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余热余压政策正文

湖北宜昌市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推进环境治理及重点工程建设(附项目)

2016-07-07 10:1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节能环保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加快三峡枢纽港建设

围绕打造长江三峡航运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三城六区一中心”,全面推动港口、物流园、产业园区、城市一体化协调发展,夯实翻坝转运、西部出海、工业输出、三峡旅游四大功能体系,实现“亿吨大港、百万标箱、联运枢纽、港兴城欣”目标。加快建设白洋港口新城,打造生态型、智慧型的保税港区、产业新区、滨江新城。加快建设茅坪港口新城,打造三峡库首临港新区、生态新城。推进太平溪港口特色新镇建设,打造港口观光特色镇。加快三峡翻坝江北高速、三峡翻坝铁路南线、北线建设,推进白洋二期、云池三期、太平溪二期、茅坪三期等项目建设,完善三峡枢纽翻坝转运体系。加快建设云池、枝城、峡口、红花套、姚家港、七星台等六大港区,服务临港工业和腹地经济发展。统筹推进云池、枝城、小溪塔、伍家岗等物流园建设,实现前港后园、集聚发展。实施三峡游客中心客运码头、三斗坪旅游客运港等改扩建工程,为来宜游客提供水上观光通道。加快建设三峡航运服务中心,积极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和航运交易中心,深化与长江沿线港口合作,建立“虚拟组合港”机制,扩大港口对外开放程度。

4、实施重点航道整治工程

加快实施长江干线宜昌至昌门溪航道系统治理,力争早日实现武汉至重庆5000吨级船舶直达;启动三峡至葛洲坝两坝间航道整治工程;推动长江三峡铁路水路有效连接的联运系统建设,引导货源地分流;提升三峡库区支流航道等级与服务能力。对香溪河航道、青干河、九畹溪以及吒溪河等支流航道进行整治,比照长江干流航道标准建设支流航道,实现宜昌内河航道干支直达,高效对接;实施香溪河航道提等升级工程,对清江隔河岩库区、高坝洲库区航道设置遥感遥测助航标志并进行提档升级。依托长江干线航道、清江以及三峡库区支流航道,共同构建干支衔接、标准统一、网络畅通、运转高效的航道体系,促进船舶标准化和港口功能的扩展。

5、加快宜昌铁路枢纽建设

规划建设(改造)铁路里程639公里。2020年基本形成以国家高速客运铁路、翻坝货运铁路为主体,以地方铁路支线、专用线和旅游观光铁路为补充的“两纵两横五联”铁路网主骨架,新增铁路营运里程414公里。推进客运专线建设,提升宜昌在国家铁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沪汉蓉高速铁路宜昌段建设,缓解汉宜铁路客运压力,克服宜昌至万州铁路慢速短板,形成沿江快速铁路大通道。加快郑州至万州客运专线宜昌段、汉宜铁路至郑万铁路连接线、宜昌至荆门至襄阳高速铁路、宜昌至常德快速铁路建设,进一步密切宜昌与西南地区、中原地区和华南地区的联系,服务“一江两山”旅游开发和秦巴山武陵山扶贫攻坚。加快建设翻坝铁路北线、翻坝铁路南线,改造鸦宜复线,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形成“水—铁—水”翻坝运输体系,服务三峡枢纽过坝运输及沿江港口、临港产业货运需求。规划建设由轨道交通市区线、市域快线及三峡坝区观光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轨道交通体系,对市域铁路宜昌东站至小溪塔进行改造,实现伍家岗、西陵、小溪塔三大城区的快速联通。开工建设宜昌轨道交通2号线。加快推进宜昌铁路物流基地建设。适时启动当阳至远安铁路、湖北省化肥厂专用铁路至七星台延伸段、三峡坝区旅游观光铁路、清江画廊旅游观光铁路及兴山至神农架观光铁路等地方铁路建设。

6、建设三峡枢纽国际机场

实施三峡机场改扩建工程,提升飞行区等级至4E级,力争2020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00万人次。完善三峡机场国际口岸建设,拓展、加密至各省会城市及重要旅游城市的空中航线,开通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周边国家的国际航线;加快筹建宜昌三峡航空公司,鼓励航空公司驻场经营;积极推进三峡航空学院建设,打造宜昌航空基地,将宜昌建设成三峡区域枢纽国际机场及通航产业发展中心。完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及通用机场布局规划,以服务重点景区、应急救援和辐射特殊区域为重点,探索通航发展和机场建设公私合作模式。加快推进通用机场规划与建设,启动一批起降点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形成“一近一远双中心、五场四点多布局”的通用航空总体格局。依托三峡机场,加快建设“临空经济区”,突破性发展通航产业,加快推进海航三峡通航产业园(通航4S店、通航展会、通航小镇、通航商业中心、通航会展中心等)建设,打造辐射三峡区域的新型临空经济园区和中国通航之都。

(四)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强化节能优先战略,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一次能源供应能力达到3800万吨标准煤。

1、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稳步推进常规电源建设。加快建设葛洲坝电站扩机工程,“十三五”期间扩机8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500亿千瓦时。有效整合小水电资源。规划建设小水电站29座,新增装机容量18.7万千瓦,小水电装机达到9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30亿千瓦时。稳步推进火电建设。适时推进猇亭热电二期、宜都4×100万千瓦路口电站的前期工作。到“十三五”期末,全市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40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明显提高。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将宜昌纳入三峡电直供试点,力争到2020年,我市消纳三峡电量达到50亿千瓦时。

大力开发新能源。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创建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到2020年,新能源装机容量6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10亿千瓦时。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风力发电项目,力争到2020年,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抓好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好、带动性强的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到202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以上。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推广使用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实施集中供热,在资源充足的地区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支持宜都市打造中西部地区新能源示范应用基地和长江经济带中部能源谷,加快远安页岩气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当阳核电站前期工作。

加快电网改造和优化。加快推进500千伏夷陵变电站前期工作。新建秭归、昭君、黄粮、白洋、七里冲、渔洋关、紫盖等公用变电站,扩建麂子河、杨家湾、五峰等变电站,增容改造一批变电站。全力推进电网智能化,实施“互联网+电网”战略,发展智能电网,到2020年,全市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达到100%。

2、推进能源消费革命

严控能源消费过快增长。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过剩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最大限度遏制高耗能企业发展,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加大节能评估审查力度。

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控制重点用煤领域煤炭消费,有序推进“煤改气”工程,加强余热、余压利用,加快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到2017年,基本完成重点地区燃煤锅炉、工业窑炉等天然气替代改造任务。扩大城市无煤区范围,逐步由城市建成区扩展到近郊,大幅减少城市煤炭分散使用。到2020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降至60%以内。

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积极争取“川气东送线”多供气,落实“忠武线”气量指标。在高压外环线建设门站接收“武宜线”来气。加快宜昌各区域储气站建设。到“十三五”期末居民气化率提高到95%,所有县市区主城区均开通天然气。积极引进LNG液化天然气,建设一批CNG、LNG陆上加气站,推动水上LNG加注站建设。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0亿立方米,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以上。

深入推进电能替代。支持工业企业运用电热锅炉替代燃煤、燃油、燃气锅炉,大力推进宾馆、商场、医院等公共区域推广热泵技术,引导居民取暖厨炊等弃煤改电,大幅减少直燃煤,实现以电代煤。到2020年,电能占能源终端消费量的36%。大力推广电动交通,发展电动汽车,规划建设充换电网络。到“十三五”末,新增汽车总量中电动汽车占比达20%以上;新建住宅区、商务区停车场30%车位安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已建停车场20%车位安装充电设施。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环保查看更多>节能减排查看更多>环境治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