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广州市环境保护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附工程项目)

2016-12-20 09:0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脱硫脱硝超低排放大气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建设绿色生态屏障。

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源涵养林、防护林带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推动生态公益林扩面提质,提高森林碳汇效益,将饮用水源保护地等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敏感的林地,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范畴,完善生态补偿标准。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采石取土场植被生态修复,提高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率。构筑北部山体森林生态屏障体系,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42.5%,森林保有量不低于32.4万公顷,林木蓄积量达1975万立方米,不断提升一、二类生态公益林面积比例。

建立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管理规范的自然保护网络体系。重点加强陈禾洞自然保护区和温泉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强化核心区和缓冲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的保护。科学制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17年底前完成自然保护区边界范围勘界确权,合理优化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或游览区。重点建设提升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王子山、帽峰山、大夫山、火龙凤、天鹿湖、太子、黄山鲁等森林公园。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制定实施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古树名木、滩涂红树林和鸟类、生物物种资源等,建立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减贫示范。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范机制,加大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力度,有效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保护本土生物生境和物种多样性。

(四)建设蓝色生态屏障。

加强湿地保护。加强珠江两岸和珠江口湿地资源保护力度,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价值的湿地资源,到2020年,湿地保有量不低于7.6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保持100%。加强珠江江心岛生态环境保护,实施54个江心岛分类控制引导,保护岛屿湿地、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推进湿地公园建设,湿地公园建设要与产业结构升级、水污染治理、水乡文化传承相结合,加强红树林、人工湖等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加强红树林湿地保护,开展宜林滩涂营造红树林,构建珠江口湿地和水鸟生境保护网络。加强人工湖湿地建设与管理,完善开发建设管控,完善湿地公园配套设施建设、生态监测和保护。

开展蓝色海洋岸带整治行动。强化珠江河口、海岸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建立河口蓝色生态屏障。开展滩涂红树林、河口海岸基干林和纵深防护林建设。加强新区开发过程中海岸湿地和基塘湿地生态保护,严格控制围填海规模,统筹治理入海陆源污染无序排放,控制近海养殖规模,遏制海洋海岸生态环境恶化和海洋生物资源衰退。

(五)实施城乡绿化美化。

不断加强城市花园、公共绿地和乡村美化建设,提升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在城市进出口、主要干线节点、轨道交通交汇点建立生态景观长廊,全面开展城市出入口绿化景观、立体绿化、绿道网等绿化建设工程,推广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地下空间绿化等多种绿化形式。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完成122个美丽乡村绿化示范建设。全面建成绿道网络体系,优化提升绿道网,推动绿道网向具有良好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升级,建设城市慢行系统。

五、生态保护分区引导

(一)北部生态屏障区——以生态保育为主要目标。

从化区:以保护北部生态屏障为主,加强从化陈禾洞自然保护区、温泉自然保护区、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黄龙湖森林公园、流溪河林场生态公益林、大岭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管理。强化流溪河生态保护,优化生态岸线和景观林带建设和管理。

增城区:加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太子森林公园、广州增城地质公园、增城林场、梳脑林场生态公益林、水源保护区管理。

花都区:保护王子山森林公园、丫髻岭森林公园等地生态公益林,强化流溪河、巴江河沿岸生态防护带建设。

(二)南部河口生态屏障区——保护河口海岸生态系统。

番禺区:保护莲花山风景名胜区、生态公益林,保护沙湾水道沿岸生态系统,加强农田林网建设。

南沙区:保护建设南沙湿地、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黄山鲁森林公园、坦头、十八涌以南红树林湿地,完善河口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

(三)都会区——加强绿色斑块建设,保护人居环境。

白云区:加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流溪河沿岸、帽峰山森林公园、白云湖湿地等生态红线区管控。强化生态保护监管能力,实施流溪河流域生态治理和修复。

黄埔区(含原萝岗区):加强东部天鹿湖森林公园、丹水坑风景区、龙头山森林公园、白玉兰森林公园生态建设。

海珠区:重点加强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强海珠湿地和鸟类、水生生物保护。

越秀、荔湾、天河区:加强城区公园绿地和斑块建设,完善绿色廊道系统,逐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第二节加快绿色发展,促进经济优化

一、加强源头控制,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一)实施严格项目准入。

推进战略和规划环评,配合国家、省开展重点区域战略环评,强化城市建设、流域开发、能源资源开发和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规划环评。建立健全规划环评会商机制,加强与发展改革、国土规划、交通、水务等部门的联动。加强战略、规划、建设项目环评联动,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落实战略和规划环评要求,进一步强化规划环评对项目环评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以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为重点,推进空间、总量和环境准入的清单管理,探索园区内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改革。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加强环评事中事后监督评估,推进环境污染的源头控制。

(二)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

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对化工、建材、轻工、印染、有色等传统制造业全面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有效控制电力、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企业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以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智能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优化提升汽车、电子信息、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充分利用现代管理和技术,推动商贸会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优势服务业向低碳、绿色、智能的高端领域发展。推进万花园、海鸥岛、流溪湾等规模大、特色鲜明、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广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发展。不断完善清洁生产鼓励政策,持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降低污染产生和排放强度。按照广东省划定的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新建项目清洁生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他区域新建项目清洁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绿色化改造。到2020年,全市150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培育500家市清洁生产企业,100家省清洁生产企业。

实施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在产品设计中考虑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减量与替代,实现可拆解设计、可回收设计和可再生材料选用。开展绿色评价,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

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发展。鼓励产业集聚发展,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到2020年,力争推动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的数量达到20个。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加快淘汰落后与过剩产能。加强预警调控,适时调整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名单。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制定并实施分年度的落后产能淘汰方案,促进过剩产能加快退出,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建成区内现有有色金属、造纸、印染、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应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对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制定综合整改方案,实施分类治理,2016年底前依法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十小”生产项目。结合“退二进三”和“三旧”改造,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以及服务业大发展。“十三五”期间,不再扩大石化、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质等产能。

强化排放标准和排污总量控制约束。排放超标或超总量指标的排污单位必须通过技术升级、治污减排、限产减产等方式满足环保要求,形成以环境容量、排污总量确定产业规模、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倒逼调控机制。

延伸阅读:

中国环保产业政策一览及发展前景分析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脱硫脱硝查看更多>超低排放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