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广州市环境保护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附工程项目)

2016-12-20 09:0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脱硫脱硝超低排放大气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九)整治餐饮业油烟污染。

加强对饮食服务业布局管理,继续推进建立相对独立、不污染扰民的饮食街(区)、饮食综合楼;进一步优化工商、环保、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对饮食服务业新建项目的审批机制;对全市餐饮企业全面推行餐饮业排污许可证;全面落实餐饮业清洁能源改造和应用;推进餐饮业服务单位治理设施第三方运营,建成区内所有排放油烟的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设施正常使用率不低于95%;到2020年,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安装在线监控装置超过80%,位于环境敏感区且油烟超标排放3次以上的大型餐饮业户,应当安装油烟在线监测设施;位于环境敏感区且油烟超标排放3次以上的中型餐饮业户,应当安装油烟在线监控设施,并鼓励安装油烟在线监测设施。参照家电“以旧换新”模式,制订经济政策鼓励家庭更新油脂分离度达到95%的吸油烟机。巩固并适当推广越秀、海珠、荔湾、天河区餐饮业精细化管理工作;坚决整治露天烧烤,主城区内禁止露天烧烤或有油烟产生的露天餐饮加工。

(十)强化监管治理小企业。

加大对布料加工小企业粉尘排放,皮具制造、漂染、印刷、汽车维修喷涂等小作坊的有机废气排放等的管理力度。2016年底前完成各区辖内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染源大排查,建立污染源定期排查及跟踪监管制度,并纳入有效管理;中心城区完成小污染源的淘汰、治理工作。

二、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到202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地下水质量维持稳定,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

(一)实行水体环境属性分类管理,以控制单元为基础强化水环境质量管理。

统筹优化供排水格局。在实施《广州市供排水通道优化设置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划分的清水通道和缓冲通道,实现对全市所有排污口的有效管控,实现高、低功能用水之间的相对分离与协调。

以控制单元为基础,全面落实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管理。完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并加强水质达标倒逼管理,对水环境问题突出、质量较差的控制单元,根据质量改善目标要求确定区域、流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治污任务精准落实到汇水范围内的排污单位。对未能达标的环境水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或方案,明确排污单位治污任务,落实整治措施,并向社会公开。继续推进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量减排,并实施总氮总量控制。

削减超载控制单元污染物排放量。落实《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提出的水环境超载单元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削减任务要求。制定超载单元污染削减工作方案,分解并落实各区超载各单元的污染削减工作。各区政府制定本区水环境超载单元污染物减排工作方案,每年对辖区内污染源的排放情况进行动态更新,将削减量按控制单元进行分解,并落实到相关污染源,纳入各行政区的年度减排任务中进行考核,对减排效果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

(二)严格保护饮用水源。

优化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降低格局性水源安全风险。完善珠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西江、东江、北江和本地水”的多水源布局。优化市内现用水源地,整合小型分散或水质长期不达标水源地,建立起全市分片联网、互为备用的一体化供水格局,提升各区供水保障水平。延伸城市供水管网,提高农村市政自来水覆盖,保证农村供水。

强化饮用保护区建设与执法管理。完成人类活动频繁影响较大的一级水源保护区物理隔离设施建设工作,按规范完成各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建设工作。开展水源地风险源排查和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环境风险企业应急预案备案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事故风险。严格依法清理水源保护区内违法项目和排污口,形成多部门合作与联合执法,共同推进环保工作的局面。加强水源地周边河涌整治,强化流域性保护。控污、截污、治污协同,完善水源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污水收集系统,防止暴雨期黑臭河水溢流污染水源地水质。

强化乡镇、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强化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开展定期监测和调查评估,力争2020年全市实现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全覆盖。逐步开展全市农村级水源地调查,摸清农村水源地基本情况,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体系。

提升水源应急备用能力。建立应急供水水资源调度机制,完成中心城区与从化、增城、番禺等区供水联网。推进全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加强运行管理,完善应急供水预案,切实发挥备用水源应急备用功能。完善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监管体系。完成从化牛路水库、百花林水库、东江北干流刘屋洲泵站防咸池等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拓展市级水源地非常规水质监测项目持久性有机物、环境激素、有机汞等,完善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和应急预案,逐步开展生物毒性实时监控系统建设。

到2020年,城市常规水源和备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乡镇及农村水源水质基本得到保障。

(三)完善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进一步完善管网,切实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快推进三旧改造,以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和重污染河涌周边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为重点,加快推进和完善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对截污管错接、漏截现象进行排查与整改。难以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城镇新区建设均实行雨污分流,实行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水质超标地区要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到2017年,城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到2020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

加强现有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设施运营监管。推进脱氮除磷升级改造工程,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2020年底前达到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或再生利用要求。敏感区域及建成区水体水质达不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的区域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达到一级A标准及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较严值。新、改、扩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执行一级A标准及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较严值。“十三五”期间扩建石井、龙归等污水处理厂13座,新增处理规模101.5万吨/日;结合城市开发建设,高标准新建环境友好型污水处理厂9座,总规模55.05万吨/日;率先在白云石井片区等人口密集及地面硬质化比例高的地区,实施初雨的收集和处理,新建环城高速初雨处理厂1座,并在石井、西朗、沥滘污水处理厂内新增初雨处理设施,新增初雨处理规模140万吨/日。

切实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置。大力推进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建设集中式污泥处置设施。将污泥处置费用纳入污水处理成本,保障污泥安全处置资金投入。非法污泥堆放点一律予以取缔。“十三五”期间实现全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及规范化管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

强化城中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筹城乡发展,靠近城区、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就近纳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对远离城区的村镇采用小型集中处理、分散处理、自然处理等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并继续完善污水治理设施。结合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实际情况,编制城中村治污工程方案,2020年完成城中村治污工作。将全市1136条行政村纳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范围,2017年底实现行政村污水治理全覆盖,污水达标排放。到2020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流溪河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

延伸阅读:

中国环保产业政策一览及发展前景分析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脱硫脱硝查看更多>超低排放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