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广州市环境保护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附工程项目)

2016-12-20 09:0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脱硫脱硝超低排放大气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强化产业园区环境管理。

全市新建产业园区按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现有园区逐步达到广东省绿色升级示范工业园区要求。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新建项目原则上进园入区,项目清洁生产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面推进产业园区规划环评,进一步完善规划环评与园区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开展产业园区跟踪环评,加强产业园区的环境管理。探索开展重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负面清单管理”试点,推进试点园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改革。规范园区建设,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大力开展园区环境整治,督促园区严格按照产业定位开发建设,注重区内企业合理布局,合理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完善园区污染治理设施。新建、升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园区外不满足治污要求的纺织印染、化工、机械、服装、皮革、电镀、皮具等分散企业,按照“先升级、再集中”的原则实施升级入园,对其中无法稳定达标的,依法实施停产治理和关停淘汰。“十三五”期间,对全市产业园区开展普查,明确需进一步改造的产业园区名录,推进产业园区环境管理和改造。推动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工业聚集区污染专项治理。

对于《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列出的95个与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区、水环境空间管控区、大气环境空间管控区存在重叠关系的产业聚集区,各区应对本区的产业聚集区开展进一步详细调研,分别制定具体综合整治和调整优化方案。

(四)协同控制能源资源消耗。

倡导节约型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形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合理设定资源能源消耗上线,全面实施水资源、建设用地、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控制能源消耗。实行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责任管理,到2020年,煤炭消费量控制在1400万吨标准煤以下。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耗煤项目要实行煤炭减量替代。加快推进气源工程建设,扩大天然气供应范围,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或用于替代燃煤锅炉、窑炉,实现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覆盖、重点工业园基本气化。到2017年,基本完成工业窑炉、燃煤锅炉、单机10万千瓦以下自备燃煤电站的淘汰、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或污染治理任务。

推行绿色建筑。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要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20年全市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40%以上。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推进交通运输清洁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供水、供电、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实施绿色化改造。

强化节水减污。造纸、印染、制糖、啤酒等重点行业实施行业取水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协同控制,电力、纺织、造纸等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强化工业节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设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计量器具装备配率,发展咸水利用、中水回用和分质供水等;从推广生活节水器具、供水系统漏损控制、推广中水回用技术等方面着手,推动建立节水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开展农田标准化建设,推广渠道防渗技术和喷、微灌技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及水稻节水灌溉等,推进农业节水。鼓励全民参与节水减排,努力转变社会各界用水意识和用水方式。“十三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0%以上。

科学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强城镇周边地区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等保护,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合理降低耕地开发强度,控制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

(五)发展壮大环保产业。

推动低碳循环、治污减排、监测监控、土壤修复、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核心环保技术、成套产品、装备设备研发,推进环保科研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健全市场准入和行业监管制度,完善环境绩效合同管理,逐步建立环境服务企业绩效考核机制和环保服务企业诚信档案。建立政府采购环境服务的管理制度、清单。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小城镇、园区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

(六)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生态文明,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抵制和谴责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和浪费资源能源的行为,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至2020年,中小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比例达到100%,公众环境文化知晓度达到100%。

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选择油漆、家用抽油烟机等产品作为试点,开展绿色环保产品标准的制定或修订,从源头上减少或者消除产品在生产和使用环节的污染物排放。推行节能低碳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管理,增强绿色供给。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从设计、原料、生产、采购、物流、回收等全流程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建设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制度,倡导非政府机构、企业实行绿色采购。推广绿色包装,鼓励包装材料回收再利用。推广新能源汽车,政府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带头配套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大力发展电动和天然气环卫车辆、公交车辆。

推进全社会践行绿色消费。强化绿色消费意识,提高公众环境行为自律意识,在衣、食、游、住、行等各个领域加快向绿色转变,以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生产。推广绿色服装,遏制对珍稀野生动物毛皮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引导绿色饮食,限制一次性餐具生产和使用。发展绿色休闲,推广低碳、绿色的旅游风尚。倡导绿色居住,大力推广节水器具、节电灯具、节能家电、绿色家具、环保建材等,到2020年,建成20个低碳示范社区。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出行。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实施环境资源承载力分区调控

根据《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确立的环境资源承载上线,对生态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超载的地区或单元制定控制方案,控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生态承载力利用强度。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引导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强化环境保护对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调控作用。

(一)北部生态屏障区承载力调控。

该区域生态承载力较强,环境资源整体不超载,但由于生态功能高,空气和水环境质量目标要求高,基本无剩余环境容量可用。实施保护为主、谨慎开发的调控策略,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文化、高新技术研发制造等低污染产业。

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环境管控区的管制要求,加强从化、花都北部、白云区北部、增城区生态带保护与建设,严防白云区北部、增城区过度开发影响城市由北向南生态过渡区安全,保护和提升生态功能。

流溪河流域严格落实《广州市流溪河流域保护条例》的相关管理规定,严格限制河流集雨区变更土地利用方式;关闭上游入河排污口,完善雨污水处理基础设施,限制畜禽养殖规模;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对上游地区实施生态补偿,保护战略水源地。东江水系大力减少工业、生活污废水排放,降低氨氮、总磷入河量,维护山水新城清洁水质。白坭河水系实施严格的总量控制政策和水资源管理政策,加强工业入园管理,推进循环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区建设,促进餐饮业废水达标排放,推进河涌截污管网和污染修复工程建设,大幅度削减环境污染负荷,逐步恢复水环境功能。

(二)中部城市环境维护区承载力调控。

该区域环境资源极度紧缺,生态环境承载力严重超载。实施治污减排、优化开发的调控策略,重点发展现代商贸、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医疗健康、商务与科技信息和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改善人口产业过度集聚状况。

加强“云山珠水”自然生态体系保护,强化珠江水道和城市内河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保护。建立完善的雨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提高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建设生活污水三级深度处理系统,强化治理内河河涌污染,大幅度削减生活污染负荷,建设亲水空间。

实施细颗粒物、氮氧化物、臭氧和VOCs(挥发性有机物)精细化治理。推进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无燃煤区”,加强大型工业和生活固定排放源、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源及建设施工扬尘污染治理。逐步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风险行业,推动大气污染行业转移。

(三)南部生态调节区承载力调控。

该区域生态承载力相对较强,环境资源承载力相对平衡,生态敏感,但由于地处流域下游,发展对生态的影响相对较小。实施保育生态、重点开发策略,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疏散。突出自贸区高端定位,大力发展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贸易、高端制造等产业,限制废气排放量大的电力、热力、冶炼等项目。

发挥滨海资源优势,维护高品质滨海生态旅游岸线,实施近岸海域氮超标治理,严格管控海鸥岛、南沙湿地,保障河口海岸交汇区生态安全。严格保护存量耕地资源,将农田景观作为重要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环境文化景观予以保护,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延伸阅读:

中国环保产业政策一览及发展前景分析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脱硫脱硝查看更多>超低排放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