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余热余压政策正文

湖北宜昌市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推进环境治理及重点工程建设(附项目)

2016-07-07 10:1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节能环保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理清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完善人员聘用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优化人岗配置,激发队伍活力。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和集中遴选制度。实行绩效管理,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学校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覆盖,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落实全面放开两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落实,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城乡公共文化事业,努力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

五、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倡导后现代、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强化“绿色决定生死”和“绿色GDP”的发展观、政绩观,坚持走生态优先、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人城共进、智慧个性、共荣共享的绿色发展之路。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成为美丽中国示范城市。

(一)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严格落实国家和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市域各类空间性规划,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优化空间开发结构,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1、严格管控生态空间

按照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引导优化开发区域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重点开发区域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农产品主产区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切实加强禁止开发区域监管。全面落实《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2013-2030)》,严格落实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开发红线的“三线管控”,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产业发展,支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农业。切实保护好秦巴山、武陵山等自然山体生态屏障区,建设和保护好长江、香溪河、黄柏河、清江、沮漳河、渔洋河等水系生态涵养带,保护好城镇周边山水林田园等多元自然空间。开展国家公园试点,加强对全市森林公园、各类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以及三峡植物园的建设与保护,实施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示范试点。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7%以上,林地保有量不低于138.0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6800万立方米,湿地保有量不低于7.96万公顷。

2、加快推进生态系统修复

大力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绿满荆楚”和绿化美化行动,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重要生态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以及石漠化治理等工程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围绕卷桥河、沙河、清江等河流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区建设,改善城市生态。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加大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力度,增加公园绿地总量,到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积极推进三峡库区、清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强化对三峡水库及其消落带、清江、沮漳河、黄柏河、香溪河、渔洋河以及坡地农田开垦区等水土流失的整治。健全和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采石场管理,保护山体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矿山,到2020年,大中型矿山恢复率达到70%。

3、保障重点领域生态安全

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实施环境风险防范全过程管理。构建气象、地质、水利、地震、林业、环保等防灾减灾与生态环境风险应急处置一体化防控体系,实现对全市生态环境全覆盖防控和监管。加强三峡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全面清理库区、生态屏障区和移民安置区内的地质灾害,对库区影响重大的地质灾害进行勘察可研,确定重点防治范围。建立滑坡、崩塌、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全面提升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技术水平。强化危险化学品、核辐射安全监管,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规范危险废物管理和利用处置。

(二)全面推进区域环境治理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全面实施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1、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深化环境空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加强细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全面落实工业源、燃煤、扬尘、机动车排气、饮食业油烟、秸秆焚烧、加油站油气等污染专项管控方案。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市域范围内县城、乡镇集镇实行“禁鞭”,其他农村地区积极引导减少烟花爆竹燃放。推动机动车使用清洁能源,加强车用油品质量监管和提档升级。加快淘汰“黄标车”。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和预警预控,防范空气重污染,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到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得到较大改善,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中心城区细颗粒物(PM2.5)的年均浓度下降到64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年均浓度下降到70微克/立方米。加强重点企业大气污染监测管控,实施大气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开展化工、火电、陶瓷、建材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改造,整治和取缔重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开展化工、食品等企业专项整治。

2、加强水环境保护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供水安全保障工程,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持续改善饮用水源和供水水质。到2020年,全市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5%。减少水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河道、湖泊、水库保护,开展库区、河流、湖泊以及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区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截污治污,改善地表水质量。到2020年,全市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主要江河控制断面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稳定在90%以上。加大工业污染源监管力度。科学处理磷矿开发与黄柏河环境保护关系。确保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加强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推进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和污水深度处理技术改造。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推进雨污分流,到2020年,城市无劣Ⅴ类水体。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环保查看更多>节能减排查看更多>环境治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