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广州市环境保护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附工程项目)

2016-12-20 09:0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脱硫脱硝超低排放大气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

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三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

对各等级农用地面积变化情况开展评估,对清洁农用地面积下降的要及早预警。优先将清洁耕地划分为永久基本农田,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对轻中度污染农用地要采取用途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控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重度污染农用地由各区政府划定禁止生产区域并向社会公告。争取各级财政经费对污染耕地进行修复,采取理化修复、植物微生物修复和联合修复技术等开展番禺区、白云区、花都区等典型农田菜地土壤修复治理,保障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

(四)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强化环境风险管控。

建立建设用地环境强制调查评估制度。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石化、化工、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健康等公共设施的工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已经收回的,由所在区以上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所在区以上政府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评估报告依法向社会公开后,报所在区以上政府环境保护、国土规划、城乡建设部门备案。

以“退二”关停、搬迁企业场地为重点,全面排查重点行业工业企业场地土壤环境状况,建立并动态更新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建立污染地块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完善污染场地调查、评估技术规程,加强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的应用。

加强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管理。强化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审批,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由所在区以上政府组织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开展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空气环境监测;发现污染扩散的,有关责任主体要及时采取污染物隔离、阻断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区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活动监督管理,依法开展土壤环境保护督查、执法。场地环境调查评估要及早介入,实施污染场地流转的全过程污染管控,避免污染场地开发后环境风险事故的发生。

(五)推进重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明确治理、修复的责任主体和要求。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开展工业企业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典型农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程,根据场地土壤环境质量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优化制定土壤环境修复方案,科学合理确定治理与修复重点和修复目标。重点推进荔湾、天河、海珠、番禺等区域关闭搬迁企业污染地块土壤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的修复治理。

实施污染土壤修复活动原则上在原址进行,注重污染的最终处置以及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等造成二次污染,不得对土壤及其周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按规定对修复工程进行环境监理。工程完工后,责任单位应当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和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开并报有关部门备案。规范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监督管理,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推动土壤环境调查监测和修复产业发展,形成土壤污染防治成熟产业链,培育土壤环境技术研发中心和龙头企业。

(六)土壤环境保护分区指引。

黄埔区:完善黄埔滨江新城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加强对钢铁、造船、制药、玻璃、制漆等旧工业源污染场地的深入调查,对受持久性有机物和重金属汞、铬复合污染场地特别是拟开发居住地块进行修复试点。

天河区:加强三旧改造地块土壤环境风险排查和评估,开展油制气厂等区域场地土壤污染修复。

白云区: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管理能力建设,进一步开展农田土壤加密布点调查,加强对重点蔬菜生产基地的土壤环境调查,确保农产品安全。开展珠江化工红云地块等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与修复示范,对村镇工业集聚区内电镀、皮革印染、电子电器、化工企业周边土壤、水体进行环境监测评估。

荔湾区:加强退二企业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重点开展广钢白鹤洞厂区、广船等场地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广钢污染场地在前期稳定化固化处置基础上强化污染土壤的最终处置。

海珠区:加强退二企业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重点开展广州造纸厂、广州锌片厂等污染场地修复,对持久性有机物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场地进行治理和修复。

番禺区、南沙区: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加强对工业区周边污水灌溉、受污染农田菜地的调查和监测。加强电镀、印染漂染企业环境管理,加强落后产业淘汰力度,定期制定淘汰企业清单。完善重金属环境监测能力,提升土壤、水体中重金属监测能力。

四、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

坚持循环经济和环境无害化的思想,提高固体废物的利用水平和处置效率,建立覆盖大多数社区人口和地区的固废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体系,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

(一)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水平。

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加快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向转变,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减缓垃圾增长速率。巩固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实施《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和《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进一步落实属地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制度,完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排放、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运行管理体系,进一步创新构建垃圾分类处理全流程设计,基本实现资源回收全利用、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80%的社区人口进行分类投放,可再生资源回收率达到45%。在分类回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建设,构建以分类收运、资源回收利用为主、填埋为应急措施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提高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源头管理,完善餐厨垃圾收运管理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置,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和区处理”的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禁止随意倾倒垃圾、随意堆肥和随意填埋处理垃圾。到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加快生活垃圾终处理设施建设。完善七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规划,严格按期完成既定建设目标,加快推进6座资源热力电厂、兴丰填埋场七区工程及配套工程、3座餐厨垃圾处理厂和应急填埋场的建设工作。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2万吨/天,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6800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二)安全处理处置危险废物。

强化源头管理,大力推进产生危险废物的重点行业如化工行业、电镀行业等的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实施,从源头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量。

采取资源化利用、焚烧处理与安全填埋处置相结合的综合处置模式,在强化资源化利用的前提下,重点提升焚烧处置能力,减少进入安全填埋场的废物数量。加快推进广州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二期工程建设,重点考虑建设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设施,适当发展综合利用项目,确保最终处置能力满足需求。提升现有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运营管理水平,提高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100%。

(三)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物。

大力推进工矿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物产生量。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领域,建立新型工业体系,减少传统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

完善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提高固体废弃物的利用技术与水平。积极推进各类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提高工业企业内部再利用废弃物水平,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量;加强企业节能降耗工作,提高能量的梯级利用及重复利用水平。拓展资源化利用途径,使水泥行业与建材企业成为广州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的主体。

通过全过程监控管理,逐步建立综合利用与安全处置相结合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体系。到2020年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到99.5%以上。

延伸阅读:

中国环保产业政策一览及发展前景分析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脱硫脱硝查看更多>超低排放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