查组和环保部调查组的专家成员。

今年4月,国内外媒体聚焦常外事件:自2015年9月份常州外国语学校搬到新校址后,很多学生出现了各种不适症状,原因可能是附近化工地块产生的环境污染。“常外事件”并不是一起孤立的事件。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中,成千上万的工矿企业被搬迁,以便空出土地用于建造新的住宅、学校或者商业设施。根据2014年国家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超过30%的原工业用地的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对这些污染地块不作合适处理就直接加以利用,会严重影响相关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然而,在2015年,中国在污染场地治理上仅仅投入了约20亿元人民币,约为当年GDP的0.003%;而美国相应的数字为18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0.1%。由于中国的土壤污染形势更为严峻,中国当前的投入远远无法满足其最低需求。更糟糕的是,由于中国城市土壤治理的历史很短,因此在相关的技术和标准方面借鉴了很多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验。但是,由于美国的技术和标准往往是针对典型的美国场地,即存在建筑物的污染地块,直接将其套用于中国的搬迁场地,即棕地再开发项目,往往会造成过度修复。其结果往往是某些具有高度商业价值的污染地块修复上花费过度,而一些经济价值低的污染地块却无钱治理。

极其有限的投入加上选择性的修复,将导致中国土壤治理不可持续,从而引发环境事故。为了避免环境事故的发生,中国政府必须增加土壤治理的投入,并制定和推行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壤治理技术和标准。

原标题:尧一骏副教授在《Nature》上撰文呼吁中国政府增加土壤治理的投入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污染查看更多>土壤治理查看更多>常州外国语学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