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市场正文

海绵城市:市场广阔政策多核驱动 PPP模式成建设主要方式

2016-07-19 08:51来源:环保万维网作者:王祎佳关键词:海绵城市PPP模式水资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案例2:日本的“储雨装置”和“补助金制度”

日本是个降雨量较大的国家,但是因人口密度大,人均年降雨量仅为世界的平均值的1/5,人均淡水资源比较稀缺。日本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比我国高很多,万元GDP用水量仅为我国的1/3-1/48,对雨水的利用经验值得我国学习。

相比德国,日本使用政府付费方式对雨水利用进行补助,例如东京墨田区在1996年开始建立促进雨水利用补助金制度,对地下储雨装置、中型储雨装置和小型储雨装置给予每立方米40-120美元的补助,对雨水净化器补助1/3-2/3的设备价,以此促进雨水利用技术的应用和雨水的资源化。日本的人均水资源量是我国的约1.5倍,但水价约为我国的3-4倍,所以提高利用雨水率相当于节省成本,是促进日本雨水利用的因素之一。

从我国的发展来看,已建城区并不配有也很难再新建相应的雨水收集措施,所以对于日本这种政府付费推动的储雨装置只能在未来城镇化的发展中予以规划。不过这种政府补助方式可促进企业自己投资建立储雨装置,对我国海面城市建设有借鉴意义。

案例3:哥本哈根雨洪的管理规划经验

哥本哈根中心城区雨洪管理规划需求和我国类似,从直接外排的传统排水模式改为以生态排水模式为导向通过蓝绿和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明显地降低了洪涝的风险,而且提升了城市整体生态格局和环境效益。

而在哥本哈根的规划采用了“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通过检验收益和成本,使得项目规划和公私责任划分更加公平和有力度。哥本哈根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分析时,采用一系列假设条件为前提,对所有方案进行投资和运行费用和收益、社会经济成本和效益分析、敏感度分析和实施建议等一系列分析。社会经济分析包括建设成本、融资成本、运营和维护成本、空气污染收益、住房价格收益、税收成本与效益,以及损害的成本等多个方面。同时分析方法也考虑了房地产价格和海绵模式带来的生态空间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对应关系,以及因市民改变生活习惯(如生态环境促使市民锻炼)而避免的保险赔偿损失也被统计在内。正是通过如此详尽的分析方式,一些初期投资大但是未来回报更高的方案不会被忽视,同时将多种经济效益考虑进去可以更好的吸引企业投入建设,如上述的情况就吸引到了房地产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参与,对整个海面城市的项目建设起到有力的推动。

总之,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海绵城市需要各行业的人才进行全方位的统一规划、选择合理的模式和制定相应的措施,这既是难点又是优势。合理的建设方案既能吸引到私有资金的投入,也能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且避免洪涝带来的损失。我国海面城市的建设需要从国际上吸取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出最适合我国特点的模式,从而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中融资难、收益低等问题。

海绵城市投资空间广阔,可撬动万亿资金

海绵城市可带动多行业发展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具有综合立体性的系统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建造维护涉及到很多领域,例如城市规划设计公司,市政工程行业,园林生态修复行业,管道建材行业,防水涂料行业等。从2015年7月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试行)》中可以判断,透水路面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生态水环境治理将成为各地的重点主攻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管廊2000公里以上,而住建部则提出力争开工建设3000公里。按照济南4条干道地下综合管廊每公里约6000万元的造价来估算,仅管道建设就能拉动将拉动超过1400亿的投资。

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可能带动一些其它非直接相关的行业,以常德市穿紫河为例,当地海绵城市工程建设带来水环境的改善使周边房价从过去的2000元每平方米提高到近6000元。此外一些试点区域还提升了自身的景观效果,给当地旅游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鉴于试点地区海绵模式的建设取得的显著效果,我们认为未来中央和各地政府会加大财政支持和继续推动细化相关政策,相应社会资本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进来。

海绵城市市场空间预计可达万亿

2014年全国城市建成面积统计结果为49773平方公里。住建部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综合来看,根据去年16个试点城市计划投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35平方公里,可以得出推广海绵模式需要每平方公里投资约2亿元。在假设城市建成面积无变化的情况下推算,到2020年投资总额可能达到约2万亿,到2030年投资总额可能达到约8万亿。如果考虑到我国城镇化率在不断增加,以上投资总额估算应再增加2-4%。如按每个城市投资额测算,根据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过往计划投资来看,平均每个城市投资额约是54.1亿元。我国共有332个地级行政区,一旦未来几年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那么拉动的投资总额可能达到1.8万亿。根据去年住建部统计结果,2015年实际完成约66%的计划投资,已开工建设项目占约60%的当年计划。如果假设未来几年实际投资和建设情况与2015年相类似,则未来几年总投资额度也可达1万亿以上。

截止到去年年底,超过70%的项目还处于未开工阶段,大部分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地区都将项目建设和投资规划重点放在2016年,2016年海绵试点城市建设的计划投资额将比2015年多约83%。由此可推测,2016年相比2015年将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被释放。虽然2017年第一批海绵试点城市建设会普遍出现进入收尾阶段的情况,但是当前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又增加了14个,试点区域更具多样化,并且第二批试点城市很可能在2017年进入建设高峰,所以综合来看,未来几年市场空间不会减少,甚至在已有的基础上会进一步扩大。

除了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以外,很多非试点城市也开起了海绵模式的建设。例如,湛江将投资约46亿元建设22.82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聊城计划投资11.7亿元建设约40平方公里试点区域,连云港也在筹划推动在当地推广海绵模式。非试点城市的建设和试点在省内的推广将会更加利好整个海绵城市相关产业。

总的来说,海绵模式符合我国发展国情,可解决我国所面临的水问题,亟需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大力推广和建设。但是,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刚起步阶段,仅靠政府财政并不能满足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要的资金。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PPP模式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解决方案,为很多基础设施提供了所需资金。就我国PPP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PPP的落地率还有待提高,PPP模式的推广还需要更加细化和具体的措施以及因地制宜的创新。但从目前来看,政府无论从政策上还是财政上都在鼎力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和PPP模式的使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开始被调动。按目前的发展进度来看,到2020年建设海绵城市可拉动约1万亿的市场空间,一些技术储备足、运营能力强的企业将会受益。

原标题:海绵城市专题报告:政策多核驱动,建设有条不紊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PPP模式查看更多>水资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