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评论正文

特别关注|加强实施《环评法》的技术支撑

2016-07-08 16:03来源:环境影响评价杂志作者:李海生关键词:环评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法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监管手段相对滞后

随着建设项目数量不断增多,“未批先建”等环境违法行为也不断增多。2010—2012年,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在环评现场踏勘过程中发现违法开工项目115个,涉及火电、煤矿、钢铁、铁路、机场、公路等多个行业,分布于多个省份。传统依靠人工巡视和群众举报的监管模式,已经难以有效遏制层出不穷的环评违规违法行为。

公众环境维权意识不断提高

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提供良好的环境质量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环境维权意识增强。公众不断提高的环境诉求与环境质量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尖锐,环保投诉将更加频繁。近年来,我国各地陆续发生群众环境维权事件,公众对环境质量和环境风险的敏感性越来越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也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演变为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

新形势下加强环评技术支撑的思路

环境影响评价是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第一道防线。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加强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环评作为预防污染,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抓手,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严格环境执法

环评法》的尊严在于严格实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首先,进一步加大对“未批先建”、“批建不符”、“未验先投”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明确政府、企业、个人的法律主体责任,确保政府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企业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形成人人监督环境违法的社会氛围;其次,需要通过改革,确保环评关口前移,进一步加强环评的有效性 ;最后,创新监管手段,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监察力度。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高科技手段,给环评执法者装上“鹰眼”,使违规上马的项目无处藏身。

完善公众参与

《环评法》的根基在于全民参与。首先,要让老百姓真正参与到环保决策中,把老百姓“乐不乐意”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次,要建立权威的环评资讯服务平台,在环评过程中,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向全社会公开,解决公众在环境和资源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最后,在企业运行后,将排污监测结果通过显示屏幕向当地群众实时公开,引导人民群众帮助我们监督企业,调动全社会力量监督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通过公众参与使环评工作从部门走向社会,从政府走向民间,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方互动的环境管理体系。

推进信息公开

《环评法》的生命在于公开透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必须积极推进“阳光评估”,促进“科学评估、廉洁评估”;进一步探索技术评估全过程公开,将评估要点、评估红线和评估标准等通过网络向公众展示,促进评估工作的廉洁高效与公开透明,使我们的工作持久焕发生命力。

加强改革创新

《环评法》的活力在于改革创新。一是创新环评模式,积极推进“云环评”建设。将全国每年40万个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数据信息从静态变成动态,大幅度提高环评效率,降低环评成本。推进法规模式的建立,提高大尺度预测能力提升环境管理决策的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二是以大项目带动环评大发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专项研究,摸清各个地方的产业状况,从管理体制机制、关键理论和技术方法、基础支撑能力三个方面入手,探索建立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环评制度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把环评参与国家综合决策的能力向前提升一大步 ;三是开展行业环境状况评估。建立国家重点污染源数据库,通过开展行业环境状况评估,制订主要行业环境保护政策指南,指导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四是简化完善环评导则,创新专家评审模式。让中

介机构“归位尽责”,真正发挥环境影响“把关人”的应有作用,让环评报告(企业)承担申报文件真实、准确、完整的责任。

原标题:特别关注|加强实施《环评法》的技术支撑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评法查看更多>环境影响评价查看更多>环境影响评价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