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评论正文

【专家热议】如何推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污染共治?

2016-09-19 09:18来源:中国环境报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治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从策略上来看,要把握3个第一。一是第一时间。过去经常讲黄金时间,现在没有黄金时间,只有第一时间。怎么引导和应对舆情,怎么借助热点造势,都需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二是第一定义。事情发生之后怎么定义,而且是在第一时间定义。这个定义要能被大部分人接受,形成共识。三是第一态度。在舆情面前、在议题设置时,要把人的权利、人的生命安全、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人本主义的定位容易引起共鸣,更容易被大部分人接受。要把人的安全、健康和生命财产放在第一位。具体对突发事件的表态上也是这样,要在第一时间表明态度。

主持人:温州市环境宣教中心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和心得?

刘卓谞:环境舆情事件发生后,环保部门要跟公众一起努力去解决。要及时开展行动,要通过媒体,向公众传导这样的信息:有些事情目前解决不好,但是请你们理解,并给处理者一点时间。几次舆情事件处理下来,我们逐渐得到了一些公众的理解,也得到了媒体朋友的支持。

在引导公众方面,主要是通过网络大V,还有市民监督团,通过社会各界精英人士,通过他们发声引导公众环境意识提升。

主持人:山东新媒体矩阵怎样形成?

孟小红:当时我们遇到一起环境舆情事件,引起全国关注。我们先请传统媒体,请专家讲解,但是效果不佳,真正起作用的是微博等新媒体。因此,2013年5月我们开通了山东环境,通过微博与网络大V、广大网民进行客观、理性交流,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引导了舆论。

我们深深尝到了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公开的好处。公众的环境需求是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动力,公众的环境参与是环保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爱国、公益、务实、理性的前提下,我们会与公众进行开放式的交流沟通。发展新媒体,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能对环保工作起到很多推动和促进作用。

主持人:内蒙古环保部门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与大家共享?

李剑: 公众参与的前提是信息公开。信息不公开,公众参与的通道就不通,就会有争吵。如果信息公开了,就会形成共识,推动环保工作。内蒙古环保厅今年批准组建了一个集团,想整合内蒙古的环保传媒,推动环境大数据、环境信息公开。组建这样一个载体必须要市场化,有合理的商业模式,培育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这个载体,要主动、积极发声,迎合社会公众对环保部门的要求。另外,要与环保系统建立的各种考核机制相挂钩。我们正在做探索,希望取得突破。

主持人: 请问上海交通大学禹卫华主任,新媒体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禹卫华:所谓新媒体思维,第一是对舆情的判断要有乘法思维。比如有人获得一个消息后把它发出去,这人有1万粉丝,粉丝再往外转发,等舆情出来时,可能就是二三分钟后,或者最多5分钟以后。所以,要有一个乘法的概念,当舆情出现时要积极应对,否则会迅速扩散。

第二是关于矩阵。我们对很多矩阵做了数据挖掘,发现有一部分做得非常好,有一些处于维持状态,还有一些效果不好。矩阵在舆论引导中非常重要,让它良好成长需要有一个明确定位。对于矩阵的发展,要明确是选择纯资讯类的矩阵,还是资讯加服务,还是纯服务类的矩阵。

第三是权威。政府部门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要迅速通报事实。如果这时候原因没有弄清楚,可以慎报原因。但是要先告诉大家事件发生,之后再解释原因。

新媒体对数据的需求,以及数据对新媒体发展的支撑越来越明显。未来,从业者只有大量补充各种新思维和新技能,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原标题:推动形成新媒体时代的环境共治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保护查看更多>环境管理查看更多>环境治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