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市场正文

海绵城市:市场广阔政策多核驱动 PPP模式成建设主要方式

2016-07-19 08:51来源:环保万维网作者:王祎佳关键词:海绵城市PPP模式水资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海绵城市建设有条不紊进行

海绵城市是应对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在飞速进行,城市数量和规模在持续上涨。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现今城市化所带来的如内涝灾害等问题只会继续恶化,所以亟需实践出新型城镇化方案。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的概念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被首次提出,随后我国关于海绵城市的政策体系和建设方案不断地演进和具象化。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描述,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模式参考国外的“低影响开发”(LID)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等,旨在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理想状态下,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以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然地貌时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自然地貌往往按照绿地考虑,一般情况下,绿地的年径流总量外排率为15%-20%,因此海绵城市模式的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80%-85%,比目前传统模式提高3倍以上径流控制率。径流污染控制也是海绵城市的目标之一,预期悬浮物(径流污染物控制指标)去除率可达到40%-60%。

海绵城市的雨水管理方式重点在于雨水的下渗减排和集蓄利用。其主要优点包括:1)通过对城市的合理规划和设计,地表径流汇流到河湖、湿地等自然海绵体以及下凹式绿地、透水铺地等人工海绵体中,减少了雨水蓄积带来的不利影响,减轻排水管网压力。2)通过人工或者自然海绵体对携带大量道路、屋面污染物的径流进行处理,减少对自然水体的污染,减低污水处理成本。3)保证雨水逐步下渗到土壤中或补充自然水体,减少城市建设对完整的自然水文循环的破坏。4)对蓄积的雨水进行综合循环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海绵城市需要从全局上规划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的构建包括低影响开发和绿色基础设施两个概念。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循环特征,绿色基础设施是利用和模仿自然的进程来渗透,通过植物或蒸腾作用让水重新返回环境,或者在暴雨、地表径流等产生的地方重新利用它们。

海绵城市建设包含三大内容:

(1)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自然海绵体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保护

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针对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需要通过一定人工干预的方式来修复,以保证一定的生态空间比例。其中涉及河湖的水体处理,土壤改良,生态修复等。

(2)生态恢复和修复——城市管网的改造与新建

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每次降雨的地表径流处于可控的范围。城市雨水管网系统是城市排水的基本保障。海绵城市雨水管网重在对径流的导流,促进雨水的回渗,保证雨污分流,并对部分雨水进行蓄积再利用。其中涉及大量的市政工程建设,给排水系统设计。

(3)低影响开发——人工海绵体的营建、雨水综合利用技术

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渗、滞、蓄、净、用、排是低影响开发建设的主要理念,其涉及园林工程、管网设施系统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部分,能够突出体现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企业建设的能力和技术。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建设的绿地造价要比普通绿地高出数倍,高回报率吸引了较为集中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相关产业的投资。

建设海绵城市不等同于简单的基础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需要系统论证以及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和协调,打破政府机关的“部门利益”和“行政区划”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合作伙伴和执行单位的选择上也需要对其进行专业的考量和全局上的评估。同时海绵模式这一整体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系统、科学的技术评估和精准计算,需要各有关部门提供一些已有项目的基础资料,但很多城市并不公开这些资料。这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全局统筹的需求可能会成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难点。

原标题:海绵城市专题报告:政策多核驱动,建设有条不紊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PPP模式查看更多>水资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