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评论正文

【解读】以制度设计催生新动能 第三方监测步入快车道

2016-10-19 09:25来源:全球节能环保网关键词:第三方监测环境监测行业环境监测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至2014年,中国环境监测市场从82亿元增长至196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4%。同时,政府投入占比从64.71%降至45.82%,呈逐年降低趋势。未来受益于需求带动,环境监测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而提供服务的第三方环境监测市场也会进一步增长。

作为环境治理的基础,环境监测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的政府高度重视下,形成了以大气、水等污染源监测为主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十三五”环保规划是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预示着我国环保行业正在迎来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里程碑发展机遇。

在“十二五”的政策热潮下,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迅速,虽市场规模较小,但市场增量可期。2014年,环境监测仪器整体销售额达到196.4亿元,实现11—14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22.14%。不过,相比大固废、烟气治理、水务处理三大板块,环境监测板块的市场规模较小,2014年占环保行业约为3.98%,仅为水务处理行业的1/13。

更为利好的消息是,由于环境监测的基础性,水、气、土板块持续的市场需求,也刺激了对环境监测行业的需求。当前因覆盖面广和监测深度等因素,污染源监测产业份额最高,14年占监测市场约为49.24%,11-14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25.95%;环境质量监测产业份额位居第二,14年占监测市场约为36.25%,11-14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20.79%。但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将由污染源监测为主的阶段,转向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阶段。

民营市场有望崛起

而事实上,与环境监测如火如荼相对应的是,我国第三方监测亦迎来艳阳天。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第三方监测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研究报告》显示,第三方监测市场2013年到2015年增速保持在18%左右,2015年国内监测市场规模超过1350亿元,未来依然会保持高速增长。

在国内的监测市场上,主要由国家监测、企业内部监测和第三方监测机构监测构成。政府强制性监测是监测市场的主体部分,目前国家监测机构利用其传统垄断优势占据此领域;外资监测机构与民营监测机构构成独立第三方监测的主体,占据除政府强制性监测之外的市场。

我国各类对外开展检验监测服务的实验室资源总量约为2.8万多家,但大部分都为国有。但国有监测机构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大部分的监测机构由于长期的垄断地位造成市场服务意识僵硬、缺乏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自主扩张能力较差,盈利能力不足。其次,一些地方基层技术监督部门的检验监测机构,领有创收任务,利用行政权力增加检验监测机构收入,本来检验监测机构是为企业服务的,结果变成了企业的负担。目前,国有监测机构凭借其垄断优势占据了5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民营监测机构起步较晚,资本实力小,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市场份额接近10%。未来我国的民营第三方监测机构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可以力争与外资监测机构平分第三方监测市场。

众所周知,监测行业作为易守难攻的行业,民营机构的数量会大大的增加,比例也会持续的增加,但未来也会有很多机构退出“舞台”。民营机构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民营第三方监测机构未来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能否挤掉数据水分

而公众聚焦的监测数据造假问题能否通过市场的力量荡清,目前依然是一个问号。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环境监测包括企业日常监测、项目验收监测、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督性监测等。在这由环境监测站主导的单一管理体制下,其中的数据造假等问题早已是业界知晓的沉疴,不仅有媒体曝光,而且环保部及地方环保部门多次点名通报。“监管是环保局,监测是监测站,都是一条裤子的,大家不相信这些数据。”湖南一家第三方检测公司副总说,“市场化是没办法阻挡的。”

不过,应对数据造假,并非放开市场的主要原因。在不少受访者看来,主因是监测任务繁重而监测站人手不足。“一来监测站人力不够;二来监测站可能是收支两条线,多做也没有额外报酬。从这个角度来说,开放给第三方,他们的积极性是很强的。”北京市城市排水监测总站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总监范云慧说。

第三方检测机构同样面临着监测数据的“诚信危机”。福建一家知名监测公司负责人坦言:“第三方监测主要的问题,和国有监测站面临的问题是差不多的。”“在这个市场里,规范和不规范的做法,成本最多相差十倍。”他举例,“像环评监测,本底监测六个点位,连续监测七天,每个点位最起码要一个人值守,再加上两个采样车的司机、后勤辅助人员,最少要十个人才能完成任务。这是规范的情况。如果不规范,就是没到现场,连监测仪器的采样口都没开就可以出报告。”

“从行业上来讲,对这个制度的推出非常欢迎。大家都感觉到很兴奋,以前必须靠关系、走门路做的一些事情,现在通过社会化服务,可以靠自己的技术、能力去竞争了。”业界资深人士杨斌说,“但是转变可能需要有个过程,市场化、社会化服务的推动进度怎样,是大家比较担忧的。”

放得开也要管得住

但客观分析,到目前为止,环境监测的市场潜力并未完全被挖掘。目前第三方检测企业所承接的主要业务,还只是环保部门直属监测机构原来负责的传统业务,如“三同时”验收监测,水、气自动站运维等。这些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压力,但企业自测等可市场化的业务板块并未真正打开。

很多第三方检测企业的经营遭遇瓶颈,面临队伍不稳定、投资收回慢等实际困难。第三方检测企业在生产业绩不佳、资金周转压力大的情况下,就有可能采取数据弄虚作假等手段降低成本,甚至出现监测人员不去现场,只是依据历史资料编报告书的极端事例。

一方面,第三方检测企业监测能力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打造技术过硬的监测队伍不是朝夕之功;另一方面,很多监测工作具有连续性,特别是一些趋势分析需要追溯历史数据。只有每年的数据都真实、准确、可靠,发现的规律才有价值。

此外,加强对第三方检测企业的质量控制,成了如今业界的一致观点。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21条规定,“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接受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检查”。环保部门有权对第三方检测企业开展质量控制。对其进行技术指导既是正常履职,避免了渎职失职风险,也有利于帮助第三方检测企业提高业务水平。

面对已成规模的环境监测市场,为防范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发生,必须加强市场监管,深入第三方检测企业开展质控检查。对有意弄虚作假监测数据的行为零容忍,使其一次失信,处处受制。惟有如此,第三方检测企业才会敬畏游戏规则,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如果每个第三方检测企业都能自我约束,那么,环境监测市场必然放得开也管得住。

原标题:以制度设计催生新动能 第三方监测步入快车道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第三方监测查看更多>环境监测行业查看更多>环境监测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